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傾聽風吟花語

    《水滸傳》之所以一開始就寫洪太尉釋放天罡地煞星,我認為有三個重要作用,雖然這一章節看似和後面的故事情節沒有關聯,其實他充當了捆綁和整合的作用。

    首先,開篇見山,掀開了《水滸傳》的絢麗篇章

    首先《水滸傳》一部講述英雄的故事,其中穿插著社會背景和人物關係,除了比較複雜之外,關鍵是比較大單調,一般都是打打殺殺的場景。比如說108將其中就3位是女性,而且她們卻比一般男人都彪悍。

    這樣的情節設計,怎麼才能抓住觀眾的眼球呢,那就需要把舞臺放大,把社會背景提升,把人物角色落地。朝廷遇到天災,他們想的不是如何救濟而是請天師做法事,據說還特靈驗,洪太尉作為堂堂太尉擔任了使者,他內心呢,肯定一萬個不樂意,但是沒辦法,他只能忍著。

    當他到了地方,天師居然先去了,害怕白跑一趟不說還差點丟了性命,以他的性格早就忍不了了,這下徹底發作了,於是,他就想找茬,才有了後來的“遇洪而開”。這是作者再告訴我們,天罡地煞的出現是因為洪太尉來了,這些看似滑稽的事變得順理成章了,碑文是真的,天罡地煞一個個從地洞中鑽出來了,預示著朝廷將有大事發生,這些打打殺殺就是天兵天將下凡來清掃亂世的。

    觀眾就會好奇,這是怎樣的故事,天罡地煞到底是什麼,於是,就願意跟著作者的思路走,一探究竟。

    試想如果沒有洪太尉放走天罡地煞星一說,結尾就沒辦法分什麼作為排序,更不能以正義之師向朝廷招手。

    最重要的一點是,服務整部《水滸傳》的情節發展

    洪太尉放走天罡地煞星的事讓梁山好漢一切不正義,不美好的作為都變得情有可原,為什麼當時反叛朝廷的起義軍那麼多,就梁山好漢落得了好名聲,不單是他們選擇了招安,更是應了天罡地煞星一說,才讓人間戰役變成了天兵下屆。

  • 2 # 綠野萍蹤01

    《水滸傳》開篇故事開篇故事,確實講了一個十分玄幻的故事。這個故事不僅玄幻,而且是大穿越的故事。施耐庵錯亂時空,縱橫幾百年,通過“洪太尉誤走妖魔”,揭示了《水滸傳》主題,隱喻了北宋的興衰歷程,隱藏著大明王朝的一段祕史。

    那麼,施耐庵是如何在這樣一個穿越式的玄幻故事中,揭示主題,隱藏曆史的呢?這段故事又有什麼意義呢?

    施耐庵為《水滸傳》確立核心主題

    很多讀者都認為,《水滸傳》的故事是從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開始講起的,這年三月初三的一次朝會,引出了“洪太尉誤走妖魔”的故事。實際上,在嘉佑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點之前,施耐庵還講了一段北宋王朝的開國故事。

    這段故事以北宋著名術數家、哲學家邵雍的一首七律(略有改寫)為回前詩,這首詩的大意講的是經歷五代戰亂,迎來了北宋“天下太平”之世。

    回前詩之後,施耐庵以一首五言絕句,再次強調歷史背景:“朱李石劉郭,樑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因為世道紛亂,感動了天道迴圈,上界降下“霹靂大仙”結束了五代亂世,趙匡胤“掃清寰宇,蕩靜中原”,建立了大宋王朝。施耐庵說宋太祖在位十七年,“天下太平”。

    此後,宋太祖傳位於宋太宗,宋太宗傳位於宋真宗,宋真宗又傳位給“赤腳大仙”宋仁宗。書中寫道,宋仁宗繼位之後,迎來二十七年的太平治世:那時天下太平,五穀豐登,萬民樂業,路不拾遺,戶不夜閉。

    這一大段敘述,施耐庵為《水滸傳》主題定調,這部書就是要圍繞“天下太平”這四個字講故事。所以,施耐庵借另一個得到高人陳摶老祖的話,高度讚揚“天下太平”,道是:“正應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

    洪太尉誤走妖魔之後,施耐庵繼續寫北宋皇位的傳承,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那時天下盡皆太平,四方無事”。

