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28號,阿里巴巴淘工廠宣佈聯手阿里雲IoT團隊走進生產車間,透過部署IoT裝置數字化改造服裝廠,並且,會有上百家的數字化工廠將作為急單救援產能儲備,去扛起雙11銷售的“洩洪”重任。
說得簡單點,阿里的淘工廠升級了,
可能有人會說,阿里的淘工廠升級跟我有什麼關係呢?這不就是一次普通的升級不是嗎?
實際上,假如我們把這次升級,跟不久前結束的雲棲大會內容結合起來,你會發現,阿里巴巴原來在下這麼大的一盤棋!
▲阿里淘工廠數量、涉及行業及不同排行榜
馬雲在雲棲大會說得也很清楚,新制造不是說製造業加個網際網路就完事了,這背後有大資料、黑科技的支撐,還有服務業的協同,共同組成了新制造。
就像我在課堂裡面講的,未來企業沒有所謂的製造業和服務業,未來以解決使用者的問題作為終極答案,也就是製造業跟服務業要協同去工作。
在馬雲的演講裡,提到了一個很對的點,他說:未來10-15年,傳統制造企業將會非常痛苦,今天的外部環境,在技術變革的大趨勢下,依靠傳統資源消耗的企業,必定會越來越難,挑戰也越來越大,不擁抱新制造業的企業如同盲人開車,你不知道誰是你的客戶,你的客戶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去年開始搞得風生水起的新零售,到8月1號上線的阿里巴巴七星標準產品評級新規,再到全面闡述新制造,直到淘工廠的這次改造升級,阿里一系列的動作,都在提醒整個平臺的商家一件事:
新風口我幫你做好了,你還在原地踏步的話,那我也幫不了你。
也就是說,這一些的舉措,都是阿里為了倒逼傳統制造業改變,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
為什麼這麼說?
一方面,依靠人口紅利、透過流量變現的時代即將過去。
尤其在個性化定製的時代,製造企業和網際網路企業都要經歷“去流量化”思維的過程,來藉此提升整條智慧供應鏈的品質和效率,補上設計與優選能力不足的短板。
另一方面,傳統制造業的增長進入瓶頸。
不妨你看,並不是所有工廠都能對消費者有敏銳的感知,能看得見終端使用者的需求,而這件事只有看懂了,只有瞭解了,才是未來不被淘汰的重要能力。
所以你看阿里的淘工廠升級並不只是空穴來風,一來是為了解決舊制造的增長,二來是新制造的落地。
▲阿里淘工廠透過加裝攝像頭進行視覺分析收集資料
它的此番升級,只有兩個好處。一幫企業降成本,第二幫企業升速,也就是讓企業升上“高速公路”。
我們先來說說降成本是怎麼個降法。
此外,由於資訊流動更加高效,也降低了生產組織中的管理成本。透過感測器RFID “射頻識別系統”,能夠實現從工廠到銷售終端的實時追蹤,實時報告整個庫存情況。
這就意味著,大規模升級改造傳統制造業的條件已經逐漸成熟,小工廠也能運用高科技。
那上高速又是怎麼個上法?
一方面,透過阿里龐大的生態體系,淘工廠能打通工廠到消費端、工廠與工廠兩個埠,不但能夠尋找到新的市場機會,還能快速組織整個供應鏈協同生產。
另一方面,根據市場實際需求實行柔性化生產。也就是賣得好、需求多我就多安排生產;賣得差,需求少我就少安排生產,避免了過去大量的先生產、再銷售庫存積壓的難題。
可以說,“淘工廠”的價值在於:依託賣家,把眾多的中小微製造企業聚集起來,藉助資料、AI、平臺跟必備的基礎設施重新架構整個生產系統,建立一種高度協同的“新制造”價值鏈。
▲阿里淘工廠的地位
那是不是說阿里創造了這波“風口”,我們傳統制造業就要去加入淘工廠的升級改造計劃呢?
