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克曾在1679年給牛頓去信,詢問地球表面上落體的軌跡。他問牛頓:如果考慮地球在公轉之外還有自轉,空中一物體下落的軌跡是怎樣的?如果在地球內部物體落在地心附近又會怎樣?牛頓在覆信中回答: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轉,空中一物體向地心落下的軌跡應向東偏離垂直線,至地心附近沿一螺旋線落向地心。胡克對牛頓的回答很不滿意。再次去信指出:根本不類似於一螺旋線,不如說是某種橢圓,沿與赤道平面成51°32′的斜面向東南方向落下。胡克這一提示使牛頓吃了一驚,認識到自己對地球的運動了解得不夠清楚。胡克這一很有分量的提示不是憑空提出來的,他詳細研究過落體運動。
據說,他曾做過子彈從高處下落的實驗,並證明了子彈落點總要落到透過垂直懸吊著的同樣的子彈所求出的垂直點的東南方向。如果這一傳聞屬實,胡克的落體實驗應該算是最早能證明地球自轉的實驗了。
這樣的實驗直到19世紀還有人在做。因為自從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以來,雖然經過長期的論證,人們對地球的運動已經深信不疑,但還缺少直接的實驗以證明地球的自轉。這類實驗是很有價值的,因為由此可以進一步研究與地球自轉有關的許多自然現象。
不少人致力於用落體證明地球的自轉。例如:1791年加格利耳米尼(G.B.Guglielmini)從波洛尼亞的塔上、1802年本岑伯(J.F.Bengenberg)從漢堡的塔上都做了落體實驗,專門研究這個問題。1833年德國的萊希更進一步找了一個礦井做落體實驗。這個礦井在德國薩克森,井深188米。萊希在106次獨立的觀測中得到的平均偏離為28毫米,方向是東偏南。但是,所有這些實驗都無法直接向廣大觀眾演示,因為偏離過於微小,氣流的干擾會嚴重影響實驗結果。
以實驗方法為地球自轉提供直接證據的是傅科(J.B.L.Foucault)的擺錘實驗,也就是有名的傅科擺。
傅科是法國著名實驗物理學家,他學過醫學,當過幾年醫生,後來轉向物理學的實驗研究。1845年任《辯論》報的科學記者,經常為科學專欄撰稿,介紹當代科學的新進展。同時,他也在自己家中開展物理實驗。他研究過照相術,並用之於天文攝影。他對擺和地球自轉問題的興趣,正是起因於天文觀察。1845年,他和斐索(A.H.L.Fizeau)合作,曾拍攝到太陽的照片,後來又想拍攝星體照片,這就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曝光,望遠鏡系統在拍攝過程應能連續保持指向天空中的目標。為了控制望遠鏡系統的運動,使它能跟蹤目標,傅科依照17世紀惠更斯未曾實現的圓錐擺鐘的設計方案,做了一臺特殊的鐘。他用一根鋼棒支撐擺錘。在實驗過程中,他注意到,當把鋼棒夾在車床的卡子上,用手轉動車床時,鋼棒振動總是要維持它原來的振動平面,不隨車床轉動。
這一不期而遇的現象,引起了傅科的興趣,使他想到可不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做一個表演來證明地球的自轉。他知道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實驗。
1851年1月8日,傅科在他家裡的天花板下用2米長的鋼絲吊一個5千克重的擺錘,組成可沿任意方向擺動的擺。在擺動的最高處用一根絲線拉住,然後用火燒斷絲線,擺就開始擺動。傅科發現,擺動平面不斷旋轉,逐漸轉向“天球晝夜運動的方向”。隨後,傅科又在巴黎天文臺的大廳裡,用11米長的擺錘重複這一實驗。1851年2月3日,傅科向法國科學院報告了他的發現,宣佈擺動平面所描繪的圓的大小與緯度的正弦成反比。這個實驗不久又按比例擴大規模,搬到巴黎的偉人祠去做。一個28千克的重球用67米長、1.4毫米粗的金屬絲掛起。偉人祠擠滿了觀眾,這個實驗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
傅科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實驗物理學家。他還在光速的測量上有過重大的發明創造。
