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那麼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作者想表達什麼樣的中心思想。

14
回覆列表
  • 1 # 大悔憶智冰

    我認為餘華的《活著》是一首史詩,是一個普通中中國人在現當代各歷史時期命運的忠實記錄。

    有些東西,作者不可能寫透,但就是這不寫透,就是這閃爍其詞,已經難能可貴。

    “事實即真理”。

    偉大的作品應該具備史詩的品質,餘華的《活著》做到了。

    舉個例子,“大躍進”“大鍊鋼鐵”的年代,很多作家經歷過,但我只看見餘華在《活著》裡寫到了。

    把破銅爛鐵放鍋裡日日夜夜地煮,希望它變成鋼鐵,這是多麼荒誕,但這也是鋼鐵一般曾經發生過的事實。發人深省。

    對於這荒誕和別的荒誕——例如福貴“解放前”過的日子是日嫖夜賭花天酒地,拿妓女當坐騎在街上走,但作者同樣沒有表露絲毫的立場態度。

    “對善和惡一視同仁”,這就是餘華的態度,是他在《活著》前言裡事先作了交代的。

    真實地生動地記錄歷史,記錄人的命運,而不是主題先行,借人物、情節表達作者的觀點態度並向讀者灌輸,這是餘華小說的先進之處。

    所以,閱讀《活著》這樣的後現代小說,致力於概括中心思想,是錯誤的解讀。

    如前所述,後現代小說作者退出,所以主題模糊,對於小說的解讀,需要讀者的參與。由於對社會和生活的系統認識已經解構,後現代小說碎片化表達——在《活著》裡就是福貴及其家人的一些生活片段,對於這些生活片段,對於人物命運,對於生活的是非曲直,這判斷權,後現代小說是交給讀者的。

    正因為作者的公正客觀,偉大的小說總是有不同的解讀,如《紅樓夢》那樣,“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祕事”。

    高爾基名言“文學是人學”,文學是關注人的命運、研究人性、研究人類社會並以文學手段代人類發聲的藝術。

    這一切,餘華的《活著》都做到了,當之無愧。

    至於政治正誤的裁判,餘華是沒有那麼膚淺的,除了“對善和惡一視同仁”,餘華要冷靜展示的,是人類的智力缺陷,如蘇格拉底所言,“愚昧是萬惡之源”,回首來時路,“不忘初心”也是現在主流聲音,怎樣把人間變得更幸福更溫暖,怎樣消除福貴那樣的悲慘,這是《活著》對社會,對人的啟示。

    至於餘華說《活著》要講的是“活著就是一切”,這是他的聰明。

  • 2 # 鄭非夢妙文

    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前半生不務正業,後半生改邪歸正,說明人是可以改變的。福貴曾經擁有過很多,但最終也失去了很多,甚至失去的比曾經擁有的更多。他曾擁有過的財富和親情,一點一點一個一個失去,最終一無所有,就如同用一把鋒利的尖刀將他的心一點點割碎而變得傷痕累累。

    當一個個傷口結痂,福貴反而頓悟了,反而變得堅強。他用後半生的時光來反思總結前半生的經歷,是贖罪也是企盼。固然他已老朽衰敗,固然陪在他身邊的只有一頭與他一樣老邁的牛。但他的生活反而變得沉靜而穩健。

    如果說《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那就是活著,書名已經給出了答案。人可以犯很多的錯誤,人可以經歷太多的磨難,但一息尚存生命不止,任何人包括自己都沒有權利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人為萬物之靈長,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

    為了活著而活著

    福貴的經歷其實對我們普通人而言也有很強的啟迪和勵志作用。當我們經歷挫折和逆境的時候讀讀《活著》這本書,看看福貴遭遇的磨難你就會知道自己正在經歷的根本就算不了什麼。想想福貴尚且如此堅韌的活著,自己又有什麼理由放棄,又有什麼理由絕望呢?

