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忠黃河冬泳人
-
2 # 黑咖Sir
不求功名利祿 但求無愧於心
好好的說相聲比啥都強
至於那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郭德綱和于謙就別想了
這都快知天命的年紀了,還沒有進主流相聲界,也就斷了這個念想吧
為什麼這樣說?
先來看一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程式:
公民、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可根據逐級申報的原則,向單位或居住地所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出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的申請。按道理來說,他們是可以申報
但是,這個逐級的審查制度也會成為牽絆。況且,做為相聲的從業者,除了要說好相聲之外,更重要的是傳承和推廣。而這個推廣,看中的則是文字方面的事情
單單就這一點來說,郭德綱吃了大虧
看看姜昆的貢獻,《中國曲藝通史》和《中國曲藝概論》這兩本書足以讓姜昆高處郭德綱一個檔次,這個可是硬實力,搶不過來的。
所以,在理論方面,郭德綱已經敗下陣來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既如此,就好好的說相聲吧
讓更多的人瞭解相聲、愛上相聲,從而主動的去聽相聲
才是郭德綱、于謙為構建和諧shehui做出的最大的貢獻。
至於那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爭也罷
爭也掙不來
-
3 # 使用者11905157991
整天惦記家裡那點遺產的未必是親兒子,但一定是真孫子。
郭德綱于謙從來都沒想過透過相聲獲得什麼,在他倆看來有觀眾願意買票聽自己的相聲就是最大的收穫。
太平歌詞原先已經近乎失傳了,郭德綱透過自己的努力讓這門藝術重新回到舞臺。結果怎麼樣?太平歌詞申請非遺成功,某某老藝術家成為太平歌詞非遺傳承人,為了抹殺郭德綱所做的努力,就說郭德綱整理的不正宗。但是現在扛著正宗旗號的太平歌詞會有人聽嗎?
相聲也是如此,德雲社的興起讓觀眾有了重新回到劇場聽相聲的選擇,某某藝術家也藉此春風登上了相聲非遺傳承的寶座,但是扛著傳承人的旗號就真的代表會說相聲嗎?觀眾自己會判斷。
郭德綱也好,德雲社也罷,他們從來都沒有代表相聲行業的意思,他們只不過靠著自己會說相聲,有這點手藝能吃飯而已,他們比誰都更在意相聲,因為相聲萬一真成了博物館的遺產,他們可以得到什麼?什麼都沒有。
寧可不去當親兒子,也不要去當惦記遺產的真孫子。
-
4 # 慕容曉春
不贊成,並且明確反對
1,郭德綱的相聲物質因素與相聲的非物質特質相去甚遠。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突出的是非物質的屬性,更多的是強調不依賴於物質形態而存在的品質。郭德綱為代表的德雲社,他們把相聲物化了,郭德綱用營銷的手段,用網路作為媒介,輔之以鋼絲的現代模型,把相聲與相聲推廣混為一談,刻意混淆這幾個概念,無法保持“非遺”的非物質特徵,是對老祖宗留下的相聲這份遺產的褻瀆,剩下的就是用相聲的噱頭做斂財的工具了。
2,郭德綱的相聲,文化屬性弱與手藝屬性,用郭德綱的話來說就是吃飯的手藝,這樣的定位對於相聲作為文化來說是無法承擔繼承衣缽的能力的。相聲作為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真要定位於手藝就差了好幾個檔次,就像非要一個賣菜的傳承圓周率一樣,都在用數學謀生,但賣菜的再有錢也無法承擔圓周率的傳承
3,郭德綱認為自己可以說六七百段傳統段子,而事實上,很多相聲界人士認為,他們對傳統段子的整理,也就是五六百段。當然,創新是好事,不過也顯示出郭德綱對遺產的文化認同感和歷史感的輕率。現代的“非遺”,如何保留遺蹟的自然狀態和真實性而減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繼續保持日常性而減少節慶性、如何增強實用性而減少表演性,這才是還原前人的遺產對後人的作用,失卻了這種作用,遺產成了噱頭,就是對遺產的損害,哪裡能談什麼繼承
無疑,郭德綱從表象上,的確為相聲做了很大貢獻,因為有一種相聲叫德雲社的相聲,低俗浮誇形式化,賣弄攻擊走偏鋒,在傳統的形式下,用利己的目的指導藝術的發展,用破壞相聲生態的代價促進自己收益的提升,市場是有了,對於快節奏下人們的發洩提供了一個低健康指數的平復通道,好像有了市場就什麼也可以承擔了,事實上,郭德綱還真無法承擔起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使命。
回覆列表
等哪天陪睡男神說不動了再去吧,現在還想聽兩人說相聲呢。德雲社、郭德綱為相聲復興做的貢獻有目共睹,至今不被主流承認,反倒厚顏無恥去申遺,這是主流相聲“大屎”迄今為止說的最好的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