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東丁丁金服

    五銖錢是一種中國古銅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中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初鑄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東漢、蜀漢、魏、晉、南齊、梁、陳、北魏和隋都有鑄造,重量形制大小不一。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止。但舊五銖仍然在民間流通。

    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五銖錢奠定了中國硬通貨鑄幣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銖”是古代一種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因此所謂“五銖”實際上很輕。

      武帝五銖

      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銖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東漢前期五銖

      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徵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規整。

      剪邊五銖

      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董卓五銖

      公元190年。東漢末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鑄。無內外廓,“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辯認,世譏稱之為“無文”。該錢堪稱中國貨幣史上最劣質輕賤之小錢。

      直百五銖

      公元214年漢獻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後鑄於成都。初鑄錢大而厚重,後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即價值“一百枚五銖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字或四出文。

      蜀五銖

      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後鑄,時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於兩漢五銖,較厚,面背均有外廓,筆畫較肥,銅質晦暗。

      魏五銖

      三國時期。魏文帝,明帝皆鑄有五銖,新錢形仿漢制五銖,故稱“魏五銖”。魏五銖輪廓清晰,錢形厚重,邊廓壓金。

      沈充五銖

      公元318-321年。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

      太和五銖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陽鑄行年號錢“太和五銖”。其形制與漢五銖類似。錢文直讀,光背,字呈方折,在隸書和篆書之間,又有增筆。錢體大小輕重不一,大者直徑2.5釐米,重3.4克;小者直徑2釐米,重2.5克左右。

      永平五銖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鑄“永平五銖”。永平錢版式複雜,大小輕重不一,大型者多為政府鑄造,小型者多為民間私鑄。錢直徑一般為2.2~2.5釐米,重2.2~3.2克;面文“五銖”,橫讀,製作比較工整,舊譜有的認為是“雞目五銖”。

      永安五銖

      永安五銖也是年號錢,孝莊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鑄。錢文直讀,“安”字界邊減筆,匠心獨具。“永安五銖”對於北魏的經濟發展沒有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它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是具有收藏價值的。據史書記載,“永安五銖”錢共有三種:一種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莊帝鑄行的光背錢;第二種是永熙年間(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鑄行背“土”字錢;第三種是北魏分裂後由東魏孝敬帝於興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鑄行的背四出文錢。這三種“永安五銖錢”中,以北魏孝武帝鑄行的背土字錢最具特色。該錢背部穿孔上方鑄有一個“土”字,“土”字與背穿孔相連,正好組成一個“吉”字,所以當時又稱吉錢,人人佩戴,以為吉祥。永安五銖錢大小輕重不一,一般直徑為2.2釐米,重3克左右;輕小者直徑1.8釐米,重約2克。此錢不光輕小濫鑄多,而且嚴重貶值。

      梁鐵五銖

      南朝梁武帝蕭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鐵“五銖”形體略小,背紋四出,是中國首次大批次鑄造的鐵錢。

      常平五銖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鑄行。製作精好,錢文優美,“常平五銖”四字玉筋篆直讀,構架勻稱,筆畫圓潤,“平”字上橫與面穿下廓合一。屬設計和鑄造都極為考究的泉品。

      隋五銖

      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銖是中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 2 # 國家人文歷史

    在中國貨幣史上,論鑄行時間最長的錢幣非五銖錢莫屬。五銖錢採用青銅鑄造,銘文五銖,是典型的紀重銅錢。自西漢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行五銖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止,五銖錢共鑄行了739年。同時,鑄行五銖錢的朝代、帝王數目之多,也是其他錢幣無法相比的。

    漢武帝時期,雖然西漢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經過漢匈戰爭,原來國庫裡堆積如山的糧食和銅錢消耗殆盡,為彌補日益浩繁的戰爭開支,漢武帝開始進行貨幣改革,這樣,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五銖錢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元狩五年,各郡國開始鑄造五銖錢,是為“郡國五銖”。但是五銖錢鑄造成本高,無利可圖,郡國在鑄造時偷工減料現象非常嚴重,所以到了後來,“郡國五銖”越鑄越輕,越晚越粗劣。於是,在漢武帝元鼎二年,中央政府開始發行一批“赤仄(側)錢”,又稱“赤仄(側)五銖”,幣材為紫銅,錢紋、形制都非常精美。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議,廢除各郡國的鑄幣權,將之收歸中央,建立皇家鑄幣廠,統一大漢朝的鑄幣。這個造幣廠只生產一種錢,就是重量為五銖的銅錢,負責鑄錢的是上林苑水衡都尉轄屬的三個令丞,即鍾官、技巧和六廄。這個錢又被稱作是“上林錢”或“三官錢”。漢宣帝在位時五銖錢無論在銅質、形制及書體等諸多方面都更趨完善精美,即“宣帝五銖”。

    由此可見,光是西漢一朝就有如此之多的五銖錢,更別提一直到唐朝這期間經歷了多少朝代,甚至包括魏晉南北朝這種大變革時期。不過正是因為這樣,可以認識到五銖錢在中國歷史上的額重要意義。

  • 3 # 開水文化傳播

    朋友你好,你的問題我來回答。五銖錢的種類非常多。時間跨越了700餘年。經歷過5個朝代。在歷史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跨度自漢到隋,漢五銖錢的鑄造通過歷史的印證是成功的。

    從你提供的圖來看。這些五銖都屬於漢代五銖錢。五銖錢在漢代沿用400餘年,時期早晚有不同。分西漢東漢。種類包含有早期的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三官五銖,宣帝五銖。更始五銖,還有一類雞目五銖乃是作為陪葬之用。不屬於行用錢,在此不做特別說明。 董卓篡權鑄造董卓五銖,錢小而形態多樣。劉備在川地使用直百五銖,蜀五銖。魏國使用曹魏五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沈充五銖,太和五銖,永安,永平五銖。常平五銖。南梁鐵五銖錢。隋文帝楊堅之隋五銖。後唐武德四年改記重錢為通寶錢。結束了這段以銖為記重單位的錢幣歲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租代售合同糾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