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里昂和他的銀皇后

    可以寓教於樂,培養學外語的興趣。但如果像課堂上那樣教還是算了吧,什麼東西一旦有了興趣,學起來輕鬆快樂,一旦沒有興趣,強行去學簡直就是折磨。

  • 2 # 放蕩不羈愛Gary

    作為一個正規培訓機構英語老師簡單的說幾點,英語屬於語言類,孩子越早接觸學起來越輕鬆。孩子大了以後,中文已經先入為主地佔用了孩子的大腦,這時候再去學英語就比小時候更困難,也不利於培養英文的思維方式。如果有條件可以選擇有保障的英語教育中心,目前國內英語培訓機構很火熱,但是也魚龍混雜。很多機構連教材都是東拼西湊,教學質量就更不用說了。很多培訓機構英語老師自己口語都一塌糊塗,更別說能較好孩子了。

    所以說選擇有保障的培訓機構是很重要的。

    目前新東方少兒英語和喬登美語都還不錯,可以考慮。少兒英語都是以開發興趣為主,讓孩子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學會英語。

    剛剛你提到的少兒考試英語,我們這邊是孩子學了一兩年後,家長老師都覺得孩子學的不錯,可以去試一下。其實少兒考試內容也全是口語,考試的目的也只是看看孩子英語學到什麼水平了。

  • 3 # 哈利Code

    調查顯示,在中小學階段,英語是最讓人頭疼的科目之一。孩子不喜歡學英語,甚至討厭上英語課,大部分與啟蒙時期不科學或不適合孩子的學習和引導方式有關。

    Q1. 英語啟蒙,應從哪兒開始?

    答:英語啟蒙,聽力是基礎,是培養孩子英語綜合能力的關鍵,這就好比蓋房子打地基,地基不打好,房子就造不好,足見聽力輸入的重要性。聽力輸入(俗稱磨耳朵),一方面來源於兒歌、繪本、動畫等各類音訊的反覆播放;另一方面還來源於原版繪本的親子共讀,父母大聲朗讀的過程,也是孩子聆聽吸收的過程。對於不排斥英語的孩子,可以從聽開始,“聽”+“讀”一同進行,2歲以後可以接觸動畫;而中文優勢明顯的孩子,如果“聽”不足以提起興趣,可以嘗試從動畫開始(2歲以後),熟悉動畫情節後,轉成音訊給孩子聽,補上“聽”這一課,同時,選擇感興趣的繪本親子共讀,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閱讀能力逐步提升,慢慢過渡到自主閱讀。

    Q2. 應如何協調中文與英語的關係?

    答:母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對中國孩子來說,中文的主導地位不可動搖。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其重要性自然無法與母語相提並論。鼓勵、提倡儘早接觸英語,並非要以英語取代母語,而是希望孩子們能夠感受到不同語言的美感,在享受故事、享受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掌握兩種語言,由此站在更高的臺階上,透過多樣化的語言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現實中的確有一些家庭為了讓孩子學好英語,不惜以捨棄中文學習為代價,這樣的極端做法不可取。兩種資源的使用應保持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兩種語言的學習都能兼顧。在啟蒙初期,父母主導選擇時,可以按照中英各半的比例調配資源,形成學習習慣後,孩子的自行做主階段,不求每天的學習量都要嚴格對等,只要中長期保持均衡即可。

  • 4 # 為什麼我英語這麼棒

    小孩子的英語啟蒙,就是聽和看。(記和說什麼的就不用想了,根本不可能)

    先說聽吧,聽就是給寶寶創造一個母語環境,比如我跟我老婆的英語還過得去,所以我們會在家用英語進行交流,主要是為了給寶寶一個英語的感覺。鑑於樓主英語一般的情況,我推薦一款叫“鮮榨語感”的App,我之前接觸過,很適用於”聽“這個環節,因為App裡面都是外華人拍攝的短影片,而且內容也是非常生活化的(不用擔心寶寶聽不懂難的長的單詞,軟體有自帶的難度分級)

    其次就是看了。舉個例子吧,如果你直接給寶寶看單詞”Apple"然後跟他說這是蘋果,他可能當時是會記住的,但是過一會就會忘記,因為寶寶的腦部還未完全發育。所以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拿出一個蘋果,在寶寶面前給寶寶觀察它,然後教他這叫“Apple"是蘋果的意思,這樣寶寶的腦海裡的印象就會更加深刻了。(我上面提到那款軟體也符合這種模式的教育)

  • 5 # 皮埃爾外語每日分享

    我的回答是應該,學語言永遠沒有太早

    美國華盛頓大學語言及聽覺科學學院的Patricia博士在TED演講上稱,透過研究不同年齡的語言學習者,她發現,3到7歲的孩子,對於新語言的“語音測試”反應,得分跟母語孩子是一樣的,但是從8歲開始再學習,就不如母語學習者了。也就是說,7歲之前我們都是語言學習的天才,而7歲之後,我們坐下來像背課文那樣去學語言,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但這一研究,並不完全等同於“英語能力、英語成績”,而僅僅是針對某一兩個具體發音的測試。美國馬里蘭大學語言學院的Robert教授稱:關鍵期對於語言的語音有重大影響,對語義語法有一定的影響,而對於詞彙則可能沒有什麼明顯影響。

    所以如果錯過了7歲以前對語音非常敏感的時期,對於後續英語學習,並沒有致命的影響。所以,即時您已經錯過關鍵期,也不需要放棄對孩子現在當下的教育。

    大腦當中負責語言的兩個區域:布洛卡區和韋尼克區。這兩個區域分別負責語言活動的不同動作,但又不完全獨立工作。我們家長要做的,其實就是要對這些部位的腦神經,做正確有效的持續性刺激。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博導魏坤琳教授,也反覆強調了:大腦神經跟肌肉一樣,是需要也是可以塑造鍛鍊的。

    我們再結合剛才Patricia教授的結論,越早開始塑造這些神經,孩子的外語發音,將越發純正,並且雙語之間的切換也會更自如流暢。其腦部原理是因為中文和英文的大腦語言表徵區互相支援,像網狀一樣互相交織,思維在上面能自如跳躍,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孩子“看人下菜碟”見誰說誰話的雙語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U23亞洲盃中國國奧隊惜敗烏茲別克國奧隊,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