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芹說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孩子們總期盼著春節能早一天來臨,因為只有春節才能打打牙祭,吃上幾頓肉菜;只有春節才能添置一件新衣;只有春節走親戚才能混上幾毛壓歲錢!

    儘管如此,那時的孩子們是快樂的,正因為缺東少西,孩子們才有所期盼。六七十年的“年味”比現在濃多了,也遠比現在熱鬧。過年那一天,孩子們聽到哪家有炮聲,便成群結隊去撿沒炸開的鞭炮,穿上新衣給叔叔大爺拜年,玩燈籠,看大戲。。。

    時光荏苒,現在的人們生活越來越好,小時候渴望的白米飯、水餃、白麵饅頭、大魚大肉早已成為家常便飯。沒有了期盼、激動,所以現在人也就無法體會那時的孩子們盼望過年的心情了。

  • 2 # 君慧茶盞

    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過年對於現在年青人並沒多大在意,而在五六七十年代,對於孩子們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們來說,尤如北京奧運會一樣的期待,因為那一刻能嚐到平時不敢奢望的食品,能穿上夢寐以求的新衣,還能收到屬於自己的壓歲錢,過年對於孩子們來說,那種期待是現代人無法想象的,但對於當家人來說卻是一件相當頭疼的大事,首先是給家裡每個人添新衣,人口多的一般要請裁縫師傅上門做個幾天,一般是一人一套新衣新褲,有時老大會多一件上衣或褲子,當然家庭經濟好些的或者孩子少些的,會做二套或者三套;年夜飯是比較豐盛的,雞鴨魚肉都會上齊的,壓歲錢是當時孩子們互相攀比的標準,年夜飯後全家人輪流淋浴更衣,正月初一是不串門的,孩子們會在村裡大坪裡玩耍,也會互相攀比一下各自的新衣和壓歲錢,當然四類分子的孩子還是比較自卑的,總之當年的農村孩子物質上是貧乏的,但精神上卻充滿了Sunny。

  • 3 # 鄉土老康

    在那個時期,由於集體分紅,只有等到秋後才會算賬。如果家裡整勞力多的可以分到現金,要是家裡小孩多了(三個以上),那就分不到錢,還要倒拿錢。

    那個時候過年,父母想法變賣一些糧食或者其它東西,給家裡的老人小孩添制幾件衣裳,還要賣春聯,賣禮條(豬肉)走親戚。那時候,人們過年,雖然經濟收入低,但是過年的氣氛特別濃厚。那個時候的孩子特別喜歡過年的時日。吃白饃,餃子,還能得到父母給的壓歲錢。

  • 4 # 在開放的向日葵

    那時候太窮了,平時吃飯就是窩頭鹹菜,有的家庭窩頭鹹菜也不夠吃,穿的衣服補丁摞補丁,鞋子露著腳趾頭正常,盼著過年,無非就是想吃點好的,穿點好的,走走親戚,由於那時候交通不方便,平時也很少聯絡,藉著過年,見見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表兄表弟表姐表妹,那時候的物資非常貧乏,也沒什麼充足的貨物,就是有也沒錢買,無非就是準備一點青菜,割上點肉,蒸上幾鍋饅頭,那時候要是託個關係,弄上一個豬頭,這個年過的就很滋潤了

  • 5 # 三一旭光

    因為物資比較匱乏,衣食住行用等缺口比較大,而且普遍較窮,雖說家家戶戶生活水平差別不大,除了雙職工的農村家庭好些以外,普通社員家庭誰比誰也好不到哪去,因此,大人們都那麼的艱難,作為要人撫養供給的孩子幾乎成了無源之水,一損俱損啊!無論什麼時代無論吃好吃壞吃總是佔第一位的,生產隊時期農村人生活艱苦樸素,平淡無味,作為聰明嘴巴又饞饞的孩子們來說自然在上學和玩耍之際“一傳十,十傳百”的將所有美好向往都寄託在過年期間,但是對大人來說既是過“難”又是過“關”孩子畢竟是個小孩子,無視父母們的凝重表情,依然歡天喜地,活蹦亂跳,只要有吃好喝好穿好玩好的,有幾角壓歲錢便心滿意足了。

