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顧長安

    個人認為,當然不是。

    李清照詞中的寂寞哀怨,跟丈夫有小妾沒有半毛錢關係,原因如下:

    1.當時的朝代與風氣

    李清照生活在宋代,那個朝代,是封建思想最濃厚的朝代。我們熟知的“三從四德”就是在宋朝最終確立的。

    在當時的封建思想薰陶下,當時女性普遍存在“從夫”的心理。丈夫有妾,在當時來看是正常現象。

    2.李清照的性格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世家,從小飽讀詩書耳濡目染,她在作詩詞方面,尤其是作詞,是非常有天分、有才華的,她是位有較高的文學修養的女子。

    這類女子,眼界格局往往都不會太低。

    她的才情,在文學方面的天分,我們可以從兩個人物評價中瞭解:

    一是晁補之,蘇軾的大弟子,當時文壇名家,晁補之曾大力稱讚她在作詞方面的天分;

    另外一個是周輝,周輝是《情報雜誌》的作者,《情報雜誌》是宋人筆記中較為著名的一種,記載了許多名人軼事、風俗等,在當時是比較出名和受到認可的,周輝是這麼評價她的:以婦人而廁眾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 一篇出自女人之手的作品,能夠在眾多同類作品中佔有一席之地,是非常了不起的。

    《如夢令》就是她年少時期的代表作,她的性格如何,我們能從這首詞裡準確的捕捉到:豪邁灑脫又不失天真浪漫。

    這樣的女子,怎麼可能會被拘在後宅大院裡女人之間瀰漫著雞毛蒜皮的小打小鬧中呢?

    早在少年時期,她就表現了關心時事政治心懷國家的偉大情懷。代表作——《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她借古喻今,表達了對當權者的勸誡,和對當時北宋末年腐敗的朝政的擔憂。

    3.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感情

    細數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情感路程,早年兩人是極為恩愛的。

    兩人結婚時,李清照18歲,趙明誠21歲。當時趙明誠還是太學的學生,每至初一十五,他都會告假回家與李清照團聚,一起逛鬧市買碑文。可見,當時的感情是極為恩愛的。

    因黨派之爭,加上趙挺之(趙明誠之父)逝世,趙明誠蔭庇的官職也沒有了,趙家舉家被遣回青州老家。一住就是10年,當時二人的情感還是極為恩愛的。

    直到“靖康之變”,金人揮兵南下,整個社會開始動盪不安。

    同年三月趙母在南京離世,趙明誠奔喪。因北宋崩潰,南宋建立,當時金人入侵中原,朝廷急需用人,同年八月,趙明誠再次出仕,擔任江寧(今南京)知府,兼江東經制副使。

    李清照和趙明誠被迫兩地分居,但在趙明誠擔任江寧知府的同時,李清照著手南下到江寧府找趙明誠,她當時離開青州,不是一切從簡,而是:“尚載書十五車”,這十五車全是她與趙明誠在青州收集到的古藏,從青州到江寧府,歷時約8個月(1127年八月出發,直至1128年春才到江寧府)。

    青州大約是在現在的山東,從山東到南京,一個女性,憑藉一己之力,當然不是說只有她一個人,可能會有隨從有護衛,但確實是她在當時戰火連天的情況下,護著那十五車的古藏上路。這一路經歷了什麼,只有她自己才知道。

    在這段時間裡,李清照作了《蝶戀花》和《感懷》等詞,抒發的是她在兵荒馬亂的路途中的愁苦、迷茫、悲涼、不安。

    4.趙明誠納妾

    有文學家分析,趙明誠納妾的時間應該是在而立之年,也就是在1111年前後。就是在青州居住的那段時間,他們一起勘校碑文,張端義《貴耳集》捲上曾提到:“趙明誠撰《金石錄》,李清照“亦筆削其間”。可見那個時候的趙明誠和李清照仍是情投意合的,非常恩愛的。

    5.關於李清照詞中寂寞哀怨的源頭

    個人認為,是當時的社會環境造成的,動盪不安的時局,她經歷了戰亂、中年喪夫、顛沛流離,遇人不淑,晚年孤涼等,這些才是她詞中寂寞哀怨的源頭。

    -最後的話-

  • 2 # 智慧生活說

    李清照前後半生,生活境遇其實是截然不同的。

    前半生可說是衣食無憂,服氣恩愛,又有相同志趣,何來寂寞哀怨?

    至於後面作品中體現出來的寂寞哀怨,一方面是趙明誠先她而去,另外一方面半壁江山淪陷,朝廷不思進取。

    我一直認為,環境和人的經歷,對作品創作影響極大。李清照作品前後風格轉變,完完全全就是自身經歷轉變的結果。至於趙明誠納妾,在封建社會那都不是事。

    反而是李清照遷居杭州後二嫁張汝舟,對其影響頗大。張汝舟對其欺騙不說,更有家暴。訴求離婚按規矩自己還必須坐牢。人生之悲,莫過於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打完新冠疫苗,有的人胳膊疼,渾身沒勁。而有的人沒點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