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羽諾池唯

    諸葛亮的政治才能評價:諸葛亮是中國兩千年封建史中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這個觀點到現在仍然沒有改變。首先,我想談談自己對諸葛亮的政治主張的看法。這方面有人認為諸葛亮是“外法內儒”,因為他是在“用法的目的實現儒”;好象馬鄉兄認為諸葛亮是“外法內儒”,或者說是“法儒結合”。不過我們看諸葛亮的政治主張的時候,應該明白封建社會中士人的思想,常常會因為所要處理的問題不同而發生變化。諸葛亮認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體現了他在自身修養上所持的道家思想,這一點對於蜀國其他官員的影響是很大的;他忠於漢室,要求統一,這是儒家思想的體現---這是和道家完全不同的;他教後主“申、韓、管子”,自己又以法制國,顯然在這方面信奉的是法家思想。可以說,諸葛亮將幾種思想很好地結合起來,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對蜀國進行了治理,也確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作為諸葛亮政治上一大亮點的平南及其後制定的南中政策。基本上來說,後人都是表示欽佩與讚賞的,這些看法主要來源於三句話。一、諸葛亮平南採用的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方法;二、諸葛亮平南之後採取的管理方法是“不留兵,不運糧”;三、南中人民感服蜀漢政權的恩威,“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南中人民是否真的“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呢?平南之後,南中人民的反抗有記載很多,規模最大的就是建興十一年,耆率劉胄的反抗了。都是在平南之後,諸葛亮卒之前發生的南中之亂。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平南之後,南中人民的反抗是接二連三的,而且蜀漢政府對於這種反抗的方法無一例外,全部都是武力鎮壓。而“馬忠因其成基以破殄胄,丞相亮聞而善之。”表明,諸葛亮是支援此一方式的,考慮到其在蜀漢的領導地位,應該說此一方式的制定者就是諸葛亮本人。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平南之後發生反亂的參與者,全部都是少數民族。可以瞭解的是,諸葛亮對南中漢人大姓採取的是扶持政策,對於當地的少數民族,則採取愚弄、剝削和武力鎮壓的方法。須知南中少數民族的人民,在諸葛亮南征以前是沒有稅賦負擔的。譙周言道“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逼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其中的“兵勢逼之”、“ 供出官賦”、“取以給兵”已經把蜀漢的南中政策講的非常清楚了。而這種政策帶來的後果就是南中人民“以為愁怨”,已經是“患國之人”了。我們看蜀漢之南中政策的時候,要知道的是無論諸葛亮個人如何英明睿智,他都不可能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階級所加諸於自身的侷限性。一個人物的歷史形象和文化形象兩者可以並存,而且都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遺產,但是千萬不能將這二者混為一談。史家愛以成敗論英雄,我倒是覺得要不是劉備為兄弟之情於國家大事而不顧,成敗還很難說。如果能按<隆中對>的設計實施成功,歷史可能就是另一番評價了。但無論如何,諸葛亮是個得君心、民心、軍心的超一流政治家已是定論,陳壽將他比作管仲蕭何,我認為武侯若在當代,必是周總理一般的人物。能同時得君心、民心、軍心的政治家,在中國歷史上是屈指可數的。他開誠佈公,實行法治,賞罰分明,務實避虛,“用心平而勸戒明”使得“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更是令人深深歎服。《三國志-諸葛亮傳》中還有一處對諸葛亮政治才能的論述與這些呼應:“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評價:劉備三顧茅廬後,說“如魚得水”。這說明諸葛亮的確是個奇才。諸葛亮能嚴守軍事機密,攻其不備。而且他辦事很具有深謀遠慮。諸葛亮讓劉琦守江夏,其實是為了實施自己的戰略思想。因為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終不能長駐。他讓劉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劉琦,而且為後來躲避曹軍奠定了退守的路。還有在安排劉備去東吳招親時,孔明留下的三個錦囊,使劉備平安回到了荊州。還有一點,也是諸葛亮最妙的戰鬥策略:讓關羽於華容道放走曹操。為什麼說他妙呢?殺掉曹操不是很好嗎?其實不然。假如在華容道上殺了曹操,孫權就回趁機佔領北方,孫權勢力大了,劉備就沒有了安身之地,更別談什麼三國鼎立,復興漢室了。因此孔明一方面讓關羽放走曹操,落個人情,另一個方面就是讓曹操抑制孫權,這說明孔明真乃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再者,諸葛亮不打無準備之戰,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對對方心理及天氣季節的情況作出不同的計策,如“罵死王司徒”、“破西羌兵”、“巧借東風”等。有些人言孔明不具有將略之才,那麼試問一下,孔明沒有軍事才能,如果助劉備入川,如何北伐中原?還有甚者居然批評《出師表》是垃圾。首先《出師表》中文字慷慨激昂,激勵後輩子孫,其次它反映了當時蜀中人們的思想,假如說它是封建時期的垃圾,這隻能說現在與當時時代不同,人們的思想也不同,因此我們要評價事物時,主要考慮的是當時人們普遍的期望。諸葛亮當時提出北伐中原,與人們統一中國的思想相符合,因此孔明的行動深受人們表揚。因此,我們評價歷史人物時要從不同角度正確分析,不能就一些錯誤而全面否決他在當時的領導才能。曹操不是曾經大敗於赤壁,大敗於漢中嗎?但人們還是認為他是亂世之英傑。那人們也不能為孔明的一點錯誤而說他不足以言智。就主觀而言,“諸葛亮具備一個傑出軍事家的一切主觀素質”。有人說諸葛亮最後六出祁山失敗,隆中對成為泡影,主要還是由於其本身不懂甚至排斥機動戰略,短於用奇。下面我就跟大家解釋下,根本不是這麼回事。1、機動戰略一般對孔明軍事方面的批評往往在於其用兵只知正兵而短於出奇,不過這個論點往往被質疑,難道射殺王雙張郃不是用奇?出現這種情況是應因為中國的奇正之說很多時候就是在搗糨糊。我們不妨換一個視角來考慮問題,就是從現代軍事理論出發,來考察一下機動和火力的關係(對於古代戰爭來說,火力很大程度等同於兵力)。“戰鬥要依靠殺戮和機動來贏得,越是偉大的將軍,他就越注重機動,也就越少殺戮”,丘吉爾多少也繼承了一點遠祖馬爾波羅公爵的智慧,這話說的不錯,名將和庸將的一個重大區別往往就在於對機動戰略的認識。現在我們回到三國時代,審視一下諸葛和其丞相司馬魏延在是否出兵子午谷上的爭端,看一看諸葛對機動戰略的認識如何。魏延的戰略要成功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五個條件:第一:魏延率軍從褒中出發,循秦嶺東行進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長安,完成這個行程必須用10天的工夫;第二:曹魏長安守將夏侯茂得知魏延軍突然到來時必須要棄城逃跑;第三:夏侯茂逃跑時,必須留下大批可供蜀軍食用的糧草輜重;第四:魏軍的增援部隊必須要在20天后才到達長安;第五:諸葛亮大軍從斜谷出發,必須在20天內趕到長安,增援魏延。魏延要成功好象真要僥僥天之倖才行。我們很可以認為諸葛本人也是這樣想的,所以才否定了魏延的提案。這樣我們也就有了一個充分的靶子來說明諸葛對機動戰略一竅不通。總其上述,諸葛亮的政治才能無以倫比,軍事才能也有很高造詣,不過還是比其政治才能略遜一籌。因此陳壽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將略為短”是即正確又謹慎的評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賺到錢,怎麼要掩飾自己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