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史梨樹下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

    朱元璋時期,耕種總面積大約是八百萬頃,與清朝康熙年間可耕地面積相當。朱元璋將天下可耕地的一半分給老百姓耕種,約400萬頃,另一半歸五軍都督府管理,由衛所組織耕種。

    朱元璋時期,全華人口總量大約六千萬,去除兩千萬左右軍戶,民戶大約四千萬,人均可耕地0.1頃=十畝。

    每人十畝地,隨便種種也夠吃一年的。並且朱元璋非常痛恨土地兼併行為,所以他統治時期沒有大地主,老百姓所持有的土地很平均,基本實現了人人有地種戶戶有餘糧。明中期之後,朝中權貴漸次崛起,土地兼併愈演愈烈,並且經過百年繁衍,人口較明初翻了一番還多,人均可耕地減少,再伴以土地兼併和苛捐雜稅增多,老百姓的日子也就越來越不好過。

    要解決土地兼併問題,只能採取土地公有制,老百姓只有耕種權而沒有所有權,才能有效阻止土地買賣,從而杜絕土地兼併。近幾年,土地流轉和土地私有論甚囂塵上,持此種論調者將改革開放以來遇到的所有問題全扣在了公有制頭上,殊不知一旦土地私有化,土地便成了各級權利貴族的盤中餐,很快就會被搶食一空。

    題主丟擲這個問題來,似乎有意借朱元璋的土地制度抨擊土地公有制,其實明中期之後老百姓吃不上飯,並非朱元璋的土地制度不好,而恰恰因為朱明後代沒有嚴格貫徹朱元璋的土地制度,或者說無能力解決土地兼併問題,才導致百姓民不聊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應該如何去做。排解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