    《水滸傳》的核心主題就是“替天行道”,在這則“引首”之中,施耐庵以“天下太平”定義了“天道”,確立了《水滸傳》的核心主題。梁山好漢“替天行道”的終極目標,就是“天下太平”。

    話說宋仁宗執政的前二十七年,迎來“三登”之世,百姓受了些快樂。太平盛世也隱藏著危機,書中說,誰知樂極生悲,嘉佑三年時,北宋爆發了瘟疫。尤其是京師瘟疫盛行,軍民塗炭。瘟疫既出,天下便不太平了。

    但是,查閱《宋史》,這一年除了水災之外,並無瘟疫流行。因而,施耐庵所寫的瘟疫,應當另有所指。那麼,導致天下不太平的這場瘟疫指的又是什麼呢?

    洪太尉為何會誤走妖魔

    嘉佑三年三月初三,宋仁宗召集大臣商議祈禳瘟疫之事。這次朝會,施耐庵寫得很奇怪,死去六年的范仲淹穿越而來,參與討論祈禳瘟疫之事。但是,范仲淹並沒有發言,另一位歷史人物文彥博建議“降赦天下罪囚,應有民間稅賦,悉皆赦免”。

    宋仁宗採納了文彥博的建議,但是,按照這個方法祈禳瘟疫,非但效果不佳,瘟疫反倒更加盛行。於是,宋仁宗召集第二次朝會,另謀良策。這回,范仲淹說話了:

    可宣嗣漢天師星夜臨朝,就京師禁院,修設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奏聞上帝,可以禳保民間瘟疫。

    從施耐庵的文字邏輯來看,是因為范仲淹出的主意,這才導致了洪太尉誤走妖魔。

    施耐庵為何要讓范仲淹穿越而來,又為何要暗示是范仲淹間接導致了魔君出世呢?原來,范仲淹曾經主持慶曆新政,是比較激進的革新派。

    即便是范仲淹是革新派,又為何不把誤走妖魔的故事背景設定在慶曆年間,而要讓范仲淹受累穿越時空呢?

    嘉佑三年二月,因文彥博等人的舉薦,王安石進京述職,上萬言書言改革事。雖然,宋仁宗因為慶曆新政的失敗,並沒有採納王安石的革新建議。但是,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的新政得以推行。

    文彥博可算得上是王安石的伯樂,但熙寧新政推行後,這位伯樂卻堅定的站在了王安石的對立面,成了反對新法的守舊派。

    所以,宋仁宗為祈禳瘟疫的兩次朝會,文彥博與范仲淹的目標一致,但政見完全相左。因為范仲淹是穿越而來,又有王安石的反對派文彥博“在場”。所以,施耐庵隱寫的是發軔於宋仁宗嘉佑三年的“熙寧新政”。

    由此,就不難看出洪太尉為何會誤走妖魔了。因為革新派與守舊派的爭奪,從而導致了洪太尉在龍虎山下伏魔之殿中釋放魔君,導致六十二年之後的妖魔出世,大鬧北宋王朝。而引發這個玄幻故事的人,就是代表革新派的范仲淹。

    不過,從《水滸傳》的故事看,因為范仲淹的建議,瘟疫得以控制與消除,北宋又恢復“天下太平,四方無事”的治世景象。因而,施耐庵是贊同革新的。既然贊同熙寧新政,那洪太尉誤走的妖魔又是什麼呢?

    張天師為何也是一位穿越者

    既然是玄幻故事,又怎麼少得了穿越者呢?范仲淹從隔世穿越而來,引發了誤走妖魔。而放走妖魔的直接責任人張天師,則是隔代穿越,從宋徽宗朝來到了宋仁宗時代,引誘洪太尉誤開啟伏魔之殿,放出了梁山一百單八個魔君。

    范仲淹的穿越,是王安石的“替身”,與文彥博的隔世對話,意味著北宋王朝因為推行新政而導致了“黨爭”之禍。歷史的真實也是如此,熙寧新政之後,北宋便陷入無休止的黨爭泥淖而不能自拔。新法時廢時立,朝野無所適從,世道時沉時浮。

    如此一來,天下便不得太平,百姓自然不得快樂。天下大亂,則必然盜賊蜂擁。這就是《水滸傳》中洪太尉放走的妖魔——但這些妖魔卻並不是指梁山一百單八將,而是因為黨爭而破壞了“天下太平”。

    書中明寫是洪太尉“誤走”妖魔,暗地裡卻寫的是張天師指示上清宮道眾引誘洪信放出了魔君。而這位張天師並非宋仁宗朝的虛白先生,卻是宋徽宗朝的虛靖先生。這樣寫,越發的玄幻了。那麼,施耐庵為何要請宋徽宗時期的張天師來放出妖魔呢?