答案是不確定的。
要知道,新制造代表的,是資料技術時代,也就是所謂的DT(data technology)時代,最關鍵的還是這個資料,誰擁有 Data ,誰就是真正進入 DT 時代。
不管你淘工廠也好,新制造也罷,我們傳統制造都必須做好準備,來迎接這個時代。
在這,跟大家分享三個觀點。
第一,要意識到這是個智慧商業時代。
事實上,中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走在了智慧商業的前列,但是大多數的小微企業,還是不能享受到大資料、雲計算所帶來的技術紅利跟時代紅利。
但隨著智慧商業的發展,以後的智慧商業時代,沒有一家巨頭能強大到不能夠被挑戰,也沒有一家企業弱小到不能參與競爭!
而這一切一切的基礎,都得依託於資料。
所以重點是八個字——資料、資料、還是資料。
新制造的核心就是資料,只不過,目前中國90%以上企業沒有直接對接使用者的資料,尤其是打通從使用者個性需求到製造端資料,同時,95%以上的機器裝置都只是一個個的獨立體,都沒有互相連通。
也就是說,只有把所有裝置和生產線資料全部打通,再加以資料分析的智慧化,一來能夠解決連線C端的問題,二來解決連線B端的問題,再來,改變當下企業發展的經營模式,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式。
可以說,進入產業網際網路時代,企業無資料必死,企業有資料才生。
▲企業需要透過多層資料進行精細化運營,驅動增長
最後,既要有創造精神,更要有服務理念。
新制造是製造和服務的融合,競爭力不在於製造本身,而在於製造背後的創造精神、使用者為中心的理念,以及整個服務體驗的設計能力。
總的來說,無論時代、技術怎麼演進,商業的本質也從未改變。讓傳統制造業,成長為“智造業”,成了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
而機遇,往往是與挑戰共存的,未來能夠贏得競爭的製造型企業,必將是擁抱改變與創新的“智造型企業”。
去年9月28號,阿里巴巴淘工廠宣佈聯手阿里雲IoT團隊走進生產車間,透過部署IoT裝置數字化改造服裝廠,並且,會有上百家的數字化工廠將作為急單救援產能儲備,去扛起雙11銷售的“洩洪”重任。
說得簡單點,阿里的淘工廠升級了,
可能有人會說,阿里的淘工廠升級跟我有什麼關係呢?這不就是一次普通的升級不是嗎?
實際上,假如我們把這次升級,跟不久前結束的雲棲大會內容結合起來,你會發現,阿里巴巴原來在下這麼大的一盤棋!
▲阿里淘工廠數量、涉及行業及不同排行榜
馬雲在雲棲大會說得也很清楚,新制造不是說製造業加個網際網路就完事了,這背後有大資料、黑科技的支撐,還有服務業的協同,共同組成了新制造。
就像我在課堂裡面講的,未來企業沒有所謂的製造業和服務業,未來以解決使用者的問題作為終極答案,也就是製造業跟服務業要協同去工作。
在馬雲的演講裡,提到了一個很對的點,他說:未來10-15年,傳統制造企業將會非常痛苦,今天的外部環境,在技術變革的大趨勢下,依靠傳統資源消耗的企業,必定會越來越難,挑戰也越來越大,不擁抱新制造業的企業如同盲人開車,你不知道誰是你的客戶,你的客戶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去年開始搞得風生水起的新零售,到8月1號上線的阿里巴巴七星標準產品評級新規,再到全面闡述新制造,直到淘工廠的這次改造升級,阿里一系列的動作,都在提醒整個平臺的商家一件事:
新風口我幫你做好了,你還在原地踏步的話,那我也幫不了你。
也就是說,這一些的舉措,都是阿里為了倒逼傳統制造業改變,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
為什麼這麼說?
