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日本不一樣,戰後的德國對二戰的反思非常徹底,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非納粹化運動”都影響深遠。
一、戰後及時地對納粹勢力進行清算
1、首先是對納粹主要戰犯和組織進行審判。其中最著名的是紐倫堡大審判,法庭以破壞和平罪、戰爭罪、違反人道罪對戈林、裡賓特洛甫等24名主要罪犯進行了審判和處以嚴刑。紐倫堡審判後,各佔領區還進行了較低階的審判,對一些中下級的戰犯進行審判。
紐倫堡審判起到了教育和震撼德華人民的作用。
2、廢除取消一切法西斯的法律。戰後,德國在盟國的主導下,查禁和摧毀了所有納粹黨團組織,嚴禁法西斯組織活動,防止法西斯勢力死灰復燃,清洗了盤踞在國家各部門、各機關、各領域上重要崗位上的納粹分子,用具有民主思想的德國精英份子填補各級領導崗位。
不可否認,非納粹化運動是德國戰後的一次深刻的社會革命,它讓德華人在思想上刻上了深深的烙印,開啟了德華人對二戰的深刻的廣泛的甚至是痛苦的反思。
二、政府推進反思。戰後,歷屆德國政府對二戰的態度、對二戰中德國政府的過錯的認識空前一致。德國曆任國家領導人也為推進德國反思不遺餘力。德國二戰後的無論政府怎樣更換,但每屆領導都沒有否認和推卸戰爭責任,還有一些領導人用自己的方式對戰爭中德國對他國和他華人民所造成的傷害進行懺悔。1970年,時任西德總理的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殉難紀念碑前下跪,1995年統一後德國總理科爾再次跪在二戰死難者紀念碑前,2013年大屠殺紀念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德國對納粹罪行負有‘永恆責任’”,這些都向世界表明了德國政府對納粹暴行的否定。
三、民間對戰犯的追捕和對受害者的要求賠償的工作一直沒有結束。德國領導人對戰爭的反思不僅贏得了其他國家的信任和認可,也為德國民眾樹立了榜樣,為反思二戰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和空間。戰後直到今天,德國民間對對戰犯的追溯和對受害者的賠償卻一直沒有結束。70多年的漫長時間裡,儘管有人質疑這種追捕是否還有意義,因為那些曾經的罪犯們的生命都快走到了盡頭,但還是有很多人堅持,年齡不應該成為他們逃脫罪責的擋箭牌。同時,德國對於在戰爭中受害國家和受害者進行了鉅額賠償。到2002年,德國賠償金額達到1040億美元之多。
四、反思從教育做起。戰後的教育改革,是在教育領域去“納粹化”。具體措施包括暫時性地關閉學校和教育機構,對教師隊伍進行清洗。培訓選用了一大批具有民主思想的教育工作者,重新編寫新教材,原來教材中宣揚的“納粹方義”和“種族主義”全部剔除
為了讓德國的後代記住這段歷史,德國的學校教育特別重視對二戰的反思,首先在課程的設定上,告別重視政治課和歷史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二戰史觀,以歷史的眼光引導學生關注與參與現實和未來政治。在德國各州學校的歷史課中,納粹歷史,特別是大屠殺歷史是其重點內容,在德國教育法中明確規定,德國曆史教科書必須包含足夠分量的納粹歷史。這種不迴避,積極面對的態度讓法西斯主義在德國無處遁形。更不用說存在像日本那樣有專門紀念戰犯的地方了。
五、文化層面的反思也不甘落後。對法西斯的反省是戰後德國文學的主流題材,德國的知識分子對二戰歷史的發問和反思從未停止。作家海因利希·伯爾是戰後西德文學的代表。他的作品《流浪人,你若來到斯巴……》、《亞當,你在何處?》、《九點半鐘打檯球》都與法西斯有關。
這些文學作品猶如一盞盞明燈,既驅趕了歷史的陰暗,又照亮了人的精神,它提醒今天的德華人,要銘記歷史,要勇於反思。