    梁山好漢的故事發生在宋徽宗宣和元年至宣和三年(1119-1121年),所以,便是宋徽宗時期的張天師來“接引”北斗七星群中的星煞,去宋徽宗朝搞事情,讓“一朝皇帝,夜眠不穩,晝食忘餐”。

    同時,以虛靖先生來緊扣“替天行道”主題,寫梁山好漢的“替天行道”故事。為何?

    虛靖先生是第三十代嗣漢張天師,他是道家最高法術“雷法”的創始人。所謂“雷法”,就是雷霆大法,是道家認為的宇宙間最具威力的自然力量。所以,道家神話中,便有上界“雷部”。按照《大宋宣和遺事》的說法,宋江等三十六人就是天罡院三十六猛將。因而,《水滸傳》中就把“雷法”寫成了“五雷天罡正法”。後來的餘萬春在《蕩寇志》中也據此塑造了雷部三十六神將,與梁山好漢打了一場“內戰”。

    上文講到,趙匡胤是“霹靂大仙”下界,當然就是雷部正神了。施耐庵說,宋太祖“替天行道”,迎來“天下太平”。那麼,因為虛靖先生是“雷法”的創始人,自然也就是雷部的得道之人。而“五雷天罡正法”也是梁山的最高法術。所以,趙匡胤—張天師—梁山好漢便是一個系列的,梁山好漢當然要“替天行道”,然後“保境安民”了。

    施耐庵寫這樣一個玄幻故事,以穿越時空的才情,為全書確立主題,預伏線索。

    洪太尉究竟放出了幾個妖魔

    書中寫道,洪太尉打開了伏魔大殿的地窖,一聲響亮處,一道黑氣:“直衝到半天裡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毫無疑問,這百十道金光就是後來的梁山一百單八將。那麼,無需多問,洪太尉誤走的妖魔總共一百零八個。

    但是,從洪太尉誤走妖魔的整個故事中來看,“妖魔”絕對不止這梁山好漢之數,這些“妖魔”肯定不止是隱喻北宋徽宗時期的歷史。

    且說洪太尉奉旨上了龍虎山,去詔請張天師去京師設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祈禳瘟疫。走到龍虎山上時,先後遇到了一隻白額錦毛虎,一條雪花大蛇。金聖嘆說,錦毛虎“楔出”了陳達,雪花大蛇“楔出”了楊春。

    這樣講,十分有道理,原本,洪太尉與朱武,就是隱喻的“朱洪武”。反過來說,洪太尉身上有朱武的一半。後來,朱武與陳達、楊春在少華山聚義,便是照應了這段故事。同時,陳達、楊春也有徐達、常遇春的影子,又與“朱洪武”暗合。

    但是,從施耐庵一貫細膩的筆法來解讀,金聖嘆的點評並不完全在理。龍虎山上,洪太尉遇到的是“錦毛虎”而不是“跳澗虎”,那條蛇是“雪花”大蛇,而不是“白花蛇”。因而,這則故事應當另有深意。

    洪太尉從龍虎山上下來後,第二天在道眾的引誘下,遊覽龍虎山風光,看遍諸殿之後,便來到了伏魔之殿。施耐庵著意描寫了伏魔之殿,寫得十分周祥:

    一遭都是搗椒紅泥牆;正面兩扇硃紅隔子,門上使著胳膊大鎖鎖著,交叉上面貼著十數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迭迭使著朱印;簷前一面硃紅漆金字牌額,左書四個金字,寫道:“伏魔之殿”。

    因為洪太尉隱喻了朱洪武,所以,這段描寫中的“朱”、“紅”就具有非同尋常的隱喻了。洪太尉名叫“洪信”,信,即印信,不正是伏魔之殿大門上的“朱印”嗎?“朱洪武”在此暴露無遺。

