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逍遙遊ing

    因為,當時中國太落後了,處處挨打受氣。有志之士為了救國救民,想盡了很多辦法,但還是一片黑暗。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這試試,那試試,就像如今的中國足球,反正已經這步田地了,再壞也就那樣了。抱著萬一有用的心態,提出廢除漢字的想法,也很正常。直到出了個毛澤東,中國才真正從令人窒息的泥濘中走出來。往事不堪回首,希望中國不要走回頭路。

  • 2 # 小瓜婦愛歷史

    首先,從鴉片戰爭開始,華人民就一直被欺負,對於自己的文化不自信。而且從學習西方的武器到制度,都沒有擺脫貧窮落後的事實。所以,就有人主張學習西方的文化。漢字,是象形文字,當時還是繁體字,這就導致了不容易學習,加上其他原因,當時華人大部分都是文盲,國民文化水平不高,國家怎麼能強大?所以,就有人主張廢除漢字。使用拉丁字母,幸虧沒有廢除

  • 3 # Luzhanxiao

    中國近代有許多人主張廢除漢宇。這是地球上最純笨的禺人,腦子裡沒漢字文化細胞的外來物種。正所為的“手不蹓願襖袖,襖袖長願他娘”的缺仕。漢字文化博大精沉,是老祖宗留下相形文字的精華傳承。一個人的聰明智慧和靈悟是自身本能。一個時代的發展高低良優是天使、人文`地理環境所決定的。它和漢字半點關係都沒有,只是受文化思想的指引。一些人用漢字作文章是死後死前都沒有明目,並改變不了歷史同時也顛倒不了乾坤!

  • 4 # 西尋高人的西

    漢字不是已經廢除了嗎?!

    首先不幸地告知各位我們現用的文字不是漢字,而是一種越看越怪的符號了!

    民國時期,一批人主張白話文運動,所以現在大部分人不再會寫文章,諾貝爾文學獎更是痴人說夢!學生們天天學語文,到頭來語不會語,文不會文!

    漢字簡化,美其名曰掃盲,實為呵呵(其實繁體字更容易學習呢),結果我們望字再也不知意,漢字就成了單純的符號,這與西方字母語言有什麼不同呢?廢除漢字成功了!

  • 5 # 張延107481857

    提倡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是胡適。文學革命的領袖是魯迅。胡適最先提出了文字和文言文的改革。他寫出了中國現代史上第一篇白話詩(後人認為是郭沫若這是誤解)而魯迅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白話文小說的開篇之作。魯迅認為當下的中國文字和文言文的繁瑣,約束了華人的思想,文字應該走向字母的世界,在這一點上,他與胡適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然而,中國文化的強大向心力,不是輕易可以撼動的。

    張延

  • 6 # 高紅權先生

    近代的一些學者主張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主要是出於以下的考慮:

    (一)漢字的字數太多。即便是作家、編輯或者大學教授,往往也只能認識幾千個字,還不到全部漢字的十分之一。對於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來說,想要掌握文字,熟練運用文字,實在是太難了。

    (二)漢字字形與字義基本分離,無法像拼音文字一樣望文生義,同時,漢字裡面有的字本身就是一個詞,有的字卻又不是詞,本身毫無意義。規則太繁瑣,學習掌握起來十分困難。

    (三)漢字字數太多,打字印刷太不方便。英文打字機只需要有二十六個字母和一些標點符號就可以了。但是中文的打字機則十分複雜,而且用起來也不方便。在印刷的時候,揀字排版也非常費力。

    因此,有很多專家學者,比如魯迅,就強烈主張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

    然而,改用拼音文字也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情。漢語裡面的同音字、同音詞太多,如何區分是一件非常讓人頭疼的事情。五十年代郭沫若等人想要用漢語拼音取代傳統漢字,結果就是卡在了同音字上,說什麼也無法逾越。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把漢語拼音化其實毫無必要。

