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緣來悟空
-
2 # 學一點數學
一些家長認為城裡學校教學質量更高,便紛紛將孩子轉到城裡的小學,村級小學便閒置了。於是就有了撤點並校
撤點並校反應出的諸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學校不僅僅是教育基地,它還承擔著文化傳播的重任,是知識的中心。
農村中小學一般是村莊的最高學府,村小學的老師應該是鄉村最高文化的代表,現在給撤了並了,文化知識傳播中心沒了。
由於撤點並校後學生上學距離較遠,有些學校就採取了校車接送。於是就會產生校車問題,這與撤點並校的實施有很大的關係。其實,安全隱患還不止這些。由於小學階段學生最大也就12歲左右,安全保護意識薄弱,學校離家較遠,就在無形中增加了上學途中的安全問題。
在一定程度上,撤點並校雖減少了政府開支,減少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但是卻加重了家長的負擔。上城上學所需的路費、住宿費、伙食費,加在一起使家長的負擔大大加重。
在相當長時間內,希望小學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對貧困地區,特別是對確保留守兒童的入學,具有重要意義。現在大部分希望小學被撤併、教育資產閒置,造成了浪費。
“撤點並校”問題重重,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上好學,是教育公平的體現,是每個家庭的期盼,老百姓仍在期盼,“城鄉教育一體化,公共資源均等化”的教育改革步伐不斷加快,讓孩子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
3 # 李俊峰226675242
學堂又叫私塾,是中國古代社會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據考證,塾這種說法在甲骨文中就已經體現,而隨著儒家思想和科舉制度的樹立,在具有五千年農耕文明的中國,私塾學堂不斷壯大完善,遍佈鄉野。從鄉村教育的角度講,私塾學堂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教育機構,它與中國幾千年的鄉村教育、平民教育、農耕文明緊密結合,所謂的“耕讀之家”便是很好的體現。
新文化興起以後,舊有的私塾學堂逐漸被新式學堂所替代,辦學理念、教學方法、教育內容也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算學、音樂、美術等內容隨著複式教育增加其中,但它與鄉村生活結合共存的形式沒有變,學堂依然是鄉村教育的起點和中心。民國時期,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平民教育,把學堂的啟蒙職能擴大為社會教育職能,把學校教育擴充套件為鄉村貧民教育。
關於舊式學堂的生活,我們從古代典籍裡隨處可以體會得到。孔子的《論語》、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曹雪芹的《紅樓夢》中都有形象地體現。而看現代名家蔣夢麟、魯迅、胡適先生的作品,也總能喚起對鄉村學堂的記憶與遐想,當年的《讀書郎》、《送別》、《春遊》便是關於鄉村學堂的音樂記憶。
新中國成立後,舊式學堂逐漸被新式學校替代,但村級學校教育的基礎和形態並未改變。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近年來,鄉村學校逐漸被合併,延續了幾千年的鄉村學堂越來越少。我所扶貧的陝西宜君縣,全縣村級教學點只保留下2所。我所在的東湖村教學點,全校也只有11名學生2名老師。在如今中國絕大多數的農村,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沒有了,朗朗的讀書聲沒有了,啟蒙教育的基礎沒有了,小小讀書郎揹著書包上學堂的身影沒有了,只剩下了寂寞的村莊。沒有雞鳴犬吠,沒有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和朗朗讀書聲的鄉村,還是美麗鄉村嗎?
-
4 # 魯崗慧雲老師
說實話,村裡小學沒有生源的,或者生源不足的,留著又有什麼用呢?如果生源可以,學生較多,是完全沒有必要撤的!
現實問題是:村級小學的學生越來越少,就拿我的小學母校來說,現在一個班三,四個,四五個學生。
村裡人都說,老師只教這幾個學生,成績還上不去,這老師該換了!結果是換了一批又一批的新教師和老教師,成績還是上不去。
我想原因大概就是:這麼大一個學校,學生只有幾個,教師也只有幾個,每次下課雖然學校裡有學生,可是比起來上廁所都要排隊的時候,顯然沒有了學校的那種氛圍!
還記得小時候,每天早上吃過飯,聽到學校的預備鈴聲被敲響,我們就會在家門口喊著看誰先跑到學校的口號,飛一般的衝向學校!現在估計再也不會有這種場景了吧!
如果沒有更好的措施去平衡生源,取消不取消都已經沒有實質性的作用了!因為,市裡的學校和村裡的學校硬體設施對比就太明顯了!既然都是義務教育,分層這麼明顯,肯定會想給孩子一個好點的環境。結果不言而喻!
而對於偏遠地區,家長沒時間照看孩子,孩子就在村裡小學,比較方便。生源也較充足,完全沒必要撤銷!
所以,撤銷不撤銷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奪!
-
5 # 校出強大
作為農村孩子的我認為不應該撤掉。原因有三 第一接送不方便,因為家較遠。如果爸媽不在家更是不方便。我見有的乾脆讓孩子上寄宿制學校,可是有些孩子才上一年級太小了。第二 因為家庭水平不一樣農村孩子容易自卑,容易學會攀比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第三 孩子的朋友圈變小 孩子的時間全放在路途上沒有時間再去玩耍一個村的孩子不可能選擇一所學校所以孩子的朋友會變少失去童年 以上只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回覆列表
應該,因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原來貧困的鄉村都富起來了,有很多都搬到城裡居住去了,在鄉村小學上學的孩子都少了,在鄉下的人為了孩子能多學點知識,都願意花錢供孩子上好點的學校,所以有的鄉村小學沒什麼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