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淺藍色的小客棧
-
2 # 煮酒君
鄭和應該是去過菲律賓。
《明史•鄭和傳》記載: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凡三十餘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
《明史》的記載中並沒有提及菲律賓,因此,鄭和是否到了菲律賓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倒有一人,是切實到過菲律賓群島的,還死在了那裡,即鄭和一百多年後的葡萄牙Nautilus麥哲倫,他與鄭和帶著一船船的金銀財寶、土特產不同,他帶的是槍炮,求的是殖民,又自恃武力,並不與當地土著結好,難免走不完航程。一位史學家評價鄭和下西洋:“自從有人類文明以來,文明之間就有交流、交匯。在整個文明的交流與交匯史上,唯有以鄭和遠航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對外交往最文明,因為它最和平。”
當然,和平的遠航不是鄭和踩上菲律賓土地的證據,此事歷時久遠,若要確實的結論,還需要尋找到新的證據,我們自然無法一言而決,在此擺出“正方”“反方”的各自論點,供大家參詳。
鄭和遠出西洋時,身邊有一個翻譯,名曰費信,其人信奉伊斯蘭教,自永樂七年始,曾先後四次隨鄭和遠航,他編撰了《星槎勝覽》一書來記錄他一路遠航所見所聞。此書與《瀛涯勝覽》、《西洋番國志》歷來被學界視為鄭和下西洋的權威史料,可信度極高。
《星槎勝覽》中的蘇祿國“蘇祿分莎,居民幾萬家。凡烹為水布,生啖愛魚蝦。徑雨珠圓結,行舟路去賒。獻金朝玉闕,厚賜被光華”,又記載了一名為“三島”的國家,“幽然三島國,花木常茂春。氣質尤宜樸,衣裳不解紉。……”這裡的三島,就是指菲律賓群島。
從以上記載來看,鄭和的確到過菲律賓,實際上,因為當時世界的發展水平,難以留下確實的記載,所至之地多言語不通,雙方多雞同鴨講。鄭和所到之地遠不止清人所寫的三十幾個,不過是無法形成切實的記錄罷了。當然,也有人認為費信好文過飾非,其《星槎勝覽》具有較高的文藝性,對於鄭和登島的細節含混不清,不能夠作為信史以取證。
鄭和下西洋使得大明國威遠揚,蘇祿國東王、西王、峒王等率官員等近四百人於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訪問中國。使節團返程時,東王於今山東德州境內病逝,地方官以君主之禮將其安葬,並得到朱棣親書悼文——這就是蘇祿國王墓,如今石碑儲存完好,其上悼文依稀可見。
另外,在菲律賓蘇祿省首府霍洛城郊外,有一座中式墳墓及祠廟,雖墓主非鄭和卻是其麾下白本頭,這就是著名的“本頭公”墓——這是鄭和曾履及菲律賓的又一力證。
回覆列表
《明史·鄭和傳》中是這樣記述的:“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剌加、渤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裡、瑣裡、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裡、甘把裡、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裡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兒,凡三十餘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
從這段敘述看,鄭和及其船隊並沒有到過菲律賓。然而當時非常有名的一部遊記見聞錄《星槎勝覽》對此卻有著截然相反的記載,書中用詩歌描述了一個叫“三島”的國家:“幽然三島國,花木茂常春。氣質尤宜樸,衣裳不解紉。遊歸名贊德,賀禮酒頻頻。採吟荒嶠外,得句自逡巡。”據地理專家考證,三島國也稱三嶼,即今天的菲律賓群島。《星槎勝覽》還提到了蘇祿國:“蘇祿分東海,居民幾萬家。凡烹為水布,生啖愛魚蝦。徑寸珠圓結,行舟路去賒。獻金朝玉闕,厚賜被光華。”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鄭和船隊應該到過菲律賓群島。所以算是成功的,事實上,鄭和七次出海舟師到過或經過的國家和部落遠遠不止《明史》上記載的三十幾個,其中相當一部分在正史上根本找不到任何記錄,所以很多人以為鄭和及其船隊並沒有到過菲律賓,其實是去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