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色微平臺
-
2 # 楚水藍天
不會的,因為還沒有完全探明月球環境、資源等,有些國家還沒有這個能力,即使有能力又沒有財力。所以暫時是不會的。
-
3 # 星宇廣告875
中國目前登月的是月球車,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人類月球車第一次在月背軟著陸,如果在正面就不會有這麼反響,嫦娥三號已做過。
至於熱潮,那要看實力,第一是經濟跟得上,第二科技要能支撐。綜上所述,我認為未來的五年內,美中俄印歐盟都可能再次發射月球車在月球上軟著陸,但目前來看,只有中美有能力取月岩月壤返回,俄羅斯經濟是個制肘,現在連航母都要弄到中國修了。印度人有一定實力,火星探測器都比中國早,但發出去能不能回來是個問題。歐盟嘛,參考伽利略,先論證三年再說吧。
同理,載人登月,未來的二十年內,也只有這兩國有可能。中國要看長九是否順利,長五的失敗使載人登月計劃嚴重受控。美國技術要更新,以前的是否可以用,不好說,總之,也不是一撮而就的。如果他們集合力量,眾志成城,十年內希望很大。
-
4 # 一個老可愛NO1
此次中國登月的成功,也象徵著中國航天計劃的發展及其所積累的能力,不僅對於我們國家有著重要意義,對於中國和其他世界大國之間的關係,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原本在航天領域,美國一家獨大,現如今卻被中國的嫦娥4號月球探測器搶了風頭,美媒擔憂:特朗普政府可能會重新考慮太空領域的全球競爭,以及太空探索的未來。
要知道航天領域的研究經費,絕對是一筆天文數字,而且需要不斷的燒錢,才能不斷的推陳出新,像是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前前後後就燒掉了美國政府千億美金,這些錢若是應用於民生的話,絕對可以造福於民,讓人民過上更加優渥的生活,難怪美國媒體會為此而擔憂呢!
而太空競賽在世界近代史上,也並非沒有發生,在冷戰時期,前蘇聯就和美國在各個方面進行競爭,雙方在高科技領域,你方唱罷我登場,兩個超級大國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紛紛為發展高科技領域,從而憋出了內傷,美國還好,國內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還能繼續瀟灑下去,但是,前蘇聯就因為太空競賽,各個方面的高科技競爭,直接搞得元氣大傷,前蘇聯之所以突然解體,和這方面也有著很大的關係。
所以美國媒體擔憂,如果中國的成功繼續積累的話,勢必會在聲勢上超越美國,勢必會讓美國政府認為產生新的威脅,從而引發新的一輪太空競賽,這樣的話,對於兩華人民都沒有好處,對此你怎麼看呢?
-
5 # 科學時空溢動
這裡我想說一下,中國成功從月球背面登月,這是個熱點沒錯,但顯然只是個極為普通的熱點,並且它的熱度很有可能已經在下降,不會再反彈了,也就是說,登月事件要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形成熱潮,那幾乎是一種妄想。
回到問題的本身,登月熱潮?這並不能拿來跟社會潮流做比較,顯然這種熱潮是形成不了的。
登月是屬於一種國家級高階技術類的大工程,而熱潮只是一種跟隨的趨勢,沒有哪個國家會因為看到你做到,而我也想跟著要馬上要去做的做法。當然,這也是不現實的。
我們知道人家幾十年,不只是探測飛行器登上去了,連人也成功送了上去,而那才能說是登月的熱點。那時候很多國家都希望自己也能成功登上去,但是呢,希望是希望,但沒那個技術啊,也沒那個資金啊,所以即使人家想登,那也沒辦法啊。
把情況放到今天,我們必須得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有技術登月的國家,他們對這方面已經不感興趣,當然也不想再花錢在這事上。還有的話就是目前依然有很多國家沒有登月的技術實力或是專案資金,就跟當年中國看待美國登月一樣,只能眼巴巴的看,所以現在即使他們看到我們登上去了,他們也沒能力跟上這股熱潮啊。
登月是一項長期計劃實施的專案工程,它需要的是技術、資金以及時間,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安排,雖然看到別國成功登月會對他們有所觸動,但實際的情況還是要按部就班的遵循的。
-
6 # 澄月008
登月的腳步註定很漫長,怎麼思量也想不出會跟隨而來一股浪潮,大家一窩蜂的跑到月球上去是很遙遠的事。應該是掀起一股關注並期待人類探索月球程序的熱潮,畢竟“嫦娥”在月球背面首次著陸,是繼“阿波羅”登月後揭開月亮神密面紗第二個新階段的開始,萬眾矚目。
