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土禾子

    關於90年代的廣場協議,現在來看,是不是應該更客觀,更理性一點,在我個人的感覺來看,日本並不存在著什麼失去的20年或者30年,從日本政府棄房價保匯率那天起,就開啟了日元走向世界,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一種,我們回過頭去看,當時有眼光,把房子變現,持有現金的,事實上,現金的購買力是增加了,可以去國際上買買買,等本國的房價跌到谷底,再用現金去抄底,也可以買買買,雖然當時在日本的國內,一片哀嚎,但是那些日本國際財團,趁著日元大幅上升,去世界各地大勢買買買,形成了很多跨國巨頭大財團,在國際上都很有知名度,下面來說說日本為什麼會形成今天的這種格局?當資本工業發展到一定時期,必定要面臨著產業轉移,原因無非有三,人力成本增加,離原材料生產地遠,佔用本國的公共資源費用高,這些都導致了企業必定外遷,日本也正好趕上了中國的改革開放這一波,由於企業的外遷,造成了大量的人口失業,由於以上的三個條件成本增加,逼得企業產業升級,產業升級必然導致高科技人才的短缺,企業人才需求進一步減少,日本以前經歷的,現在正在中國發生,這並不是他們失去的,20年或者30年,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資本逐利的結果,當代表新的生產力要素沒有出現,生存只能在存量市場上博弈,要產生更多的剩餘價值,就已經不太現實,目前日本不論是從科技醫療,軟體,微電子,都是屬於世界前列,下面放一張全球財富的分佈圖,日本總人口1.2億,中國總人口14億,日本全球財富170萬億,中國全球財富440萬億,人均一下,一目瞭然,所以還是那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資本家和企業家,有什麼本質上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