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天的歷史

    農民是對國家貢獻最大的一個群體,在還是一個農業國家時期來說,這是必須肯定的。

    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最大問題,那個解決了農民問題,那個就解決了國家最大的問題,那個就解決了中國革命的最大問題。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也是農民的根本出路問題。

    從根本上說,人類革命都是這樣從農民解決問題開始的,是農民一個一個解決農民問題開始的。農民對中國革命,世界革命的貢獻那是首屈一指的,這是必須承認的歷史,也是一個歷史的現實。

    問題也就在這裡,農民問題始終如一地擺在那裡,只要吃飯穿衣服,必須有農民,也必須存在農民問題。但是我們應該承認發現,隨著大量的農民解決了農民身份問題,農民的人員成份就越來越逐漸變少了好多,農民的貢獻就顯得不是那樣突出了。這是歷史的進步,也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強調,要解決三農問題,必須提高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程度。這主要針對當前農業產出率低、國際競爭力低的實際情況而提出來的,也是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規劃提出要構建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提高農業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水平,這必將加快農村土地流轉、集中的速度。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要不斷髮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當前來講,大部分地區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有些農村集體資產流失嚴重。對此,規劃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進一步研究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把集體經濟做大做強,讓農民持續從集體經濟中有分紅、有收大力發展鄉村產業。有一定的產業做支撐。 這不僅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個關鍵,可以壯大而且會解決剩餘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的問題,規劃提出要大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發展,不斷推動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壯大鄉村產業,這將進一步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特別詳細地就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和教育醫療條件提出了標準要求,要把農村建設成為人人嚮往的地方,當前來講,很多農民急於進城買房,主要是因為農村環境髒亂差、孩子上學跑遠路且教育質量低、就醫生活不方便等等,規劃就農村人居環境、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出明確目標和切實可行的措施,讓我們對美麗宜居的新農村充滿期待。

  • 2 # 木頭人小心

    這種說法肯定不是

    中國建國後逐漸進入工業化社會。

    工業與農業的關係是:農業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工業是國家強大的基礎。

    一個農業國會被工業國輕鬆打敗,清朝就是例子。越是發達國家,農業和農民的比例越低。全國4億農民工進城打工,既說明工業經濟是主體,也說明機械化了的農業不需要很多農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央行降準,受益最大的是什麼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