-
1 # 魏晉不風流
-
2 # 悠然廬
每個人看閒書,都會帶上自己的經歷去看。對書中人物的評價,決定於刻著成長痕跡的主觀感覺!
而一部好的作品,人物形象也是極其接近現實的!寶釵也好,黛玉也好,或多或少,都在我們的生活裡似曾相識!身邊總有一些人,給我們的感覺,像極了寶釵或黛玉!
這個“像”,不是她們身上的小資情調和氣質!是指她們的處世手段,很相似!這跟熟讀多少詩沒有關係!李白寫了多少詩,能說他像寶釵嗎?琴棋書畫,只能算是裝飾!
“世事洞明,人情練達”,這份世故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欣賞,主人公寶玉,不管屋子多奢華,只一見了這幾個字,便大叫“出去出去”……
書中有人如此,書外自然也一樣!入世之初或尚未成人,或許好多人滿懷著黛玉似的高尚和純真,面對生活中寶釵似的世故,便滿眼的鄙夷和厭惡了!
他們看不慣寶釵遇到“滴翠亭”似的僅僅是可能的麻煩,便毫不猶豫的金蟬脫殼;看不慣抄撿大觀園時,寶釵毫不猶豫的拋下湘雲獨自避禍;更看不慣寶釵一邊跟黛玉姐妹相稱,一邊無視逐年流逝的婚配年齡,一動不動的待定在賈府,從十三四歲直至十八九歲……
亦或是,他們在現代的生活中,遭遇了寶釵似的或同事或閨蜜等人的有意無意的傷害!那些人一邊當眾講著道德規範,比如“珍重芳姿晝掩門”,一邊自己悄悄的破壞;一邊與你姐妹相稱,一邊在利益相撞時,毫不猶豫的“死道友不死貧道”……
一件或很多件事情以後,他們厭惡極了這類曾經的朋友,但現實生活中,總還要無奈的去妥協,但看到書中類似的情節或人物,便任滿腔的情緒發洩出來了!
這完全沒有錯誤!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要寫進讀者的心裡,在某段人生征程上,陪讀者前行,聽讀者傾訴!痛罵寶釵的讀者,其實大多是在痛罵現實的生活吧!他們罵了,說明他們心裡的忿僨有了傾瀉的口子,他們這一段路途不再孤獨!如此,又有什麼不好呢?
罵過以後,他們還要在自己的路上繼續前行,繼續摸索改變和適應!或許很久以後的某個路口,他們還會帶著那份軟綿綿的疲倦,再次翻開《紅樓》,再想一想寶釵。或許,他們突然就罵不出來了,突然心就疼了,突然就覺得,自己正在或已經變成了寶釵的樣子……
說這話,怕又有人不屑的撇嘴:你像寶釵,你先背熟多少多少詩再說吧!對於這類話,我也只想笑著說一句:去你的吧!
琴棋書畫只能作為人的裝飾,“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類”和“群”,是以心的本質來區分的!就如曹公!大隱於市的甄士隱,富貴公子甄賈寶玉,落魄子弟柳湘蓮賈芸,市井人物倪二,家境窘迫的秦鍾,高高在上的北靜王…...,他們的學識高低不同,但用某一種標準,在某一個時期,卻是不折不扣的同類人!
既然曹公有此見識,那麼芸芸眾生中說我像寶釵你像黛玉,有什麼好笑的!倒是那笑話人的——去你的吧!
有人痛罵也有人喜歡,這就是人生啊!痛罵者和喜歡者,或許正在經歷不同的人生事件吧!痛罵和喜歡,都沒錯!
“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沒有人能完全理解曹公的心酸,因為絕不會有第二個人,能有跟他完全一樣的經歷和心情!就是諺語裡說的“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吧!
所以,“你沒看懂寶釵”“恭喜你,你讀懂了寶釵的一半”......或者諸如此類的言語,算了吧,說的好像誰完全讀懂曹公了似的!
我們讀不懂曹公的“心酸淚”,但也不用讀懂啊!我們,也有自己的“心酸”,把我們自己的心酸品味在紅樓或其它作品裡,又有什麼不對的呢?想罵的想疼的想佩服的,都儘管盡情做就是,我們不必苛求曹公的“心酸淚”,我們能透過寶釵讀懂自己這一刻的心,就夠了!也就對了!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成嶺”也好,“成峰”也對,“遠”“近”“高”“低”都沒錯,只是因為,我們站的角度不同而已,哪裡來的對和錯?我們只是,把自己感覺到的,說出來,而已!
回覆列表
虛偽是對立面是坦誠。
不懂人情世故的對立面是懂人情世故,所謂懂人情世故,是顧及他人顏面,為人著想。這可以算情商高,但不等同於情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