  • 3 # 榮振環微書評

    中心思想很簡單,就是這句話: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幸福和成功都是人自己下的定義。

    比如,他人的幸福,放在你身上可能就不幸福。

    他人的成功,可能你壓根就看不上。

    活著的意義也是如此。

    如果不是他賭輸了,把家產給了龍二,那後來槍斃的可就是福貴了。

    福貴在一定程度上撿了半條命。

    儘管後來親人相繼離世,外界看來,他活著也很悲催。

    那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在那個年代,會有多少人問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包括現在,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在很多底層社會奮鬥的人們,又有多少人會問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餘華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小說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餘華在序言中提到:

    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對人類生活的承受,是餘華《活著》的中心思想。

    儘管福貴一生悲慘,但他也有屬於自己的幸福;

    1、之前他的嫖賭,他認為很幸福;

    2、被國民黨抓壯丁回來,他發現家珍帶著兩個孩子等他回家,他很幸福;

    3、和家珍及家人不分開,一起過日子,他很幸福;

    4、將女兒鳳霞送人途中,他摸了一下鳳霞的臉,鳳霞也摸了一下他的臉,他馬上決定不送人了,他決定餓死也不送人,相信,那一刻,他有作為父親的幸福;

    5、看到兒子有慶為了不磨壞鞋子,拿著鞋子光腳奔跑,那一刻,他會很幸福;

    6、家珍在飢餓年代,從孃家要了一小袋米,舉家關門熬粥,那一刻,他們是幸福的;

    7、拿錢救了一隻待宰哭了的老牛,牽著老牛回來路上,他很幸福。

    至於,無聊和平庸,那是他的一生,那是他的常態。

    但,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我們很難說福貴是悲慘的,我們無法理解他的一生,也許他也不會理解你我的一生。

    生活屬於每個人的感受,不是嗎?

  • 4 # 江山依舊2016

    活著,對於生物來說是生命的延續,物種的不滅體現。而對於人也是如此。但是,人的活著還有另外的一層意思。

    我經常說的一句話:“人活著就是為了等死。”那為什麼不去死呢?

    人的前十幾年,對死、活基本沒什麼概念。而一旦步入成年,有了自主意識,大多不敢輕言生死,因為知道上有高堂要贍養,再加上結婚生子,這時候,又有一種門戶擔當,還有妻兒要養活,於是,活著就成了一份責任。

    為什麼人總是唯唯諾諾不敢言死?那是因為在你的父母妻兒,親戚朋友眼裡,你活著,就是有天倫之福,有人倫之交。他們會有子、有夫、有父、有親、有友……你是他們活下去的一種需要,一種動力,一種希望。假設,世界上所有人都死了,只剩下你自己,你認為還有活著的必要嗎?

    如果他們真的不需要我了,我也就可以放心大膽去死了。

    只要你活著,就說明人,這個物種沒有滅亡絕種。不管你在世間處於什麼樣的地位,作用,型別,狀態……只要你有一口氣在延續,這個物種就會在延續。

    當然,人,這個物種的延續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動力,不管你怎麼樣,不管你用什麼法,只要你能夠活著,人類社會就會向前發展。有人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類的發展進步,是由人的本性和社會性共同促進的。”什麼是人的本性?就是自私。什麼是人的社會性?就是大公無私。這樣一看,在人的身上矛盾的對立和統一性表現淋漓盡致。就是這種矛盾對立和統一,在人類身上的完美結合,才有了人類的發展進步,才有了人,這個物種的延續。

    還是那句話——人,活著就是等死。但是,只要活著,不到死的時候萬萬不能死。因為有一句:好死不如賴活著!

  • 5 # 高階宇宙知識hy

    我認為作者之所以如此寫福貴,就是要向讀者表達,人生中沒有什麼是屬於我們,都會離我們遠去。

    那麼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作者雖然沒有明說,但其實也能促使讀者去深入思考,難道僅僅是為活著而活著嗎?我們在宇宙中生存還有更大的意義嗎?

    我們自己都會知道,創造出汽車,代替我們步行的辛苦,能把距離拉進,能把時間縮短。創造出電腦和網路,能讓我們在家中就能和世界溝通,就能坐在家中購買所需物品。

    那麼大家想想,高階存在創造人類,難道只為活著嗎?肯定是不可能的。作為高階存在創造的高智慧生命,我們在宇宙中存在價值是很大的,否則高階存在就不會創造我們人類。

    我們在宇宙中產生價值,為宇宙服務,才能得到大宇宙的呵護,得到幸福快樂的人生。

    我想餘華的《活著》,就是希望讀者讀出更深刻的含義,讓自己成為有價值的生命,就會擁有幸福的人生。如果只為活著而活著,糊里糊塗、渾渾噩噩,必定生活艱難。

  • 6 # 童年動漫時光機

    我們為什麼活著?想必很多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是為了傳宗接代,還是建功立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但是餘華《活著》這本書告訴我們:人生多無常,活著就好,就很幸福了。

