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下人1個
-
2 # 聰明的孔雀Mz
學好語文首先得培養孩子每天有閱讀習慣,(可以培養孩子的語感,學習語言表達的形式)小孩子從讀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擴大閱讀範圍,但不要讀漫畫書和推理驚悚的破案類的書,因為這些書對學習語文幫助不大。
閱讀是積累和學習語言的過程,是內化的過程,另外一個方面是學習表達,語言外化的過程。可以從模仿開始,(嬰兒學習語言也是從模仿開始的)學著運用從閱讀中學到的句子和詞彙,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從言之有序開始,到言之有物(說得具體)再到言之有情(說得生動形象),最後把說的寫下來就是交章。
提高讀寫能力是學習語文的核心,至於語法方面的內容,上課認真聽老師講就能學會。其他基礎知識,主要是靠識字多,在閱讀時積累的詞語多就行。
-
3 # 楓葉12859
①閱讀好的文章,好的文章語言規範合乎語法。
②避免諧音字的誤導。
④組詞練習,短語練習。自簡到繁。(從短句到長句)
(外行說話,供參考。)
-
4 # 劉靜鋒品讀詩詞
語文學習要回歸簡單,目標是培養兩個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兩個能力一是來自於大量積累,二是來自於不斷的練習,厚積薄發就是這個道理。
我做了接近10年的小學語文老師,語文學習不復雜,能力培養思路也相對清晰。積累主要是閱讀,但孩子能夠自主閱讀愛上閱讀,一定來自於家長的引導,天生喜歡閱讀的是極其個別的,大部分孩子的閱讀能力還是跟家長親子閱讀中培養出來的。
親子閱讀就是家長跟孩子一起讀。比如我帶自己小孩,從《安徒生童話》開始,《木偶奇遇記》《愛的教育》《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城南舊事》《呼蘭河傳》《西遊記》等一路讀下來,讀的過程中適當也跟孩子討論。人類天生有喜歡聽故事的愛好,親子閱讀就是一種透過講故事對孩子進行語言的輸入,然後逐步引導孩子進入自主閱讀的世界。
就拿《西遊記》來說,在二年級我給孩子讀吳承恩原版,孩子自己讀青少彩繪版;小低年級拼音書繪本這些孩子自己讀,我給孩子講文字多的那些書。而到了高年級,文史類考點多的跟孩子親子閱讀,小說類孩子就自己讀了。
口頭表達的積累有兩點,一點是經典誦讀,就是讀出聲。我跟孩子選了小學必背古詩文,每天早晚大聲朗讀,古詩文短小精悍,有韻律,讀起來花的時間短,收穫非常大,而且同類朗讀影片音訊多,可以學習參考。一點就是讓孩子多鍛鍊機會,課堂鼓勵孩子多發言,多跟孩子做口頭討論。讀多了,說多了,孩子的表達會順暢起來的。
真的能做到書本閱讀和經典大聲誦讀,孩子的積累多,語文都差不了的。語文不好的孩子,核心是輸入的內容少,閱讀太少,家長跟孩子沒什麼親子閱讀;第二就是不重視朗讀,後面口頭也不順暢的。
真心跟各位孩子家長推薦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小學生必誦古詩360首》《小學生必誦古文240篇》,朗讀多了,背誦過了,積累豐富,孩子知識儲備足夠,語文表達從容。
回覆列表
本問題的解題中透露出來了一點資訊,讓我感到提問者是吃了當下教育的苦,就是“填鴨式(題壓式)”的“拔苗助長”!
據筆者的體驗,小學三年級,只宜造句和聯句,其實是不宜寫所謂“作文”的。作文是對漢語言的按一定要求與章法的運用,三年級小學生一般不具備這種能力,老師也不可能將“如何寫文章”教會學生而使之領會。筆者上學時三年級老師只要求寫幾句話連貫的話或者聽寫一段話。
學習語文的好方法,似乎沒見過有具體系列操作的,大多是個人的某些體驗。比如口眼心並用(指朗讀)、不動筆墨不讀書(怎樣自學)等等。常見的可以歸納為“三多”,即多讀多練多想。如何“多”法,則需各顯神通了。
筆者認為,多讀多練容易做到。多讀也不是亂讀,至少要選自己喜歡的,能讀的,一時讀不懂的可以因其“經典”而“泛讀”,認為重要的則需細讀精讀,以至與“寫”結合起來,即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因為華人讀書,目的其實主要是為了寫。寫能達到兩個目標,即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學習語文就是為了具備這兩種能力,具備了這兩種能力,就是學好了語文。自古以來,常以文章(作文)來考查語文學習,今天的中高考主要考的也是作文。
上述主要的語文學習過程中,應當貫穿“多想”這一點,這一點非常重要!
“多想”就是要“悟”,只有“悟”,才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達到“融會貫通”,這是語文學習和寫作的成功的“境界”,在此基礎上獲得不斷提升,可以“得心應手”。
許多人識了字,下了許多功夫,語文能力仍然提不高,甚至成為書呆子,就是缺少“悟”或者不會“悟”。
以上“陋見”,不知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