    既然是“朱洪武”之印信,當然就是“黃信”了。“皇信”手中有一把喪門劍,誰“喪門”了呢?以施耐庵所生活的時代而言,大明王朝中,就是朱允炆這一脈喪門了。

    因而,那隻“錦毛虎”楔出的不是陳達,而是燕順。燕順的清風山也是三個頭領,他們住著草廳,頭裹紅巾,朱家王朝不正是從“紅巾軍”起家的嗎?對於元朝當居而言,“紅巾軍”當然也是“草寇”,燕順他們住著草房子,在草廳中議事,十足的“草寇”。所以,清風山三個頭領的名字連起來讀,就是“燕王真天授”。

    雪花大蛇楔出的,則是生於1377年冬月,屬蛇的朱允炆。冬月才有雪花,楊春則是“白花蛇”。建文帝不僅被褫奪了帝號,不得進太廟(《水滸傳》中說的是“出籍”),還喪門喪家,了無蹤跡。

    原來,洪太尉放走的“魔君”指的是靖難之役——“孫立”導致了四年內戰,等於是背離了施耐庵在“引首”故事所確立的“正道”,讓天下失去了太平。

    梁山大聚義時,明確提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主張,就是為了照應這段玄幻故事,昇華《水滸傳》主題。“孫立”原來是如此寓意,難怪他只能排在朱武、黃信之後,進不了天罡。

    故事為主題服務,施耐庵以一段玄幻故事開篇,原本就是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這個主題服務的。

  • 3 # 自說文史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其中很多人很多事早已是眾所周知。108位好漢先是陸續上梁山,而後多次大敗朝廷官兵,最後接受朝廷招安,徵遼、徵方臘等,為國出力,報效朝廷。但是,在本書開頭,作者沒有直接寫梁山好漢的故事,而是寫洪太尉誤放妖魔之事。

    作者為何要以如此玄幻的故事作為開頭呢?這樣寫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中國有句老話,叫“萬事開頭難”,意思是做任何事開頭都很難。其實,寫一本書也是這樣,開頭怎麼寫,寫什麼都很重要,一個好的開頭不但能吸引讀者,更有利於後面故事的展開,以及點明作者要說的主題。

    水滸也是這樣,以洪太尉放妖魔的神話、玄幻故事作為開頭,也不是無緣無故。個人看來,這樣寫至少有以下幾點意義。

    一、明清小說特色。

    水滸是一部古典小說,但很多讀者總是以科學的態度,甚至研究正史的態度去看待它,認為天降石碣、九天玄女授書宋江、晁蓋陰魂纏住史文恭都是不可能的,從而出現了許多陰謀論。實際上,我們多看看明清小說,尤其是歷史類的小說,就能發現,書中也有很多神話、玄幻的情節。

    當時,很多小說的開頭就是神話、玄幻故事。

    比如《三國演義》,開頭說到不第秀才張角山中採藥,遇到南華老仙,授其《太平要術》天書三卷,然後“化陣清風而去”。還寫了劉備用狗血等,破了張寶的法術。

    比如《說岳全傳》,作者開篇就說宋太祖是霹靂大仙,宋徽宗是黃眉大仙。緊接著作者又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女士蝠放臭屁,大鵬鳥一怒啄死女士蝠,女士蝠則投胎為秦檜妻子,而大鵬鳥則轉世為岳飛。宋徽宗因為把玉帝寫成“王皇犬帝”,玉帝派赤須龍下界奪其江山。

    比如《紅樓夢》,曹雪芹在第一回就說一僧一道,又說靈石要到人間體驗,還說了賈寶玉和林黛玉前世是神瑛侍者和絳珠仙草。後來,絳珠仙草為報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決定把一生的淚水還給他。

    《隋唐演義》,開頭提到鄰家老太太看到楊堅“頭出雙角,滿身隱起鱗甲,宛如龍形”,獨孤皇后夢到金龍摩天,晉王楊廣小名遂叫阿摩;《施公案》,開篇就說施世綸夢到黃雀九隻,小豬七個,並因夢破案;《薛剛反唐》中,第一回就說到秦漢和刁月娥告別樊梨花,回雲門山修真,而唐萬仞雖然身死多年,卻得九天玄女娘娘救活,他也去鸞鳳山學道了。

    通過這些可以發現,古典小說開頭常會有神話玄幻故事,這算得上明清小說的特色。

    二、為後文做鋪墊。

    一部大書,開頭部分不會是廢話,自然有其用意,包括這些玄幻的故事。那麼,水滸的洪太尉釋放天罡地煞之事,作者是要說什麼呢?

