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思想人99638797

    意識與行動產生矛盾,行為不一致怎麼辦?

    這是一個哲學唯物辨證法的話題,又是一個社會心理學的話題。

    唯物論的觀點強調:物質第一線,意識第二線。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是先有了客觀存在為前提,才有了人後天意識,是人的智慧拓展,結合慾望膨脹、情感釋放、興趣凝聚、擔當立足、或意志凸顯、或信仰同化,才讓人後天有了持續動力發揮。從辨證法的角度說就是“物質變精神”!而人的意識必須尊從客觀存在的必然邏輯去因勢利導或順勢而為;一旦掌握了客觀規律,就把握了主觀能動性,更有利於實踐發揮,去展現能力創造,或創造財富的價值體現,即辯證法所說的“精神變物質”。

    為什麼說又是社會心理學話題呢?這是因為個人“意願”涉及到自我心態多元主張的話題,行動又是個人行為的範疇,行為又是人心態支配的話題。人性自我心態多元主張,及其多元支配的話題,就是介於社會學與心理學之間的話題。

    意願與行為不同步很正常,因為自我係統是多元的心態系統,如同人生理系統一樣,在這個大的自我係統中,有本能慾望、情感、自尊心、責任擔當、情結-習好、理想信仰幾大單元(板塊),這形似一個蒜子球,表面看是一個整體,而揭開表層就是多個單元的結合體。原始重心就是本能慾望,後天重心因多元子體拓展不同,讓其多元重心有了位移,也就是說心態多元中的某一單元將承載總體重心了。只是因人而異主體心態重心不同,才有了不同人不一樣自我重心…比如,一個事業狂的自我重心是事業心;一個好色之徒或酒麻木的自我重心是本能欲(具體說是本能某一項慾望膨脹放大形成的嗜好);一個宅在家痴迷於手機遊戲的男孩其自我重心是習好(這裡可定位為稽好);一個攻於心計要復仇的人,其自我重心是情結…

    心態支配是存在多元輪換的,比如12點要吃午飯,下午1點後要工作,晚6點後參加業餘舞蹈…這就是心態支配處於【本能食慾】~就業【責任】~【愛好或習好】幾個單元板塊間的時段性切換,也是意願與行為同步的轉換表現。但是,部分本能慾望支配是有周期性輪迴的,某些意願的滿足是有極限的,慾望或意願遇到極限就會失去初始動力而疲憊,決定了多元心態支配有輪換,在此基礎上,決定了人心態意願有選項切換…

    然而意願(包括感覺和慾望)切換是瞬間可以完成的事,行為發生總是在意願定位之後,並且要慢半啪,或者是慢一截。因為既定行動往往處於先前的意願導向之下,還在延續,剛切換就位的意願,只是要主導“即將到來時”的行為,此刻,就有了行為與意願的不同步!比如甲女距下班還有半小時,可心裡念記的是要趕到學校門口去接送讀學前班的孩子事,意願超前,行為置後,行為處於“即將到來時”。這是心態支配的讓行為慢半啪的常態,沒必要耽心“怎麼辦”,順其自然!

    一般行為與意願不同步,發生在有三心二意人的身上,或者是發生在情結習好與所幹的事無交集上。比如,一個愛貪玩的小孩不能在學校用心聽課,只因在校外玩的刺激,有了興趣凝聚之動力,在教室內的學習的行為就無形會被定位成“負擔”,其(教室中)學習的行為就是心不在焉,即意願與被動行為不同步。再比如,一個對機械設計持濃厚興趣,並且在此領域有了一定實踐經驗並獲取過某項技能職稱的人,公司領導把他調到人事部來搞管理,他會甘心放下過去的興趣,而樂意坐辦公室當閒差嗎?當然不會,即使他能在辦公室長期呆下去,那他必定是行為與意願不同步中煎熬。因為生活,失去興趣凝聚之動力,“閒著”也沒勁!

    兩千多年前的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就談到:合理的社會(其亮點),就在於每個人能夠找適合自己,並且是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不是自己兼做別人喜歡做的事…今天,社會分工有了不同的學科和不同的專業,社會生產多樣性也有了不同的行業和勞動形式,為我們的不同選擇提供了對號入座的機會。但是,專業選項有冷熱門,決定了部分人不能對號入座。比如一個省電視臺只招一個節目主持人,報名者三四千,多人擠獨木橋掙一個職位的事不在少數。

    怎麼辦?那我們自己只能拾起第二種興趣,既然學科專業有雙學士,為何普通人不能兼顧兩種興趣去把握對應的求生技能呢!中國有句老話:人學百藝好藏身。現在的社會分工讓各行業具體細化相對有了系統性的層次,當然不會去鼓勵一般人持“多多益善”學藝的觀點!讓一般人在專業上多選幾門不現實,畢竟精力投入有限,保持(主業興趣和業餘興趣)兩三種興趣選項,以防“一棵樹上吊死”,這才是生存之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對這次疫情,我們最想對一線的醫護人員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