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河吉祥

    2021年“中國電影領軍人物”開始評選了,那麼誰會當選呢?張藝謀呼聲最高,他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因主演電影《老井》獲得影帝獎盃,1987年執導的電影《紅高粱》獲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隨後拍攝的多部電影獲得多項國內外大獎。2008年擔任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美輪美奐的表演獲得巨大成功,好評如潮,成為奧運會開幕式無可超越的標杆,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來執導的影片都有不錯的票房,先後獲得多個電影節大獎 。2014年擔任北京冬奧會宣傳片總導演。所以張藝謀如果當選,實至名歸。

  • 2 # 漫畫人物上下五千年

    首先要說的是入圍第四屆中國電影領軍人物”有13人:張藝謀、傅若清、王中磊、管虎、王長田、餃子、曾茂軍、陳思誠、於冬、黃曉明、曾國祥、易烊千璽、賈玲。

    我本人看好張藝謀導演會當選領軍人

    理由有三

    理由1 :張藝謀被稱為獲獎專業戶。

    其電影創作所獲得的獎項的數目和質量也絕對是中國導演中最多和最好的。其導演處女作《紅高粱》就獲得了包括柏林金熊獎在內的十數個國際重要電影節大獎,在其開啟商業化電影創作之前,基本上每一部影片都能夠得到國際電影節的青睞,將最重要的獎項頒佈給張藝謀。因為其在電影創作領域的突出成就,張藝謀先後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第47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世界十大傑出導演之一”;“亞洲電影傑出貢獻大獎”;“法國文學藝術榮譽勳章”等多個獎項。

    理由2:張氏電影視聽語言的創新。

    張藝謀導演對電影文化的表現、對電影本質的探索以及其在電影中向國際評委們所集中展示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上。張藝謀的電影每一部只見都帶著極其清楚的區別,並沒有類似於陳凱歌電影中保持一致的那種文化探索和沉思。相較於陳凱歌醉心於文化探索一樣,張藝謀的電影更加傾向於視聽語言的創新。其電影或奇幻瑰麗,或粗狂大氣,或秀美溫存,或樸實無華。正是因為這種風格多變而又執著與藝術本質探索的特點,才使得他的電影欣賞性和內涵性達到統一。

    理由3:張氏電影藝術家的審美情懷和色彩運用

    張藝謀偏愛紅,早期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高粱》片名都帶著紅的字眼。《菊豆》中高高掛起的紅色布匹更是貫穿整部的電影物品,它見證了天青對於菊豆的初見傾心。絕望的菊豆對著天青哭訴的時候拉著紅色布匹的一角,那神情彷彿是拽住天青的衣角。天青對著菊豆的美色發呆時候,長長紅色布匹因為滾輪的鬆動而高高的洩下。而紅色在片中同樣是代表了失望和絕望,記得天青乘著天白不在院中的時候在角落把集市上買的紅色頭巾戴在菊豆的頭上時,鮮亮的紅色瞬間從黑灰色的畫面中跳躍而出,兩人沉浸在短暫的快樂中,卻被天白突然的歸來而打斷,亦在其冰冷的眼中將這紅色頭巾急忙的拿下掩藏起來。片尾這紅色火焰則是所有絕望的彙集,帶著萬念俱灰的決心,卻又在最後一刻留下最最淒厲的質問。

    《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紅燈籠是貫穿全劇的線索,它們見證了各房太太的榮辱——老爺臨幸哪院太太,哪院就點上紅燈籠,第二天那位太太就能事事順心;四太太頌蓮欺騙了老爺,受到懲罰,被封了燈,代表著她院裡的燈永遠不會被點亮,也就是說,她被打入“冷宮”了。老爺臨幸時,通亮的紅光映襯的似乎是喜慶,是太太們的榮幸;當頌蓮得知要詛咒自己死的人正是平日裡慈眉善目、對自己笑臉相迎的二太太卓雲時,滿屋的暖紅色卻反襯著頌蓮心裡的悲涼;三太太梅珊死後,頌蓮在她屋裡點亮了紅燈籠,滿屋的紅色則寓意著對人世的絕望和報復的快感。

    無論是《紅高粱》那種寫意式的大紅,還是《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那給人印象深刻的漫山遍野的菊花。都無不彰顯這位導演表現手法的彈性與張力。可以說,張藝謀的色彩運用成為一種辨識度,一種標籤。大量的、精準的使用色彩表達出導演對電影的掌控力。

  • 3 # 作家李迎兵

    說來說去,八十年代應該算是謝晉,有很多經典,比如很紮實的現實功底,如《天雲山傳奇》《Wrangler》《芙蓉鎮》《高山下的花環》等,再如劉曉慶,曾主演《小花》《原野》《芙蓉鎮》《火燒圓明園》《武則天》等。當然這次入圍的張藝謀,最早八十年代執導莫言小說改編的《紅高粱》,國外獲金熊獎;九十年代初執導餘華小說改編的《活著》,再在國外獲獎;又根據蘇童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隨後又有《秋菊打官司》《我的父親母親》《一個都不能少》等,再到新的世紀,改編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的《歸來》,還有《一秒鐘》等。總的來看,張藝謀的實力更具有代表性,從《老井》中的主演,到後來攝影,再到導演,無不體現了他的藝術功底。當然,也有《長城》《英雄》《十面埋伏》等這類商業電影,與他的藝術片有著不小的距離。不過,他能入選,應該也算是名至實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強明朝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