    這一點,我們看看水滸的故事結構就懂了。

    梳理脈絡之後會發現,水滸的故事結構是這樣的:洪太尉放出天罡地煞星→天罡地煞投胎為好漢(書中沒提)→好漢陸續上梁山→對抗朝廷後招安→南征北戰到結局。

    通過這個結構可知,洪太尉釋放天罡地煞星,是引出梁山好漢的重要前提。如果沒有洪太尉放出他們,就沒有後面梁山好漢的故事。這個故事起到了引子的作用,所以金聖嘆在刪改水滸時,他只保留前七十一回,並把第一回改成楔子。為此,金聖嘆還做了一番解釋: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謂也。。

    瘟疫引出祈禳,祈禳引出天師,天師又引出洪信洪太尉,最後一步步引出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天罡地煞又引出了什麼呢?自然是梁山好漢。

    另外,開頭部分還為後文做了鋪墊。

    很多讀者不喜歡梁山好漢,認為他們中一些人濫殺無辜、作惡多端。其實,這麼說不客觀,因為作者對他們的好壞忠義已經認定了。

    卻不是一來天罡星合當出世,二來宋朝必顯忠良,三來湊巧遇著洪信。豈不是天數!

    明明是妖魔,怎麼就成了忠良?作者同樣解釋了。因為總體來看,好漢們作惡少,立功多。這算是作者目的,他因為要寫的好漢,就是從有罪有惡的梁山草寇,到戴罪立功、為國效力的功臣。

    那一聲響亮過處,只見一道黑氣,從穴裡滾將起來,掀塌了半個殿角。那滿黑氣,直衝到半天裡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

    這裡的“黑氣”,就是在說梁山好漢的罪與惡,即魔性;而“金光”,顯然是指他們的功與勞,是他們的人性、神性。“半天空”才化為金光,說明到最高峰時才轉變,這裡的半天裡空中,就是對應後面的招安。

    從黑氣到空中再到金光,就是好漢從落草為寇到招安再到徵四寇。仔細一看,這不就是水滸的敘事過程和結局嗎?沒錯,這段話的確暗示了水滸的結局。

    這種開頭即暗示結局的寫作方式,其實很多小說也有。比如《三國演義》,“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東漢到三國再到晉的過程;《紅樓夢》中,既然絳珠仙草要把畢生眼淚還給神瑛侍者,也是暗示黛玉之死;至於《說岳全傳》,對結局說得則更清楚。

    還有一點必須要說,那就是鎮壓天罡地煞星的石碑。

    作者在描述石碑時,用“龍章鳳篆,天書符籙”來形容;再看七十一回天降石碣,同樣是“龍章鳳篆蝌蚪之書”。這說明什麼?這其實是說,天降下的帶有好漢星號、排名的石碣,其實正是當年鎮壓他們的那塊石碑。石碣,其本意就是圓頂石碑。

    很多讀者非要用科學的態度讀水滸,認為天上不可能落下石碑,好漢排名一定是宋江所為,甚至還衍生出了梁山派系論、宋江心腹論、宋江打壓孫立論等。實際上,第一回作者就暗示七十一回的石碣了。

    所以,我們看水滸時,不要覺得這段故事很簡單,甚至覺得是“封建迷信”而直接跳過忽略。

    三、點明本書主題。

    假設洪太尉不放出天罡地煞星,會怎麼樣?很簡單,天罡地煞星會一直被壓在伏魔殿中,無法投胎人間。所以,放出罡煞的罪魁禍首,正是洪太尉。

    洪太尉高高在上,天罡地煞在地下。兩極化的對比,暗示的是什麼?是亂自上作——若沒有洪太尉這樣的上面人瞎搞,梁山好漢下面人就不會作亂。

    這個道理,就和高俅逼林沖落草梁山一樣。如果沒有高俅這樣的奸官佞臣,林沖怎麼會上梁山呢?所以,寫高俅陷害林沖,就是作者在表明當時黑暗,人們被逼到去當草寇,也是水滸的主題“亂自上作”。

    所以,洪太尉放走妖魔,看似只是一個玄幻故事,但實際上意義深遠,內涵豐富,細心品讀就會發現它包含了作者對好漢的定位、整本書的故事結構以及好漢最後的結局。

  • 4 # 一朵跳躍的浪花

    水滸傳的這個玄幻的開頭值得人深思,我從三個方面闡述一下我的觀點!

