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雙旗鎮客棧

    看到這個話題,覺得特別有意思,最近想到了孔融,也想到了這個人,簡單談一談。

    單單說起張儉,人們就不會有深刻的印象,畢竟距離今天太過遙遠,知名度也不大。事實上,他和我們熟知的孔融、《三國演義》、譚嗣同都有一定的聯絡。

    張儉所處的年代是大漢末期,也就是魏蜀吳三國萌芽、成長、崛起的時期。他自稱是張耳的後人,父親則做過江夏太守。

    張儉所說的祖先張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信陵君。張耳原是信陵君的門客,後來追隨項羽,又投身劉邦,最終被封趙王。

    至於張儉是否是張耳的後代,已經不可考。這個謎題就像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一樣,屬於自說自話。反正,在中國歷史上,家譜記錄完整的兩大家族只是曲阜孔門和龍虎山的張道陵張天師,其它的家族都湮滅在歷史風塵裡,根本無法鉤沉。

    但說來說去,張儉也絕對不是一個尋常人物。

    要知道,科舉制度只是在隋唐時期才開始成型,之前的人才選拔制度都是察舉(推薦)。青年時期的張儉被推舉為“茂才”,但他對當時的刺史特別不滿,稱病不去做官。

    張飛鞭打督郵

    東漢末期,宦官專權,才有了後來的黨錮之禍、十常侍之亂,也就是《三國演義》開篇的導火索。

    當時,中常侍候覽就住在張儉的管轄之地。候覽的家屬在當地囂張跋扈,為害一方。張儉上書揭露他們的罪行,要求從嚴治罪。

    但這些表章被候覽扣下,沒有被漢桓帝看到,但兩人由此結仇很深。

    候覽一直想找到一個突破口治張儉的罪,候覽的同鄉朱並提供了這個機會。朱並本性諂媚,卑鄙齷齪,張儉很看不起他。朱並就懷恨在心,上書誣告張儉等二十四人別立名號,共為朋黨,企圖推翻朝廷。

    候覽得到這封檢舉信後,一方面採用類似於好萊塢電影《蒸發密令》中的手法,削去朱並的名字,隱藏他的身份,保護舉報人;另一方面立刻開始捉拿張儉。張儉無奈,開始踏上逃亡之路。

    他投宿躲避的人家,多數都受到株連,被殺害的不計其數,郡縣也因此凋敝。但因為張儉的名氣和品行令人仰慕,無論逃到哪裡,即便會家破人亡,人們還是願意收留他。

    孔融在這裡和張儉有了交集。

    張儉本來和孔融的哥哥孔褒交情深厚,張儉趕到孔府的時候,孔褒正好外出不在,只有十六歲的孔融在家。他在明知張儉是通緝犯的情況下,自作主張收留了張儉。這件事後來走漏了訊息,張儉再次出逃,但官府要追究孔府窩藏罪犯的責任。

    雖然孔融和孔褒互相攬罪,最終朝廷拍板定案,根據孔褒和張儉私教深厚的事實,以及“長兄為大”的原則處死了孔褒,放過了孔融。當然,這也和孔家的家世淵源有很大關係。畢竟在劉邦時期,就已經將孔子的九世孫孔騰封為奉祀君,開始祭祀孔子。到了董仲舒時代,孔子幾乎已經是神一樣的存在,朝廷不可能不考慮這一層關係。

    張儉年近七十的時候,黨錮被解除,張儉才回到家鄉。這時大將軍何進(後為董卓所殺)和三公都徵召他,推舉為“敦樸”,並派出公車(和譚嗣同的“公車上書”暗合。在他死後,孔融為他撰寫的《衛尉張儉碑銘》裡也提到:公車特就家拜少府,起用為少府,但張儉沒有接受。

    建安初年,他再次被任命為衛尉,不得已接受。但後來看出曹操有野心,就閉門不問世事,並把駕車懸掛起來。《三國演義》裡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就有他的影子。

    譚嗣同在這裡之所以提到張儉,也是表明了一種不願逃亡,不願因為自己的逃亡給別人帶來災難。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反觀梁啟超就不是這樣,第一時間就跑到了海外,讓慈禧無可奈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條放《囧媽》最終能掙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