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的書主要有史蒂芬·平克的《語言本能》《思想本質》《心智探奇》,基思·斯坦諾維奇的《機器人叛亂》《超越智商》《決策與理性》,馬修·利伯曼的《社交天性》,丹尼爾·博爾的《貪婪的大腦》,安德森·艾利克森的《刻意練習》。
這些書全都是公認的好書,不但思想深刻內容豐富資訊量大,而且文字順暢條理清晰適合大眾閱讀。但是,這些書的總字數快200萬字了,看了一個月,只有《刻意練習》這本書看完了。為什麼呢?雖然這本書19萬字,但它的資訊量還是相對少一些,很多內容是刻意跳過去的。經過精煉之後,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走出舒適區進行有意識、有針對性、目標明確的練習才是刻意練習,只有進行刻意練習才會有“一萬小時理論”的成立;進行刻意練習需要找到行業傑出人物,選好導師,保持動機,全力投入,留意反饋資訊,開拓創新。
讀書卻沒有感覺和記憶,肯定是沒有用心讀。不是說花費的時間多就叫做用心讀,用心讀書需要將書裡的內容與自身之前的知識關聯起來,將書裡的核心思想和觀點轉化為自身的內在力量。要想記住書的內容,一定要記住消化、理解、轉化。讀書的目標是什麼?如果是想學習書的思想,那麼,別人做的推薦序要認真讀,章節要點提要要認真讀,能夠吸引你的故事和實驗論據可以讀,其他內容該跳讀的就一定要跳讀。一本書十幾萬字,真正對我們有用的是可以壓縮到幾千字以內的。
讀完《刻意練習》幾天,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富蘭克林的故事。富蘭克林為了學好寫作,先是記錄下每個句子的內容,然後過段時間根據內容概要用自己的方式重寫句子,進行對比分析。為了增加詞彙,他找到好文章改編成詩,然後等忘記內容後再根據詩寫出文章。又過了一段時間,他會先讀一遍好文章,摘錄句子觀點,打亂順序,等自己忘記內容後再根據觀點自己寫一篇文章,這樣就學到了如何進行文章佈局。對於我來說,這個故事很早就讀到過,但是自覺根本沒辦法按照這樣的方式去做。為此我進行了深刻的檢討:走不出舒適區?動機不夠強?不能全力投入?似乎都有。真可悲。
作為普通人,我們怎樣透過《刻意練習》的理論掌握快速讀書且記住核心內容的方法呢?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時間觀念。如果不記錄時間的支出,我們是沒辦法衡量自己的讀書速度的。我們需要培養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具體任務的習慣。因此,不但要記錄時間的支出,還要記錄我們的目標、計劃、執行情況等相關內容。另外,不但要記錄,還要分析、檢討、重新設定。問題是,這樣做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問題是,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一個重要事實,即這樣的時間支出是非常值得的,“一本萬利”。假如我們不能認識到這些時間支出的重要性,我們只會讓自己在一通瞎忙中將生命一點點浪費掉。建立這樣的認識之後,最艱難的階段就到來了,我們必須走出舒適區,必須讓自己從舊有的習慣活動中停下來,開始新的行為。在這個階段,時間觀念同樣發揮重要作用,比如,我們每天必須抽出至少一個小時來進行自我檢測,觀察自己是否行進在正確的方向。假如我們觀念上、感覺上仍然認為這樣是在浪費時間,我們就沒辦法擺脫舊有的壞習慣。另外,讀書一定要有筆記,不但要記筆記,還要寫讀感,這些都要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愛讀書不是壞事情,但是,讀書卻總是沒有收穫,或者收穫全在與人聊天時作為談資,在讀書上花費的時間越多,可能越會讓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概括講就是改變觀念走出舒適區,明確目標,注意反饋資訊,形成新的習慣。
說實話,讀書前的準備非常重要,也需要經過刻意練習才能最佳化。當然,這就不需要堅持一萬小時了。不過,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信心去讀書、處理資訊。有人發文章質疑說,新手到專家真的只需要“刻意練習”?給出的答案是,如果模仿錯了就不行。這其實是對《刻意練習》的斷章取義。這樣的文章由於有名人出現,如李笑來、蔡文勝,可能讓人覺得很有道理,但是,李笑來舉的例子,“學射箭卻模仿神箭手射箭時扭脖子的動作,這樣的刻意練習其實是錯的”,實際上也是斷章取義。刻意練習的理論是非常重視反饋的,假如保持其他動作不變,增加對某個動作的模仿卻沒有對結果造成影響,說明這個動作是有問題的。這樣的文章雖然有很多精彩的配圖和解說,但在基本事實上顯然犯了錯。如果我們連判斷事實的信心都沒有,一味地覺得誰出名誰的文章流行就說明誰說得對,讀再多的書也沒有用。那樣的話,讀書越多,我們的頭腦就越混亂。這樣的情況下,怎麼能夠記住書的內容呢?