    初識餘華

    我記得活著這本書是我在大學時期看的,一看,我就沉迷進去了,喜歡這個作家的風格。當時看的時候,真心感觸頗多,本書簡單的兩個字“活著”,就能讓人沉思良久。福貴跌宕起伏的一生,悲慘的命運,或許是當時中國千千萬萬人在那個時代的縮影。

    福貴的一生

    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說服力了,因為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這句話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書中的主人公福貴一樣,短暫的一生,快樂的童年,悲慘的中老年,當最後一個親人離開他了,只剩下一頭牛,想一想那個畫面,悲慘世界,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此。

    時代的印記

    活著不是為了其他事情而活,僅僅是活著。這就是哪個時代的心聲,我從我爺爺奶奶的小時候的故事中,瞭解到,當時沒有那麼多的物質條件,有人死亡,有人新生,僅僅是活著,就需要付出自己全部的努力,稍有不適,就會人死燈滅,吃飽穿暖成為那一段時間最大的奢望。

    我很喜歡餘華這位作家,看他的《活著》,就像一部歷史編年體故事會,將當時的中國國情通過一個人,演繹的淋漓盡致,福貴,活著的意義,僅僅是活著,諸多的悲慘加域他身,他就是像最後一根稻草一樣,久久不沉,是為了他死去的親人,他就是一具空殼,行走在人間,陪伴他的一頭老牛,就是他最後的靈魂。

    也許作者,僅僅想告訴我們,活著,很難。也是為了告訴我們好好活著。那我們應該怎樣活著?福貴的一生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1、禍福相依

    生命中的事情,都是有轉折的時機,一個人不會一直倒黴,也不會一直好運,好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心態,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2、活著就有希望

    不管生命中有多少的災難和困苦,只要活著,就有美好生活的一天,要我們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

    3、用心看待生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用心做好自己的事情,生活才能更美好。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這是《活著》中的一句話,也是我心中的所想。

  • 7 # 三倉

    人活著的意義,究竟是外境還是自己?

    如果因外境而死,那他本就應是因外境而生的,他是嗎?

    他是他媽生的。

    他要是外境生的那他根本就沒活過。

    這是個悖論。

    正因為他沒有因外境而死,才是他活著的最大證明。

    因外境而變化的是情緒心情,那個生命的存在是這些流轉變動時刻不停的覺受感受嗎?

    如果感受是人,你們能接受嗎?

    感受是一瞬間發生的,不屬於過去,不屬於未來,不屬於當下,它不停留,它是空的。

    活著很真實。

    苦味的人生。不得不接受,並且面對它。

    這件事是這世上每一個人,每一個父母,每一個苦命人都真實地正在經歷的事,它是現實本身,它不是傳奇。

    人也遠沒有諸位以為的那麼簡單脆弱。

    佛經上,佛講人性剛強難以調伏。

    筆者以為,哪怕再死頭牛,他也不會真的去死。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找到真我本我本就是生命永恆的主題。

    這是思考人生哲學的基本題目。

    這小說撕開了一層表皮!

  • 8 # 水藍色的麥田

    福貴的兒子在獻血的時候卻被抽光了血,當時兒子是有著傳宗接代的意義,那個時候福貴夫妻已經不能再生育了,兒子的死去給他們的打擊非常大,後面想通了,自己不是還有女兒嗎?兩個人應該好好堅持下去,把女兒養大成人,讓她過上好的生活。

    沒有想到的是女兒會難產而死,當時的一些教授都在受到批判,沒有經驗的護士醫生來接生,結果女兒因為大出血而難產死亡了,當時福貴還拼命找著一些大夫幫忙,結果還是趕不上了,女兒的死亡讓福貴承受著巨大的打擊。後面妻子的離去、女婿的意外、外孫的死亡都讓福貴的生活蒙上了重重的陰影,福貴所有的親人都走了,他的後半生可謂是十分悽楚。

    福貴這個時候已經對生活沒有了很大的希望,往後的日子也知道只能一個人過了,福貴那個時候不知道活著是什麼樣的意義,但是人既然來到了這個世上,活著似乎是一件慣性的事情,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但是你還是得活著。

    福貴活著的意義是一種天性的象徵,在人的生命中實在有太多的悲歡和離合了,人一定要學會往前看,活著才會有意義,本身活著就是一種生命的意義,這樣的命題是無需證明的。作者通過福貴的這個故事想要告訴大家的是活著的意義,不管生活和生命中遇到多大的事情,你都應該相信有希望的存在。有的人的生活比你更加困苦,但是他們還是一如既往地活著,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你才會慢慢發現活著的意義在哪!

