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碧野地理文人

    “住家戶裡不吹簫,有貓人家不燒桃”這句農村老話,主要流傳在中國長江中游地區的農村,帶有一定的地域特點。現在這些地區多數農村,已經沒有了這兩種講究,只有少數偏遠的鄉村,尤其是一些山區,依然還存在這種古老的習俗,而有這種講究的人,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化,已越來越少了。

    此句老話,前半句和後半句並沒有多大的內在聯絡,分別指兩種不同的地方禁忌習俗,是一種並列句式。

    1、住家戶裡不吹簫

    簫是一種模擬風吹聲的竹樂器,發音淳厚,音色優美、圓潤、輕柔、幽靜、典雅,歷來為人們所喜愛。為什麼在農村,人們忌諱在家裡吹簫呢?這得從古代簫在農村使用的環境說起。

    一、吹簫通常與喪事有關

    簫,又名洞簫,為單管豎吹樂器,古代亦有排簫,現在除了仿古演奏外,基本用不上了。

    據文物考古學得出的結論,簫的發明使用,距今有七千多年曆史,在歷史上曾經統稱為笛,也就是說在古代的一段時期內,笛和簫在名稱上沒有明顯的區分,只有豎笛和橫笛之分。兩漢時期,簫稱為“篴”、“豎篴”或“羌笛”(古代居住於四川、甘肅等地區的羌族人民的一種竹製樂器)。魏晉時期,不管是豎吹的還是橫吹的,依然被稱為笛。到了唐朝以後笛和簫才有了區別,即“橫吹笛子豎吹簫”,因此,簫專指豎吹之笛。吹簫,現在一般人認為,就是奏樂,或者出場進行表演,或者自娛自樂。但是,在古代,除了以上說的兩種外,還有一種特殊的說法,那就是辦喪事吹簫奏輓歌和乞食,《史記·周勃世家》:“勃以織薄曲為生,常為人吹簫給喪事。”這句話的意思用翻譯成現代漢語的大意是:周勃(漢初將領,漢文帝時丞相)在隨漢高祖劉邦起兵前,在沛縣,主要的生活來源就是靠編織蠶箔,還常常在人家辦喪事的時候,去吹簫奏輓歌獲得一些收入。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代秦漢之時,民間辦喪事,有專門吹簫奏輓歌的人,就像現在農村辦喪事時,要請民間鑼鼓樂隊一樣,但還是差別,古代吹簫奏輓歌主要是為唱輓歌的人伴奏。

    這種民間喪事習俗,直到現在的一些農村依然還保留了這種習俗。比如,湖南、湖北、貴州等地農村,農家辦喪事仍然流行唱輓歌,只是名稱有所改變。比如,湖南西部、西南部,人們稱為唱“夜歌”,也稱唱“葬歌”,一般為老人去世後的第一個晚上,要唱一個通宵。湖南湘中一帶,則稱唱“輓歌”和“葬歌”,時間有的在辦喪事開始時的夜晚,有的在辦喪事過程中。然而,這種“輓歌”都以清唱為主,不再用任何樂器伴奏。廣西、貴州苗、侗等少數民族,則吹蘆笙伴舞來演奏“輓歌”。通常來說,中國傳統的鑼鼓、吹簫(笛)、嗩吶等樂器一般都融入了喪事的道場之中。現代樂隊(演出隊)則以現代元素加入到喪事,成為其中的一道比較靈活的程式,根據地方的不同,或者說家庭的不同,還有老人去世時的遺願等因素,可以安排,也要可以不安排,但是傳統喪事程式一般是不能少的。

    在喪事中,吹簫(笛)從農村一些專業人士的嘴裡吹奏出來,如泣如訴,聲音悽切、悲苦,更加烘托了喪事的悲切淒涼氣氛。唐朝詩人王之煥的《涼州詞》有這樣的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可見羌笛在古人聽來,為哀怨之聲。不同的地方,在喪事中使用簫和笛有所不同,有的簫和笛一起使用,有的單獨使用簫,沒用笛,有的單獨使用笛,沒有簫。過去,在一些農村,通常來說,吹簫和吹笛沒有區分開來,認為都是一樣的。

    過去農村,鑼鼓、簫(笛)、嗩吶、海螺號等樂器之中,鑼鼓、嗩吶既可以在喜事中使用,也可以在喪事中使用,只有簫(笛)、海螺號才在喪事中使用。凡是與喪事有關的東西,通常都被列為禁忌。因此,過去的農村,簫(笛)、海螺號是不允許在住家戶裡吹的,要吹也只能到院子外,還要遠離別人的院子,否則被別人誤認為是家裡辦喪事,或者說,在“住家戶裡”吹簫(笛)和海螺號,會給住家戶裡招來喪事。這裡的“住家戶裡”指住人的房屋,也就是民居內,既指自己家裡,也指別人家裡。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簫(笛)在農村的普及,出現了一些人的業餘愛好,再說,農村文化的發展,也改變了現在人們的思想。因此,現在農村絕大多數地方已經不再忌諱,這種講究也就大多已經消失了。但是,現在很多農村依然不允許在家時吹海螺號,其中的說法,與過去不準在家裡吹簫的說法還是一樣。