德國和日本不一樣,戰後的德國對二戰的反思非常徹底,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非納粹化運動”都影響深遠。
一、戰後及時地對納粹勢力進行清算
1、首先是對納粹主要戰犯和組織進行審判。其中最著名的是紐倫堡大審判,法庭以破壞和平罪、戰爭罪、違反人道罪對戈林、裡賓特洛甫等24名主要罪犯進行了審判和處以嚴刑。紐倫堡審判後,各佔領區還進行了較低階的審判,對一些中下級的戰犯進行審判。
紐倫堡審判起到了教育和震撼德華人民的作用。
2、廢除取消一切法西斯的法律。戰後,德國在盟國的主導下,查禁和摧毀了所有納粹黨團組織,嚴禁法西斯組織活動,防止法西斯勢力死灰復燃,清洗了盤踞在國家各部門、各機關、各領域上重要崗位上的納粹分子,用具有民主思想的德國精英份子填補各級領導崗位。
不可否認,非納粹化運動是德國戰後的一次深刻的社會革命,它讓德華人在思想上刻上了深深的烙印,開啟了德華人對二戰的深刻的廣泛的甚至是痛苦的反思。
二、政府推進反思。戰後,歷屆德國政府對二戰的態度、對二戰中德國政府的過錯的認識空前一致。德國曆任國家領導人也為推進德國反思不遺餘力。德國二戰後的無論政府怎樣更換,但每屆領導都沒有否認和推卸戰爭責任,還有一些領導人用自己的方式對戰爭中德國對他國和他華人民所造成的傷害進行懺悔。1970年,時任西德總理的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殉難紀念碑前下跪,1995年統一後德國總理科爾再次跪在二戰死難者紀念碑前,2013年大屠殺紀念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德國對納粹罪行負有‘永恆責任’”,這些都向世界表明了德國政府對納粹暴行的否定。
三、民間對戰犯的追捕和對受害者的要求賠償的工作一直沒有結束。德國領導人對戰爭的反思不僅贏得了其他國家的信任和認可,也為德國民眾樹立了榜樣,為反思二戰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和空間。戰後直到今天,德國民間對對戰犯的追溯和對受害者的賠償卻一直沒有結束。70多年的漫長時間裡,儘管有人質疑這種追捕是否還有意義,因為那些曾經的罪犯們的生命都快走到了盡頭,但還是有很多人堅持,年齡不應該成為他們逃脫罪責的擋箭牌。同時,德國對於在戰爭中受害國家和受害者進行了鉅額賠償。到2002年,德國賠償金額達到1040億美元之多。
四、反思從教育做起。戰後的教育改革,是在教育領域去“納粹化”。具體措施包括暫時性地關閉學校和教育機構,對教師隊伍進行清洗。培訓選用了一大批具有民主思想的教育工作者,重新編寫新教材,原來教材中宣揚的“納粹方義”和“種族主義”全部剔除
為了讓德國的後代記住這段歷史,德國的學校教育特別重視對二戰的反思,首先在課程的設定上,告別重視政治課和歷史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二戰史觀,以歷史的眼光引導學生關注與參與現實和未來政治。在德國各州學校的歷史課中,納粹歷史,特別是大屠殺歷史是其重點內容,在德國教育法中明確規定,德國曆史教科書必須包含足夠分量的納粹歷史。這種不迴避,積極面對的態度讓法西斯主義在德國無處遁形。更不用說存在像日本那樣有專門紀念戰犯的地方了。
五、文化層面的反思也不甘落後。對法西斯的反省是戰後德國文學的主流題材,德國的知識分子對二戰歷史的發問和反思從未停止。作家海因利希·伯爾是戰後西德文學的代表。他的作品《流浪人,你若來到斯巴……》、《亞當,你在何處?》、《九點半鐘打檯球》都與法西斯有關。
這些文學作品猶如一盞盞明燈,既驅趕了歷史的陰暗,又照亮了人的精神,它提醒今天的德華人,要銘記歷史,要勇於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