  • 9 # 帥哥書道

    我來說說《活著》這部小說,不一定很專業,但作為一個讀者的感受而言,我首先認為《活著》是一部十分優秀的中文小說,也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部餘華的作品。

    說先說說餘華這位作家。

    餘華是憑藉著一個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登上中國文壇的,那時候是1987年,此前他也寫小說,並且因為寫小說進入了海鹽的文化館,改變了他原來作為牙醫的生活。《十八歲出門遠行》這篇小說發表在《北京文學》上,一下子就成為莫言、馬原之後,中國作家中最耀亮的一位新星。這篇小說也寫進了一些大學的《當代文學史》。

    後來餘華寫作了若干中短篇小說,奠定了他作為中國先鋒文學的代表性作家的地位,在寫《活著》之前,他還寫了一個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這部作品十分出色,只不過沒有《活著》名氣大。

    《活著》是一部什麼樣的小說

    《活著》發表在1992年第六期《收穫》上,我第一次閱讀是在2000年,在大學三年級,正像題主所言,《活著》的主人公富貴,是一個眼看著周圍親人都死去的過程,試想,一個人的一生,經歷著密集如雨點一般的苦難,是不是作者在有意極端化。對,就是通過這種極端的推進式的寫作策略,讓人感受到《活著》的艱辛,活著的不易。

    而作者用“死亡”來寫“活著”,這是一種強烈的對比關係,沒有輕浮,怎麼又沉重,沒有死哪有生?在塑造富貴的過程中,也是在塑造人性,尤其是中國農民的人性。

    中國農民最善於做的事情就是堅忍。堅忍是一種頑強的人生品格,也是一種對人生的態度。

    富貴周邊七個親人的死亡:父親被他氣死,他被抓了國民黨壯丁,後來母親病死了,女兒啞巴了,兒子因為搶救縣長的老婆被抽血,抽死了,後來老婆也病死了,女兒難產死了,女婿工地上出事也死了,剩下了一個外孫。那幾乎是他一生中的寄託,世上唯一的親人了。但也死了,死的方式是特別的:因為飢餓,吃了足量的豆子而噎死。老人失去了最後的親人就買了一頭老牛,老牛成了他生活中新的寄託。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

    餘華在看似傳統的敘述中,用一如既往的冷酷的敘述把敘述一次次推向了極端,讓人物在極端的命運前,展示他們和命運的對話:無奈和掙扎,就是死亡。也就是說餘華重新在這部小說中展示著自己對命運的理解,重新使用著他常用的極端的敘述。

    餘華用對命運的理解詮釋著現實的殘酷,用他冷酷的敘述詮釋著什麼是真的苦難。讀者會在他的敘述中進入閱讀,在不可思議和驚訝不已的閱讀中認識到另一個真實,那就是餘華用自己的敘述展示的真實。用餘華的話說就是:我的殘忍和生命的殘忍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了。

    餘華在《活著》中對“人為何而活”給出自己的解釋:“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這句話貌似過於抽象,並不能給人清晰的答案。然而,時間讓我慢慢明白了這句話的深意。或許,活著只是活著而已,只是順其自然的一種存在,並不一定要為“活著”這件事找到一個確切的理由,畢竟它首先已經是一個既定的存在,就像不需要為了月亮為何圓缺而糾結,也不必為了莊稼為何生長而愁心。若能在這一既定的過程中做出些驚天地的大事,自當是一種幸運的賞賜,然而輕鬆愜意的一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10 # 阿憂來分享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嘿嘿,其實活著才會有意義。要尋找活著的意義,就必須活著。聽起來好像有點矛盾,福貴從原先的富裕生活到親人都離他而去,很多人說他沒有可為之活著的意義了,連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為什麼活著,活著好像已經成了一種本能或天性。很多時候,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活著,活著有什麼意義?但我們很少去想這個問題。而能夠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除了無聊之外,大概就是處於困境的時期吧。我們覺著生活燦爛、大富大貴或達到自己理想的狀態,活著才有意義。但其實不是的,無論是美麗的一生或是困苦潦倒的一世,都是人生,都是活著的意義。活著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的意義。但若要硬問到底是什麼意義?那必是經歷,無論經歷好的或是經歷壞的,都能夠活著。很多人會以為福貴可憐,我倒不覺得,他經歷了好的,他活著;他經歷了不好的,他仍然活著。活著就是意義。——屬個人小見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侄女癌症在我家住了半年,老公生氣哥哥沒有感謝他,過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