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言共三
-
2 # 跟星彤學正面管教
您好,孩子在6-11歲這個階段需要經歷勤奮感VS自卑感的衝突。如果孩子的勤奮感超過自卑感,孩子就會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那孩子畏難情緒嚴重可能是因為孩子在6-11歲這個成長階段中孩子沒有太多的成功體驗,孩子的勤奮感與勝任感沒有被很好地建立,所以孩子會感到挫敗、自卑。
當孩子出現畏難情緒時,我們家長可以先做3件事來幫助孩子:
1、讓孩子先嚐試簡單的任務,積累成功的經驗,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勝任感。
2、在孩子完成這些簡單的任務後,多鼓勵孩子。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當我們多鼓勵孩子時,孩子的價值感和歸屬感也會更強。
3、家長少說教、批評指責,多鼓勵、啟發式提問,引導孩子思考,引導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幫助孩子、從中讓孩子體驗到價值感。
我先分享兩個故事。
幼兒園時期,儘可能帶著孩子做一件需要幾個月或者幾年才能結束的任務。一
上世紀90年代,我鄰村百年一遇的一學習好的少年,年長後深深地覺得他姥姥太智慧了,原因是……
他小寄放姥姥家。姥姥大字不識大門不邁,就是起早貪黑隱辛苦勞作之餘,帶這小外孫種下一顆樹。
從此,小外孫從每天著急得等待樹苗落地生根到耐心等待茁壯成長,這心態經歷四年之久,就是這麼一個長時間的一種複雜的精神狀態他驚奇地發現: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發現自己也能像大人一樣做事情,也看到付出努力和耐心等待,以及單調、平淡無奇的勞動時間是可以長出一顆參天大樹。
二
無獨有偶,一位北方的父親當他面對幼兒園小班的女兒提出來要吃棒棒糖的時候,是和女兒約定:等到家門口的池塘裡的冰融化了,就可以買棒棒糖。
於是,開始,女兒每天早晨都期待的奔向池塘,失興而歸;再到漸漸對池塘是否融冰這件事坦然等待;忽然一夜春風池塘冰雪融化了,那種時間和等待後水到渠成的感覺讓他女兒讚歎不已。此時,棒棒糖肯定是要吃的,但是滋味完全不一樣啊。
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體會什麼是耐心等待,擁有了平和的心態,就不會在一時得失上焦慮然後失去了興趣就沒有堅持的動力。
再者,無畏單調。
要給孩子自由自由這種寶貴東西,就像呼吸需要空氣一樣
自由活動時間是孩子主動思考的首要條件。試想,如果一個人每天都是處於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發號施令的氛圍中,他哪能有時間想自己做甚麼?那當然更加不會主動思考,他的自我意識日積月累地被消磨掉,表現出對生活、學習、知識冷漠和僵死的心態,反正不想動,誰愛動誰動。
一開始沒有自由活動時間,結局是孩子喪失了自我,行屍走肉啊,就有了啥事都不想幹,雷動我不動。
小孩不能忘記時間,只要他陶醉於一件有趣的事情,那麼多麼寶貴的控制自己時間的經驗。
可是,只要對事物漠不關心,無所用心,懶惰就上身了。
但孩子有權力去把握時間,他才有機會思考。教育家說過:思維是一種艱苦的勞動,這種勞動不輕鬆,極其複雜,有時使人精疲力盡,但又令人有希望的飯無可比擬的愉快,即認知帶來的愉悅,以及因意識到我主宰著知識而產生智力的自豪感。
這種自豪感是一生寶貴的經驗之一。
豐富其精神,強壯其體魄懶惰者,其生活空虛,興趣貧乏,也是可憐人。怎麼辦?一個人在童年時代,就要樂於勞動,勤於讀書,善交朋友,才能獲得預防冷漠和免疫力。
有教育家這樣說:每天行走3千米(小學生)到10千米,如果有在草地上和田野上散步的喜歡,那就更是一種福氣了。
堅持每天做一個運動專案,跑步和跳繩,日復一日,反覆單調,也是一種鍛鍊韌性的方式,這時家長得陪起來。
韌性和思考能把人從智力的惰性中拯救出來。
如果帶上孩子愛上其他運動專案,更加求之不得。
最重要的是,學習做家務。
贏得孩子的心靈這是重中之重,老話說:情不通,理不達。親其師才能重其道。否則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尤其是青春期的小孩。
回到題目,孩子遇到困難就煩躁發脾氣,但家長不能跟著一起甚至發更大的脾氣而且溫柔而堅定的等待他,陪著他如果他願意。如果他遇到難題就放棄,那就從最簡單的開始,讓他體會到學會知識的開心。如果他懶惰,陪著他去做一個他愛的運動專案,把他拉上運動場奔跑揮汗如雨。如果他沒有愛好(肯定有,就是不想說),那就耐心的發現溝通。一發現他的合理正規的愛好,家長捨命陪君子吧,這就是第一道改變的曙光。
培養孩子的耐心也是在培養家長的耐心。日久見功夫。
可憐天下父母心,願你和孩子一起改變,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