    現在鄉村遊成為了一種旅遊品種的選擇,當我們到一些鄉村做客或旅遊,一定要遵守農村一句俗諺:“出門問路,入鄉問俗”,應該尊重農村地方風俗,避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二是在一些農村與乞討有關

    2、有貓人家不燒桃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養了貓的人家,不能在家裡燒桃樹,包括桃樹的枝葉和桃核,為什麼這麼說呢?桃樹是速生林,農村有一種諺語:“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還錢”,在中國農村傳統的水果樹中,除了棗樹掛果最早外,桃樹就是最早的了,也就是說,桃樹比其他果樹生長成林時間要短一些。但是,桃樹的壽命要比其它水果樹的壽命要短,在北方因為氣候乾旱,桃樹的壽命一般是25到35年。在南方由於氣候溼潤,桃樹的壽命一般是12年到20年,如果長期在一個地方種桃樹,其壽命縮短為10年左右,或者更短。桃樹枯死後砍掉,一些地方風俗,如古楚之地的湖北、湖南,桃樹幹可以做門閂,以及桃木劍、杖等,可用來辟邪的東西。這種習俗在古代就已經存在。比如《荊楚歲時記》中有“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桃者,五行之精,厭伏邪氣,制百鬼也。”這裡說的就是古代的桃符,後來演化為民間兩種不同的習俗,一是對聯,二是門閂。現在人一般認為,桃符演變的最終結果,就是現在的對聯,事實上,這只是桃符演變的一部分而已。在中國民間,桃符習俗的演變,還有一部分由門外的懸掛的桃符,到門內做成門閂,其中的民俗含義也就是“闢除邪惡”。桃樹除可用部分外,其它的通常當柴火燒,是一種易著火的好柴火。但是,有些農村風俗認為,如果家裡養了貓,桃樹寧可爛掉,或者送給別人當柴燒,自己家裡也不能燒。這裡面的說法是,如果家裡燒了桃樹,家裡養的貓就會逃離家裡。這其中又有兩種說法。

    一是說貓帶有邪氣,燒桃樹對貓不利。在農村,人們認為貓連十二生肖都不能進,是一種邪氣比較重的動物。再說民間有“貓是奸臣,狗是忠臣”,奸臣是邪惡之人,身上邪氣重。民間還有“豬來窮,狗來富,貓來頭上頂白布”之說。看來農村人對貓的印象不太好,把它們看成是怪物。但是,貓是用來捕老鼠,可防鼠害,自己家裡養的貓,多少還是有點感情,如果離家出走,當然還是有點捨不得。如果家裡燒了桃樹,家裡養了貓就會被“闢除”掉,逃往他處,一去不復返。

    二是“桃”和“逃”同音引起的聯想作用。在中國農村,人們通常把一些同音字和諧音字,作為民間聯想性的禁忌。比如,“前不栽桑,後不栽柳”中的“桑”諧音“喪”,“柳”諧音“流”被民間認為不吉利,因而忌諱。同樣,有一些農村人家房屋前不能種桃樹,也是因為“桃”與“逃”同音,主要是過去農村人,怕家裡的財富往外逃走,而更為重要的是,古代農耕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怕發生水旱災害,在家無法生活下去,只能離家到外逃荒。這就是農村人為什麼怕“桃”(逃)的原因。養了貓的人家不能燒桃樹也是同樣的說法,民間認為,如果家裡把桃樹當柴火燒了,家裡的貓就會逃離家裡。事實上,農村養的貓不比狗,俗話說“狗不嫌家貧”,狗對主人的忠心可以說是死心塌地,即便是和主人外出,與主人走散了,哪怕離家再遠,也會回到家裡來。而貓對一個家庭並不那麼忠心,喜歡到外去尋覓野食,如果它們覺得另一個地方比原來的家要好,就會留在那裡,再也不回到家裡來。這就是農村養的貓容易“逃走”的原因。也就是因為貓對主人不是很忠心,民間才有“貓是奸臣”之說。總之,“有貓人家不燒桃”,貓離家出走,與家裡燒不燒桃樹沒有任何關係,而是與貓的習性有關。因此,這種說法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只不過是人們一種心理作用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亞男說,她的錢都是靠自己掙來的,朱小偉的好為何被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