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藝青年代表
-
2 # 水泊之聲
從興趣角度來說吧:
我對於紅樓夢的理解是最淺的。四大名著中,小時候電視劇上的水滸、三國、西遊記看的是最多了。
紅樓夢是在高中時期慢慢接觸(當然也有考試需要才讀),斷斷續續慢慢讀完了,步入社會後又通讀了兩遍,才對整個故事情節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認識。
回到正題《西遊記》。可能也有性別和興趣的原因,加上小時候吃的小當家卡里面的“星戰西遊記”卡牌套裝(水滸、三國都有,紅樓我反正是沒見過)。
要麼是“連環畫”,要麼是“電視劇”,要麼是“注音版”,要麼是“簡化版”。
對於大部分人來講,西遊記是版本眾多的一個名著,甚至大部分人對於四大名著中西遊記的原著是看得最少的。
是不是想拿臭雞蛋砸了?
簡直就是毀童年啊!
可是這沒毛病啊:
“毛臉雷公嘴,身高不足四尺。七高八低孤拐臉,兩隻黃眼睛,一個磕額頭,獠牙往外生。就象屬螃蟹的,肉在裡面,骨在外面。”
講這麼多做鋪墊,有了興趣(大學時期瘋狂迷戀網文小說,尤其是修仙、西遊、三國類的小說),才會進一步去了解這背後的故事,這時候很明顯閹割版不能滿足自己,原版能讓產生更大的閱讀動力。
通過閱讀,然後再看看每個人對於西遊記中每個情節不同的看法,觸類旁通,自己的見解也就形成。
雖然可能看的比較淺顯或者很多想法與後期描寫是矛盾的,但這不正是閱讀的樂趣嗎?
在啪啪打臉與收穫知識中不斷成長。
至於理解一本書,就像語文閱讀理解一樣,只有參考答案,沒有標準答案,這也才是文學的魅力啊!
-
3 # 村知書
一直到大學畢業,我才真正把《紅樓夢》、《水滸》、《三國演義》和《西遊記》真正看完,這四本鉅著我反而認為《西遊記》是最容易理解的。
1、《紅樓夢》是我在大學時代勉強讀完的,雖然開篇帶有一點看起來是神話傳說的背景似乎易懂,但越往後越覺得晦澀。反正少年時期我是一直沒有看完三章。後來又讀了一些紅學研究文章,這才慢慢提起興趣,漸漸讀完。覺得真正的故事也就是一個官宦世家的風風雨雨。
3、最後重點說一下對《西遊記》的理解,在小學時代,看的西遊記可能是現代作家的改寫的版本,相對來說就比較通俗易懂了。後來又看了沒刪節的文言版本,但依然覺得故事情節吸引人,孫悟空發現水簾洞、漂洋過海訪仙求長壽之道,之後學成歸來大鬧天宮,最後被壓在五指山下。看到這裡,當時只覺得頭腦充血,想去五指山救出齊天大聖。
其實,讀書如果只是消磨時間,調劑生活,我們就可以簡簡單單的讀,追求其快樂的情節就行,根本沒必要去理解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這樣寫又隱含著什麼深意。
-
4 # 文史女漢子
這更多是個人的閱讀興趣不同。
我讀不下去的是《三國演義》。
本身對戰爭題材不感興趣。
還有羅貫中對人物的誇張化和戲劇性塑造。例如劉備“長厚而近偽”,羅貫中很難描述劉備之仁,只好讓他到處哭鼻子,丟孩子,打仗靠兄弟,沒事裝孫子。
然而《三國志·先主傳》裡,只有一處明確描寫他哭泣:
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典略曰:備過辭表墓,遂涕泣而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裡,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
這就是所謂攜民渡江。這才是“仁”。亂世裡哭泣和言語是不能贏得別人尊重的,只有內心的善良寬厚才能“桃園三結義”,讓“臥龍鳳雛”心甘情願鞠躬盡瘁。
諸葛亮“多智而近妖”。羅貫中對諸葛亮的偏好,把他塑造成了三國的“第一謀士”,忽視了其他人的才能。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才華橫溢,明明是赤壁之戰的第一功臣,卻生生地被“借東風”奪去了所有功勞。還有啊,他不是因為嫉妒被氣死的!
這些過於迎合讀者的心理,與《三國志》存在一定偏差,造成了一定的歷史錯誤。
-
5 # 怎麼好看怎麼來
我覺得四大名著最難讀以下去也最難理解的
第一《紅樓夢》
原因有:
1.文中人物角色太多了,人物關係很複雜,想理順他們之間的關係真的要下功夫。
2.文中出現了大量的詩詞,單純的原文完全不知道和文中內容有和關係,需要看註解才可以。
3.書中有很多描寫人物外貌,雖然覺得寫得很優美,但無法想象。書中的文筆很厲害,有些不知道說的是什麼,通俗的說就是太高深了,讓人覺得難讀難以理解。
1.書中很多關於戰爭方面的描寫,如果不喜歡這方面的,讀著讀著就會很難受,不想再看下去了。
書中有很多的詩詞,時不時的出現,讓人總有翻下一頁的衝動。
-
6 # 蘆薈79545
四大名著中《西遊記》難理解?
其實對於讀書,能不能理解,理解程度怎樣,每個人是不盡而同的。
讀對於讀書理解的深淺,我認為每一個人的文化程度成長環境思維模式有關係,更重要的是對於著作的作者特別是作品寫作年代背景要有一定的瞭解,那麼可能對著作的理解有很多的幫助。
個人見解而已,您認為呢?
回覆列表
四大名著是四個不同型別的題材,受眾都不同的。你這更多是自己個人喜歡題材不同而已,這沒毛病。
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很多男人都很喜歡閱讀,羅貫中把《三國志》裡面的人物大多都神話了,這很符合小說的手法,也很吸引人。讀者都喜歡自己能夠成為書裡自己崇拜的人物。
《水滸傳》講述的是封建社會官僚、統治者壓榨老百姓,逼民造反的故事,書中人物個個身懷絕技,替天行道,這很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仁義”思想。做好人,做善人,扶貧助弱,講究“忠”、“義”,在反抗封建社會統治者的同時,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紅樓夢》既是文學作品,又是一部家族衰落史,還是一本愛情祕籍,既講述了當時的大家族的家庭生活,還反應了一個“紅頂商人”的悲哀,讀者有的喜歡書中的感情章節,也有人會反思這樣一個家族的沒落。《紅樓夢》我認為是最接近百姓生活的一部文學作品,深得人心。
至於西遊記,說是神話小說不為過,在當今社會,觀看和閱讀的更多是小朋友、學生群體,《西遊記》確實沒多大營養價值,最多是開創了一種文學作品的種類。
四大名著,各有所長,讀者們各有所愛。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讀就行,至於我本人,還是比較喜歡三國和水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