一方面,依靠人口紅利、透過流量變現的時代即將過去。
尤其在個性化定製的時代,製造企業和網際網路企業都要經歷“去流量化”思維的過程,來藉此提升整條智慧供應鏈的品質和效率,補上設計與優選能力不足的短板。
另一方面,傳統制造業的增長進入瓶頸。
不妨你看,並不是所有工廠都能對消費者有敏銳的感知,能看得見終端使用者的需求,而這件事只有看懂了,只有瞭解了,才是未來不被淘汰的重要能力。
所以你看阿里的淘工廠升級並不只是空穴來風,一來是為了解決舊制造的增長,二來是新制造的落地。
▲阿里淘工廠透過加裝攝像頭進行視覺分析收集資料
它的此番升級,只有兩個好處。一幫企業降成本,第二幫企業升速,也就是讓企業升上“高速公路”。
我們先來說說降成本是怎麼個降法。
此外,由於資訊流動更加高效,也降低了生產組織中的管理成本。透過感測器RFID “射頻識別系統”,能夠實現從工廠到銷售終端的實時追蹤,實時報告整個庫存情況。
這就意味著,大規模升級改造傳統制造業的條件已經逐漸成熟,小工廠也能運用高科技。
那上高速又是怎麼個上法?
一方面,透過阿里龐大的生態體系,淘工廠能打通工廠到消費端、工廠與工廠兩個埠,不但能夠尋找到新的市場機會,還能快速組織整個供應鏈協同生產。
另一方面,根據市場實際需求實行柔性化生產。也就是賣得好、需求多我就多安排生產;賣得差,需求少我就少安排生產,避免了過去大量的先生產、再銷售庫存積壓的難題。
可以說,“淘工廠”的價值在於:依託賣家,把眾多的中小微製造企業聚集起來,藉助資料、AI、平臺跟必備的基礎設施重新架構整個生產系統,建立一種高度協同的“新制造”價值鏈。
▲阿里淘工廠的地位
那是不是說阿里創造了這波“風口”,我們傳統制造業就要去加入淘工廠的升級改造計劃呢?
答案是不確定的。
要知道,新制造代表的,是資料技術時代,也就是所謂的DT(data technology)時代,最關鍵的還是這個資料,誰擁有 Data ,誰就是真正進入 DT 時代。
不管你淘工廠也好,新制造也罷,我們傳統制造都必須做好準備,來迎接這個時代。
在這,跟大家分享三個觀點。
第一,要意識到這是個智慧商業時代。
事實上,中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走在了智慧商業的前列,但是大多數的小微企業,還是不能享受到大資料、雲計算所帶來的技術紅利跟時代紅利。
但隨著智慧商業的發展,以後的智慧商業時代,沒有一家巨頭能強大到不能夠被挑戰,也沒有一家企業弱小到不能參與競爭!
而這一切一切的基礎,都得依託於資料。
所以重點是八個字——資料、資料、還是資料。
新制造的核心就是資料,只不過,目前中國90%以上企業沒有直接對接使用者的資料,尤其是打通從使用者個性需求到製造端資料,同時,95%以上的機器裝置都只是一個個的獨立體,都沒有互相連通。
也就是說,只有把所有裝置和生產線資料全部打通,再加以資料分析的智慧化,一來能夠解決連線C端的問題,二來解決連線B端的問題,再來,改變當下企業發展的經營模式,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式。
可以說,進入產業網際網路時代,企業無資料必死,企業有資料才生。
▲企業需要透過多層資料進行精細化運營,驅動增長
最後,既要有創造精神,更要有服務理念。
新制造是製造和服務的融合,競爭力不在於製造本身,而在於製造背後的創造精神、使用者為中心的理念,以及整個服務體驗的設計能力。
總的來說,無論時代、技術怎麼演進,商業的本質也從未改變。讓傳統制造業,成長為“智造業”,成了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
而機遇,往往是與挑戰共存的,未來能夠贏得競爭的製造型企業,必將是擁抱改變與創新的“智造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