胡克曾在1679年給牛頓去信,詢問地球表面上落體的軌跡。他問牛頓:如果考慮地球在公轉之外還有自轉,空中一物體下落的軌跡是怎樣的?如果在地球內部物體落在地心附近又會怎樣?牛頓在覆信中回答: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轉,空中一物體向地心落下的軌跡應向東偏離垂直線,至地心附近沿一螺旋線落向地心。胡克對牛頓的回答很不滿意。再次去信指出:根本不類似於一螺旋線,不如說是某種橢圓,沿與赤道平面成51°32′的斜面向東南方向落下。胡克這一提示使牛頓吃了一驚,認識到自己對地球的運動了解得不夠清楚。胡克這一很有分量的提示不是憑空提出來的,他詳細研究過落體運動。
據說,他曾做過子彈從高處下落的實驗,並證明了子彈落點總要落到透過垂直懸吊著的同樣的子彈所求出的垂直點的東南方向。如果這一傳聞屬實,胡克的落體實驗應該算是最早能證明地球自轉的實驗了。
這樣的實驗直到19世紀還有人在做。因為自從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以來,雖然經過長期的論證,人們對地球的運動已經深信不疑,但還缺少直接的實驗以證明地球的自轉。這類實驗是很有價值的,因為由此可以進一步研究與地球自轉有關的許多自然現象。
不少人致力於用落體證明地球的自轉。例如:1791年加格利耳米尼(G.B.Guglielmini)從波洛尼亞的塔上、1802年本岑伯(J.F.Bengenberg)從漢堡的塔上都做了落體實驗,專門研究這個問題。1833年德國的萊希更進一步找了一個礦井做落體實驗。這個礦井在德國薩克森,井深188米。萊希在106次獨立的觀測中得到的平均偏離為28毫米,方向是東偏南。但是,所有這些實驗都無法直接向廣大觀眾演示,因為偏離過於微小,氣流的干擾會嚴重影響實驗結果。
以實驗方法為地球自轉提供直接證據的是傅科(J.B.L.Foucault)的擺錘實驗,也就是有名的傅科擺。
傅科是法國著名實驗物理學家,他學過醫學,當過幾年醫生,後來轉向物理學的實驗研究。1845年任《辯論》報的科學記者,經常為科學專欄撰稿,介紹當代科學的新進展。同時,他也在自己家中開展物理實驗。他研究過照相術,並用之於天文攝影。他對擺和地球自轉問題的興趣,正是起因於天文觀察。1845年,他和斐索(A.H.L.Fizeau)合作,曾拍攝到太陽的照片,後來又想拍攝星體照片,這就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曝光,望遠鏡系統在拍攝過程應能連續保持指向天空中的目標。為了控制望遠鏡系統的運動,使它能跟蹤目標,傅科依照17世紀惠更斯未曾實現的圓錐擺鐘的設計方案,做了一臺特殊的鐘。他用一根鋼棒支撐擺錘。在實驗過程中,他注意到,當把鋼棒夾在車床的卡子上,用手轉動車床時,鋼棒振動總是要維持它原來的振動平面,不隨車床轉動。
這一不期而遇的現象,引起了傅科的興趣,使他想到可不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做一個表演來證明地球的自轉。他知道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實驗。
1851年1月8日,傅科在他家裡的天花板下用2米長的鋼絲吊一個5千克重的擺錘,組成可沿任意方向擺動的擺。在擺動的最高處用一根絲線拉住,然後用火燒斷絲線,擺就開始擺動。傅科發現,擺動平面不斷旋轉,逐漸轉向“天球晝夜運動的方向”。隨後,傅科又在巴黎天文臺的大廳裡,用11米長的擺錘重複這一實驗。1851年2月3日,傅科向法國科學院報告了他的發現,宣佈擺動平面所描繪的圓的大小與緯度的正弦成反比。這個實驗不久又按比例擴大規模,搬到巴黎的偉人祠去做。一個28千克的重球用67米長、1.4毫米粗的金屬絲掛起。偉人祠擠滿了觀眾,這個實驗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
傅科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實驗物理學家。他還在光速的測量上有過重大的發明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