    雖然大人們雖然平常十分拮据,過年過節時生產隊總是在年終分紅再次分少部分糧分肉分菜等等,這就為過好年提供了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紅紅火火過大年,加之歷來過年就有置辦年貨的老傳統,出入供銷合作社(供銷聯合社)自然人如潮人般,即使排著長長的隊久久地等手拿布袋提著籃子罐子瓶子等也不例外,又有上級新政策的調整生產隊給每戶劃撥人均一分自留地,消費剩餘的菜禽蛋肉在古鎮街道上買賣,初見人們臉上的輕鬆一點的笑容感覺經濟開始有了起色和新變化。小孩子自然買些喜歡的,鞭炮、連環畫、年畫、口哨、等等興高采烈過新年。

  • 6 # 使用者問蒼茫大地

    那時農村生活條件差,過年能吃三兩天好飯,還能穿上新衣服,並且還能放鞭炮、貼春聯,還有一些好吃的點心,當然小孩盼過年。是啊,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生活條件好了,小孩就不怎麼盼過年了。但是千萬不能忘記艱苦奮鬥的精神。也要批判那些天天嘮叨那時的生活條件差的人,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精神,才能把國家建設得更好。

  • 7 # 金屬探礦

    生產隊時候,農村孩子盼著過年,一是為了吃頓好飯。因為一年到頭吃不著好的,就盼著過年這幾天改善一下。二是過年父母能給2角錢的紅包。這2角錢可以買一本小人書。

  • 8 # 荊山一狼2

    說句實話,我不記得六十年代怎麼過年,畢竟太小。但我有一張百日照,看著似乎並不是很窮困,還有繡花的綢緞老虎帽,銀掛件。等我記事起,似乎日子就很難過了。七零年,我七歲了,春節前拿著父親給的一毛五分錢,跟村上幾個夥伴到離家十五里路的鎮子上買了一鞭一百頭的小紅鞭,回家就被父親沒收了,怕不等過年我就給放完了。等到年三十,把那鞭炮,拆開,一隻一隻放,放了三四十個又被沒收了。初五發十隻,初十發二十隻,十五才把剩餘的幾十只全部發給我。關中男孩子不進灶房,但我每年除夕都會很自覺的進灶房用劈柴燒火,煮一點肉,等水開了,能舀半碗湯,泡個饃,唯恐跑出去了大人不給肉湯喝了。父親那些年幾乎不走親戚,走親戚的事情幾乎都是的。想來也是窮得拿不起禮,羞於出門。年幼無知,沒心沒肺,我總是喜滋滋的去走親戚。每次回家都要被問出門走親戚吃的什麼飯,幾個菜,有肉沒。然後就要評說誰家捨得誰家不捨得給親戚吃。一般走完親戚後,有來有往,家裡還能剩下一斤黑糖點心,一家人搞一壺茶,鄭重其事的一人一碗茶,一塊點心,不許多吃,說是吃多了消化不了。家裡大小七個人,一斤點心八塊,剩下一塊就留給奶奶,第二天奶奶就偷著給我吃了。多吃了一塊點心,看著妹妹們疑惑的眼神,心裡美滋滋的,感覺太幸福了。

  • 9 # 上進田上草

    好好好,年來到。貼春聯,放鞭炮。

    我們這裡,生產隊時期,過年熱鬧。除夕夜晚,農村孩子大都不睡覺,幾十個孩子穿著新衣服在一起歡天喜地,(小弟弟,小妹妹,大家來開故事會,你講金訓華,我講董存瑞,雷鋒王傑楊子榮,英雄事蹟放光輝)的歌聲此起彼伏。唱歌、跳舞、講故事、玩遊戲(可不是現在的遊戲)歡慶新年。

    吃了臘八飯,來把年來辦。那時物資雖然匱乏,但是過年家裡買肉打酒是少不了的,海帶、竹筍、雞魚肉蛋,或多或少,樣樣不缺。配上自家冬儲的蔬菜,磨上百兒八十斤白麵,買上十斤八斤大米。雖說還不如現在家常便飯排場,但是人人臉上都洋溢著無憂無慮、歡樂幸福的榮光。

  • 10 # 倔老頭0022

    生產隊時期大人掙工分糧食,夏天收割麥子叫細糧只能吃一倆頓白麵作的食物,孩子盼著過年吃白麵做的餃子,飽子等食物!孩子過年穿新衣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強姦犯強姦後,馬上給受害人轉錢,是不是強姦罪變成嫖娼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