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涼好個秋A

    班主任都有個性,這是真的。

    儘管全國的班主任不計其數,真正能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班主任還真是不容易。

    但班主任也有共性。既然他們都叫做班主任(雖然他們存在於各個地方、大小不同的學校),他們的工作一定有共同的特點(管理一個班的學生,讓學生遵守行為規範),他們有幾乎相同的行為規範(班主任工作守則),他們所追求的工作效果幾乎都是一樣的(讓自己管理的這個班體裡的每一位成員,都儘可能成為優秀學生)。在這一點上。不管一所學校有多少班主任,學校對他們的要求大致都是相同的。

    學校總想培養千篇一律的班主任。可能就是指的班主任的共性。

    班主任的個性只能體現在具體的班主任工作過程中的工作方法上。

    這就好比一群人都是從北京到上海,但他們卻可以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只要他們不偏離方向,遵守一定的交通規範。他們也都能到達目的地。

    班主任工作也是一樣。所有的班主任的工作任務、目標幾乎是一致的。但不同的班主任會採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只要他們方向明確、努力工作,他們一定能夠管好一個班級,併成就自己成為優秀班主任。

    如果學校的要求指的是班主任的共性,應該是合理的。

    如果學校要求班主任,不得有自己的個性,不得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工作方法。學校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不過這樣的學校幾乎不存在。)

  • 2 # 教9230

    班主任的角色擔當是“一個學習共同體”的組織者,引領者。班主任的管理不是行政管理,而是學術管理。學生不盡相同,班主任也不盡相同,故班主任的管理必然是個性化的。但個性是在共性中才能生存(沒有共性也就沒有個性),而共性取決於個性才有表現。個性與共性相輔相成。

    學校總結,不是把幾十個班主任變成一個班主任,而是在班主任工作的千變萬化,千姿百態中找到有普遍規律性的東西(共性)。學生的接受效應有沒有結構與要素的問題?這種問題,恐怕一個個性的班主任根本答不上來。為什麼你(班主任)的話,有的學生聽並做了,且做對了;有的聽了就是不做;有的聽了一部分或斷章取義,做得不是你說的那會事,聽了卻做反了;有的逆反,不管你說的對不對,就是對抗,衝突,不理你,視為“無物”。等等。各人遇上的情況是不同的。但問題相同,即從外表看,是接受效應(接受教育程度)的問題;從內部分析,(假設我們的教育是一樣的)不同學生存在著不同接受機理(要素與結構),而這個機理是什麼?怎麼診斷?怎麼除錯?怎麼改善?怎麼提高效率與效應?

    這就要觀察,實踐,反思,總結一一是探索學生接受效應的規律性。總結,就是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一個班主任的個體經驗資源不足的,一個學校的班主任的共同經驗才是一筆大資源,俗話曰:一朵鮮花不是春,萬紫乾紅才是春。總結是在共性研究中給個性“添磚加瓦”,“澆l水施肥”,更有層色,萬紫千紅。不是塑造成“一個班主任”。那樣也算總結,那是失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說你小時候,能吃到的最好吃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