    第一,樹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沒有事情都是憑空而來的!正是因為有原因,才能體現宋天子的能力!

    水滸傳是一部農民起義史,但是農民為什麼要起義,這個不能忽略掉!洪太尉放出來了這108人,那是要產生後果的,這個後果天註定的,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所以造反就造反吧!有宋天子在,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

    第二,這是明朝小說的特點,不整點玄幻多不好意思寫書!

    四大名著都是玄幻開篇,紅樓夢的頑石,三國的南華老仙,西遊更是群魔亂舞!所以通過玄幻,也正好符合讀者的口味!

    第三,玄幻開頭沒人追究,容易出版!

    明朝對出版物控制的很嚴格,如果單純的寫農民造反,那麼很容易惹禍上身,施耐庵老先生也不敢趟雷啊!只有故弄玄虛了!

    所以水滸傳整了一個玄幻的開頭!

  • 5 # 春秋小怪

    《水滸傳》這樣開篇非常巧妙,施耐庵這樣寫有三點好處:

    1、規避殺頭之險

    封建社會時期,整個國家信奉的都是儒家思想,而忠君又是儒家最推崇的核心理念,在這種文化背景之下,如果公然寫有大量造反人物的小說,恐怕不僅書會被禁,就是作者本人也有可能會面臨生命危險,而作者將書中造反人物託之於魔,就是為規避這種風險,言下之意就是邪不勝正。

    就拿宋江來說,他刻意在江湖揚名,結交眾多綠林好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不是一個安於本分之人,後來梁山泊之所以聚集那麼多好漢,很大程度上就是宋江四處拉攏攛掇的結果,難道宋江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人物嗎?

    顯然不是,試想假如當時朝廷裡沒有四大奸臣專權,地方上也沒有那麼多貪官汙吏的話,那麼無論及時雨宋江多麼有號召力,他也絕對聚合不到這麼多好漢,如此梁山泊的造反聲勢也就不會這麼大 。

    所以作者寫洪太尉放出魔君,也是為了說明這個根源問題,意思說魔君無論多麼可怕,只要不將他們放出來就沒事,可見放魔之人往往比魔君還要可怕。

  • 6 # 鄧眼看世界

    洪太尉何許人也?他是水滸傳中宋仁宗的殿前太尉,名叫洪信,出現在第一回合和第二回合開頭,然後就消失不見了,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然而這個人物卻是十分重要,他是全書的楔子,正是他開啟伏魔殿,掘開鎮壓魔君的青石板,才放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引出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梁山聚義。

    隱喻一:洪太尉代表的是什麼人?

    歷史上有沒有洪信其人,無可考證,但他受皇帝信任是肯定的,否則去江西信州龍虎山請張天師臨朝禳災之事,也不會交給他。翻開水滸傳,除了宿太尉等少數官員是正面人物外,大多凶殘奸詐,尤以蔡京、高俅、童貫為代表,而洪太尉正是朝中奸臣的典型。且看他去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張天師這一路上的表現:到達龍虎山時,他端著官員的架子,趾高氣揚地問監宮真人:“天師今在何處?”在去往龍虎山頂時又畏難怕苦、心生怨氣。在遇到大蟲和雪花蛇襲擊時嚇得魂飛魄散。在遊山時不聽監宮真人勸說,並對眾人放下狠話:“你等不開與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們眾道士阻當宣詔,違別聖旨,不令我見天師的罪犯;後奏你等私設此殿,假稱鎖鎮魔王,扇惑軍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遠惡軍州受苦。”最終執意開啟鎮魔殿,放出108位魔君。而在惹出禍事後他“在路上分付從人,教把走妖魔一節,休說與外人知道”,其實只是要瞞騙皇帝。施耐庵筆下的洪太尉,是個狐假虎威、強詞奪理、欺上壓下、剛愎自用的奸臣形象,在後來描寫的蔡京、高俅、童貫幾個奸臣身上,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隱喻二:洪太尉遇到的“吊睛白額大蟲”和“雪花大蛇”暗示著什麼?

