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原四川師者情懷

    怎樣讓學校文化有靈魂 有骨骼 有血肉 一一辦有溫度的學校 做有情懷的教育

    一、學校文化的定義 : 內在素養

    學校文化是一定社會背景下,由全體師生在長期教育教研實踐中,經過反覆比較、認真選擇、長期沉澱、精心提煉創造出來的,併為其全體成員所共同認同和遵循的行為準則、是非判斷、價值取向、精神信仰以及規章制度 、行為方式、基礎建設、物質設施等的一種系統整合和思想結晶 。

    一個人穿上華麗的衣服是不是就代表自己有文化?會講幾句洋文是不是就可以標榜自己有文化?拿著一張文憑是不是就可以說明自己有文化?同樣道理,一所學校新建了一所大樓,張貼了幾條標語,獲得了幾張證書,研發了幾門課程,是不是就擁有了學校文化?

    一些校長深陷於學校文化的誤區,把精力過多地投放於修建大門、興建文化牆、興建文化景觀等外在的東西。殊不知文化的實質是一所學校師生所表現出來的道德風尚、精神風貌、治學態度、敬業精神、專業水準、家國情懷和遠大抱負。

    優雅的風度、家庭的教養、文明的習慣、悲憫的情懷、頑強的意志、 健康的心理、非凡的學識、睿智的思想、崇高的品格、偉大的抱負等等,構成一個人的文化素養。文化是外在的行為與內在的素養相結合的產物。

    二、學校文化的靈魂 : 教育哲學

    教育哲學是運用一般哲學原理去探討教育基本理論的一門學科。它強調對問題事實的考察、考證與把握,對問題實質的探討、探究與理解。教育哲學要求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再思考,追求教育問題的根本解而非“症狀解”。教育哲學是在教育實踐、教育反思的基礎上,對教育規律的深度思考 ,深刻感悟與生動表達,具有方法論的性質。

    教學從什麼時候開始?一般回答是從上課時間開始,常規回答是從閱讀課文開始,有經驗的回答是從思考問題開始,有研究的回答是從師生對話開始 ,而教育哲學的回答則是從喜歡教師開始。

    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一般回答是從教師糾錯開始,常規回答是從模仿家長開始,有經驗的回答是從教學感動開始,有研究的回答是從崇拜英雄開始,而教育哲學的回答只是從喜歡學校開始。

    我們可以依次推匯出有關教育的系列問題並促使自己深度思考以求得問題的根本解。例如有效學習從什麼時候開始?道德成長從什麼時候開始 ?人生志向從什麼時候開始?事業成功從什麼時候開始?

    自己的教育觀點、教育主張、教育思想乃至教育哲學,是學校文化的靈魂所在。

    三、學校文化的意義 : 以文化人

    古人云“由人化文,以文化人 ”,形象說明了文化創造、文化傳承與文化教化、文化進化之間的關係。

    “由人化文”,說明文化是由人創造出來的,透過教育得到傳承 。“以文化人 ”,以文章、文德、文風、文教 (禮儀典範)來影響人、感化人、 薰陶人、塑造人。

    “以文化人 ”強調六個程式

    ①轉化看法 、觀念,明辯是非 ;

    ②強化認知 、實驗,實踐檢驗 ;

    ④細化環節 、要素,精益求精 ;

    ⑤內化素養 、薰染,豐富內涵 ;

    ⑥進化品質 、品性,追求卓越 。

    “化”既是一個思想漸變的過程,也是一個道德成長的過程,還是一個精神覺醒的過程,更是一個文化傳承的過程。

    四、學校文化的蘊意 : 隱形課程

    課程是指學校場域中存在和生成的有助於學生積極健康發展的教育性因素 以及學生獲得的教育性經驗。課程的功能在於把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內容有序地組織起來,不同的組織方式,體現不同的課程價值。

    傳統課程觀認為,課程是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分門別類的知識 。現代課程觀認為,課程是對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活動方式的規劃和設計,是課程目標教學計劃等諸多方面實施程序的總和。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傾向於用 “學習領域 ”代替 “學科”概念,軟化學科界限,改變單純以學科的邏輯來組織課程內容的做法,強調以學習者的經驗、社會需求和問題為核心進行課程整合。

    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系列化,社團課程主題化,藝術課程場館化,實踐課程基地化, 是當下課程改革乃至未來教育的主要發展趨勢。

    課程理念反映學校的認知水平,課程設定展示學校的辦學現狀,課程研發體現學校的核心競爭力。許多學校把活動誤以為是課程,課程研發的主要步驟:

    ①編制課程目標②編排課程內容

    ⑤整合課程資源⑥組織跟進培訓

    學校文化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學校文化不是裝飾而是氛圍,不是告誡而是薰染,不是制止而是引導,不是懲戒而是示範,不是宣傳而是引領,不是口號而是行動。理解了學校文化的實質,你就抓住了學校文化的精髓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4歲了父母不許談戀愛,不讓我找工作只讓我考研,過著不屬於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