最近在讀的書主要有史蒂芬·平克的《語言本能》《思想本質》《心智探奇》,基思·斯坦諾維奇的《機器人叛亂》《超越智商》《決策與理性》,馬修·利伯曼的《社交天性》,丹尼爾·博爾的《貪婪的大腦》,安德森·艾利克森的《刻意練習》。
這些書全都是公認的好書,不但思想深刻內容豐富資訊量大,而且文字順暢條理清晰適合大眾閱讀。但是,這些書的總字數快200萬字了,看了一個月,只有《刻意練習》這本書看完了。為什麼呢?雖然這本書19萬字,但它的資訊量還是相對少一些,很多內容是刻意跳過去的。經過精煉之後,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走出舒適區進行有意識、有針對性、目標明確的練習才是刻意練習,只有進行刻意練習才會有“一萬小時理論”的成立;進行刻意練習需要找到行業傑出人物,選好導師,保持動機,全力投入,留意反饋資訊,開拓創新。
讀書卻沒有感覺和記憶,肯定是沒有用心讀。不是說花費的時間多就叫做用心讀,用心讀書需要將書裡的內容與自身之前的知識關聯起來,將書裡的核心思想和觀點轉化為自身的內在力量。要想記住書的內容,一定要記住消化、理解、轉化。讀書的目標是什麼?如果是想學習書的思想,那麼,別人做的推薦序要認真讀,章節要點提要要認真讀,能夠吸引你的故事和實驗論據可以讀,其他內容該跳讀的就一定要跳讀。一本書十幾萬字,真正對我們有用的是可以壓縮到幾千字以內的。
讀完《刻意練習》幾天,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富蘭克林的故事。富蘭克林為了學好寫作,先是記錄下每個句子的內容,然後過段時間根據內容概要用自己的方式重寫句子,進行對比分析。為了增加詞彙,他找到好文章改編成詩,然後等忘記內容後再根據詩寫出文章。又過了一段時間,他會先讀一遍好文章,摘錄句子觀點,打亂順序,等自己忘記內容後再根據觀點自己寫一篇文章,這樣就學到了如何進行文章佈局。對於我來說,這個故事很早就讀到過,但是自覺根本沒辦法按照這樣的方式去做。為此我進行了深刻的檢討:走不出舒適區?動機不夠強?不能全力投入?似乎都有。真可悲。
作為普通人,我們怎樣透過《刻意練習》的理論掌握快速讀書且記住核心內容的方法呢?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時間觀念。如果不記錄時間的支出,我們是沒辦法衡量自己的讀書速度的。我們需要培養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具體任務的習慣。因此,不但要記錄時間的支出,還要記錄我們的目標、計劃、執行情況等相關內容。另外,不但要記錄,還要分析、檢討、重新設定。問題是,這樣做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問題是,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一個重要事實,即這樣的時間支出是非常值得的,“一本萬利”。假如我們不能認識到這些時間支出的重要性,我們只會讓自己在一通瞎忙中將生命一點點浪費掉。建立這樣的認識之後,最艱難的階段就到來了,我們必須走出舒適區,必須讓自己從舊有的習慣活動中停下來,開始新的行為。在這個階段,時間觀念同樣發揮重要作用,比如,我們每天必須抽出至少一個小時來進行自我檢測,觀察自己是否行進在正確的方向。假如我們觀念上、感覺上仍然認為這樣是在浪費時間,我們就沒辦法擺脫舊有的壞習慣。另外,讀書一定要有筆記,不但要記筆記,還要寫讀感,這些都要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愛讀書不是壞事情,但是,讀書卻總是沒有收穫,或者收穫全在與人聊天時作為談資,在讀書上花費的時間越多,可能越會讓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概括講就是改變觀念走出舒適區,明確目標,注意反饋資訊,形成新的習慣。
說實話,讀書前的準備非常重要,也需要經過刻意練習才能最佳化。當然,這就不需要堅持一萬小時了。不過,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信心去讀書、處理資訊。有人發文章質疑說,新手到專家真的只需要“刻意練習”?給出的答案是,如果模仿錯了就不行。這其實是對《刻意練習》的斷章取義。這樣的文章由於有名人出現,如李笑來、蔡文勝,可能讓人覺得很有道理,但是,李笑來舉的例子,“學射箭卻模仿神箭手射箭時扭脖子的動作,這樣的刻意練習其實是錯的”,實際上也是斷章取義。刻意練習的理論是非常重視反饋的,假如保持其他動作不變,增加對某個動作的模仿卻沒有對結果造成影響,說明這個動作是有問題的。這樣的文章雖然有很多精彩的配圖和解說,但在基本事實上顯然犯了錯。如果我們連判斷事實的信心都沒有,一味地覺得誰出名誰的文章流行就說明誰說得對,讀再多的書也沒有用。那樣的話,讀書越多,我們的頭腦就越混亂。這樣的情況下,怎麼能夠記住書的內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