    洪太尉在上山的過程中,先是遇到一隻吊睛白額大蟲,“望著洪太尉,左盤右旋,咆哮了一回,托地望後山坡下跳了去。”後又遇到一條雪花大蛇,“朝著洪太尉盤做一堆,兩隻眼迸出金光,張開巨口,吐出舌頭,噴那毒氣在洪太尉臉上。驚得太尉三魂蕩蕩,七魄悠悠。那蛇看了洪太尉一回,望山下一溜,卻早不見了。”不管是虎還是蛇,雖然嚇著了洪太尉,但都沒有害他的意思,而是自行退卻,放了洪太尉一條生路。施耐庵為什麼這樣寫?其實是對後事有所交待。從第77回合到第80回合,寫了童貫和高俅先後兩次征討水泊梁山,都被梁山英雄打敗,但都被宋江放了回去。“吊睛白額大蟲”是老虎的別稱,而在民間看來“蛇”有“小龍”之謂,“吊睛白額大蟲”和“雪花大蛇”暗寓水泊梁山臥虎藏龍,非朝廷奸臣所能剿滅。

    隱喻三:“遇洪而開”和“見信而寂”的架構作用

    洪太尉憑著權勢開啟伏魔殿後,發現殿中央立著一塊石碑,石碑後面鑿著“遇洪而開”四個大字,洪太尉以此為藉口,強逼眾人掘開了青石板,終於惹出天大禍事。這裡施耐庵設計得十分巧妙,他借洪太尉之手放出108位魔君,其實是表明:天下本太平,都是一幫奸臣無事生非,惹出禍端,致使國無寧日。可是人們不禁要問,洪太尉放出的108個魔君,亦即以宋江、盧俊義為首的108位梁山好漢,乾的是替天行道之事,並未為害一方,反而接受朝廷招安,剿滅了田虎、王慶和方臘,替大宋皇帝消除了心頭大患,禍從何來?其實作者在書中交待得很清楚:

    照那碑碣上時,前面都是龍章鳳篆,天書符籙,人皆不識。照那碑後時,卻有四個真字大書,鑿著“遇洪而開”。卻不是一來天罡星合當出世,二來宋朝必顯忠良,三來湊巧遇著洪信。豈不是天數!

    也就是說,這108個魔君,都是忠良之輩,他們不會推翻朝廷,反而會為朝廷效力,但也暗示了他們由洪信放出來,日後也會被奸臣利用,來為朝廷消災除害。

    水滸第90回合:

    長老說罷,喚過智深近前道:“吾弟子,此去與汝前程永別,正果將臨。也與汝四句偈去,收取終身受用。”偈曰: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水滸第119回合,當魯智深在禪房裡睡至半夜,忽聞得錢塘江上潮信之聲,霎時悟出了智真長老對他說的“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真義,當夜從容坐化。

    首回合的“遇洪而開”,此“洪”指洪信無疑,第90回合、第119回合的“見信而寂”,此“信”又何嘗不暗指洪信,只不過彼時的洪信已化作錢塘江之潮信。潮者,奔湧澎湃之水,與“洪”又有何差別?

  • 7 # 黃瓜市首富

    引出108相聚是上承天命吧,畢竟後面有些情節還是很勉強的,比如扈三娘、盧俊義的上山,比如晁蓋、宋江的結局。

    在天命指引下,很多故事就好講了,水滸好就好在作者沒有界定善惡傾向,只是娓娓道來一副北宋江湖畫卷,讓讀者自己體味。

    所以在率性魯達、悲情林沖、耿直武松等等之外,也有了對宋江的爭執、對李逵的議論。

    人就是這麼一群人,你喜歡哪樣的好漢,就像鏡子映射出你內心的追求。

    這麼一群形形色色的人聚在一起很奇怪,但也不奇怪,因為上承天命。老天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個人落魄到親戚看不起,朋友看不起的時候你們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