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林主人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說》 第三十章 仁暴亡國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說》上一章韓非子為我們論述了“不忍、好與、憎心見、妄誅”。這是仁愛治國的另一面,“仁愛”不只是慈惠,還暴戾,慈惠表現在不忍與好與,而暴戾表現在憎心見與妄誅。

    不忍,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惻隱之心,而是基於“禮教”思想上的不忍心,下不了狠心,其目的是貪圖美名,面對罪有應得的壞人不忍心去依法處罰。不忍心處罰就會寬宥赦免,這有悖於社會管理的基本原則,也不符合“人情”,更不要說違背依法治國的精神了。好與,也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樂善好施,而是指沒有標準與依據的隨意分賞,這是對社會財富的創造與分配體系的破壞,更是對社會根基的摧殘。

    “不忍”的思想是對依法治國國策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軟性攻擊,具有很大的社會煽動性與蠱惑性,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它充分利用了人性好喜厭惡的特點,從個體利益出發,而無視集體利益。“好與”同樣利用了人性不勞而獲的懶惰心態,以滿足個人貪慾,來損害國家利益。“不忍”和“好與”,看似充滿了人文關懷,實則是禍國殃民,以個人利益代替國家利益,既無大局觀,也無全域性意識。“不忍”和“好與”,可以用來育人,但不能用來治國。

    關於“憎心見”與“妄誅”這是典型的亡國之為。為君之道在於“藏己”,如“道”一般,無形無相,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君主是社會平臺與國家組織的建立者與管理者,不是舞臺上的表演者。不能如表演者一樣顯露自己的喜怒哀樂,更不能輕易表露自己的思想與主見。否則,就會被臣子所利用,為臣所劫。濫殺無辜,不管從民情講,還是從依法治國講,都是亡國之兆,這是人類最不文明的表現,視生命如草芥。

    韓非子講完“仁暴”之患後,總結道“故仁人在位,下肆而輕犯禁法,偷幸而望於上;暴人在位,則法令妄而臣主乖,民怨而亂心生。”意思是:以仁人處在君位上,臣下就會胡作非為而輕易犯法,以僥倖的心理希望得到君主的恩惠;暴人處在君位上,法令就會妄行,君臣就會離心離德,民眾就會怨聲載道而產生叛亂心理。

    韓非子將“仁暴”的實際表現一一列出。仁者在位,因其“不忍”和“好與”的特性,必然會讓臣子徇私枉法,因為沒有嚴格的律法與刑法,只要討得君主的歡心就能獲得賞賜。人性的陰暗面在沒有嚴格的法規約束下就會無限放大,關於這一點,韓非子專門立章論述過。而暴者在位,個人意志凌駕於國法,個人暴行代替刑法,個人喜好強加於人,無德無法。君臣離心離德,不能形成思想統一,團結一致的國家力量,百姓怨聲載道百不堪言,國家陷入了亡國的危機之中。

    最後韓非子說“故曰:仁暴者,皆亡國者也。”意思是:所以說:仁愛和殘暴,二者都能導致國家滅亡。從韓非子的本身思想看,他並不是說儒家的仁愛與禮教不好,而是在說其在治國層面上的弱點與不足。不同時代需要不同的治國方略,周朝時期實行的是分封制,儒家的禮教思想與禮制方略適應了那個時代的特質與需求。

    周朝分封制時代就像一個家庭生育了幾十個孩子,家長用禮教和家法管理著每個孩子。後來每個孩子都長大成人,離開了父母到各地發展,孩子成家立業後這個大家庭分家了,家長成了名義上的一家之長,孩子們各過各的生活,時不時想起父母了就去朝拜一下。隨著孩子們個個強大起來開始互相爭鬥,而父母的能力漸漸衰落,管不了他們。家長制顯然無法管理天下,這時的仁愛就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社會急需要一種思想與方略來統一天下,終止戰亂,天下歸於和平,法家隨世而出。

    【故仁人在位,下肆而輕犯禁法,偷幸而望於上;暴人在位,則法令妄而臣主乖,民怨而亂心生。故曰:仁暴者,皆亡國者也。】

      當人類社會脫離食物採集發展到農耕與工業文明時代,中央集權制國家形成,儒家的“仁愛”與“禮教”更加適合於教化育人,而依法治國更加適合治理國家,這是時代的要求,也社會發展的必然。在未來的資訊AI時代,依法治國的思想可能需要更進一步的改變,大膽地設想一下,有可能是依“數”治國,按中央計算機所存貯的資料為依據來治國社會管理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體哪些徵兆是肝臟求救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