從行動上看有這麼幾個意義:首先,人類不是為登月而登月,是為生存而行動。世界發展和人類生存須臾離不開能源和資源(能源是最重要的資源),人類在地球獲取清潔能量,一是下海(包括可燃冰及可控核聚變);二是上天(月亮是人類最近的鄰居)。事實是,下海要比登月難度更大,我們對一萬米深的馬裡亞納海溝的瞭解,並不比像對36萬公里外月球瞭解的知識多。可以預想的是,人類後一百年對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會像前一百年爭奪南極北極開發權一樣激烈。但人類是睿智的,其一,極地資源屬於全人類所有(誰也不能劃個線當領地一樣獨佔),同樣,月球資源當然屬於全人類的;其二,從1750年英國工業化率先啟動為標誌,人類近270年間對資源開發推動了世界進步與科學發展,也積累了教訓與危機——就是地球這個人類共同的家園,如何維持開發與生態的平衡?就連太陽的能量也會枯竭,人類無休止向地球索取,只在腳底下“挖掘”,地球總有一天也會不堪重負。以太陽為動力,以月球為基地,才有望實現人類與地球和諧生存,永遠進步。科學探索是人類應對危機的唯一希望。
其次,科學遵守“能量守恆定律”。就是獲得一塊錢的能源與資源,一定要付出相當於一塊錢的能量與投入。登月付出的投入與代價非常之巨大,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階段,一步一步去實現。登門拜訪我們的“鄰居”,代價有多大呢?恐怕後來會大到一個國家一已之力都無法完成。所以最好的選擇是為了全人類的利益通力合作。我們願意共享共贏共謀發展,問題是人家願意不願意?任何宇宙的探索是大國戰略和大國工程,出於科技壟斷和競爭壟斷,哈勃太空望遠鏡就將東方大國排斥在外,還有國際空間站計劃,“伽利略”計劃...,等等,現在我們有了“北斗”、“天眼”、“神州”、“嫦娥”...,這一切都是獨立自主完成的。“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之前排斥我們自己又止步不前的歐洲盟主們,會不會轉而與東方大國合作,西方大國會不會拿的出真金白銀真誠的合作,要人家真正思想解放、回心轉意才行,總之這個彎一時還不大好轉。但合作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一個一百年不合作,下一個一百年也要合作。我們走在所有人前面,著急的人就甩在後面——再過若干年我們就能更清楚地看到,這個意義影響深遠。
最後,以月球為“跳板”,探索太陽系和更浩瀚的宇宙,是當今和今後全人類科學的制高點,競爭只會激烈,不會退縮。人類對地球認識越深刻,對邁向外太空就越迫切——如:地殼運動與大陸板塊大約每2.5億年就漂移一個迴圈;還有,人類對地球遭遇的三次大冰期(冰河時代,大約每隔1.5億年來一次)究竟是什麼原因至今也沒全弄明白...地球執行的規律,一直蘊藏在大陽系執行的大規律之中,從更遙遠星系類地行星的研究,也有助於人類預測、掌握對自身家園變化規律的認識;從地球看月球,與從月球上看地球,是不同的視角,有助於人類認識地球,認識我們自己。這個科學的認識過程從哥白尼“日心說”開始,呈現逐步加速的態勢,但這個“加速度”,一定要趕在地球依照自身規律不停演變直至發生重大變化之前。人類要在千萬年、一億年之後,與大家熱愛的地球共命運,就必須以只爭朝夕的態度站在太空新的“支點”上回望我們的“藍色星球”,誰在外太空這個“制高點”上有所作為,誰就能為人類做出最大的貢獻。“嫦娥”奔月,恰恰是全人類都高度期待和寄予厚望的偉大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不僅僅是大國工程——它寄託著全人類的希望和未來!
-
7 # 傲翔鷹
不會的。跟風也得有目的,競爭也得有收益。目前登月探測只是有利於純理論研究,經濟政治意義都不大,我們有實力閒錢做的事,別人未必感興趣也做不到。所以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有多少國家熱衷於登月。
-
8 # 奔騰系列之狂奔的蝸牛
必定會。
如今全球的格局,隱約能讓人看到冷戰時代的痕跡,大國博弈,都是貌合神離,美國的霸權,日本的陰險,西歐的搖擺不定,所有國家都認識到,不發展,將來連做牆頭草的資格都沒有。
政治刺激科技,大國肯定會悄無聲息地把太空殖民放在發展科技力量的首位。月球上大量的氦3正是地球上最乏的能源,月球殖民首先就是能源需求,所以我們現在不敢掉以輕心,要以最快的速度登月,刻不容緩。
-
9 # 神秘海魚
有能力去的已經去了,對於月球的價值也有了基本的判斷,不會再爭這個了。
沒去過的可能覺得很容易,會掀起吧,大概以為中國能,他們也能
回覆列表
登陸月球除了科學研究意義,還有國家實力是否強弱的政治和經濟意義。
現在人類向深空競爭了,登陸月球不會帶來登月高潮,這也不是說登陸就登陸的,航天技術不說,準備也需要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