    首先,雖然漢字字數特別多,但是常用字也就幾千個。在現代教育制度下,經過小學中學的學習,一般人完全可以熟練掌握,不會有太大的麻煩。

    其次,更重要的是,電子計算機的出現使得漢字資訊化變得異常容易,電腦打字、電腦排版,一點也不比英文速度慢。

    因此,漢字拼音化的設想便被人們拋棄了,現在再也沒有人提這件事了。

  • 7 # 晚沙漫談

    主要是因為漢字相對拼音文字確實難學難用,當時的知識分子想透過拼音化來促進教育,提高老百姓文化素質。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一直是東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文明最先進,文化最發達。

    周圍的北韓越南日本都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而那些保留自己文化的少數族群,在我們看來就是落後的象徵,用蠻夷戎狄來稱呼他們。

    所以當近代西方列強來到中國的時候,當時的社會精英依然以天朝上國的心態看待他們,認為他們是西方蠻夷。

    後來我們都知道,西方列強依靠強大武力對中國展開侵略,然後從統治者到知識精英才發現,原來我們已經落後西方了。

    當時的知識分子接觸西方文化以後,發現西方拼音文字比漢字更加簡單,非常容易學習。西方人在學習書寫上花費時間較少,很早就能掌握文字用法,文盲率也較低。

    於是一些人就提出廢除漢字的主張,認為我們中國則應該使用拼音文字。

    他們的初衷應該說是好的。

    我們的漢字,客觀來說確實比拼音文字更加難學。同樣是窮人,學習漢字和學習拼音文字所花費的時間天差地別。

    中國古代農民每天勞作,要學漢字就要死記硬背幾千個字的筆畫,需要大量時間練習寫字。這對底層貧民來說是不可能的。

    而拼音文字相對就容易多了,只要掌握幾十個字母的發音,再配合一些簡單的發音規則,就能很容易閱讀和書寫文章。

    清末民初的知識分子,出於提高老百姓識字水平,掃除文盲的樸素願望,提出了廢除漢字的主張。

    中間陸續有過一些方案,比較有名的有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這是一種仿照日本假名的拼音方案,清末曾經推廣過一段時間,但是最後還是被禁止了。

    民國時期有名的拼音方案是趙元任的國語羅馬字。網路上一直流傳著趙元任的那段施氏食獅史,並以此作為他反對拼音化的證據。

    其實這是對趙元任的誤解。恰恰相反,趙元任這輩子夢寐以求的一件事就是推廣漢字拼音化,為此他親自制定了國語羅馬字方案。

    這套方案採用拉丁字母,用不同拼寫方式來標調,寫出來看著和英文非常類似。可惜的是,由於拼寫方式複雜,這套方案最終也沒有推廣開來。

    另外比較有影響力的方案是北方拉丁化新文字。這套文字也是用拉丁字母,且不標調。最初是蘇聯專家和瞿秋白等人在海參崴製作的,1931年先是遠東中國勞工中間推廣,後來傳播到全國各地。

    這套文字應該是拼音化運動中影響最大的一套方案,它的使用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後的初期。

    然後就到了新中國,當時偉人毛主席也覺得漢字應該拼音化,但是步子不能太快,應該先簡化漢字,然後再推進拼音化。

    於是漢字簡化開始,並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的簡體字方案。

    漢字簡化的同時,決定另外製定一套拉丁字母注音方案,主要用來給漢字標音,輔助學習,這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漢語拼音方案。

    實際上漢語拼音製作過程中,當時的專家學者也有日後代替漢字的想法,於是人為的縮略了一些拼史,比如liou寫成liu,buo寫成bo,就是為了短。lung寫成long,就是為了手寫方便。

    後來新中國加強基礎教育,掃除文盲,老百姓識字率大大提高。拼音文字雖然簡單,但是學習漢字也不成問題。這個時候,再提拼音化或者漢字簡化也就沒有什麼意義,於是拼音化運動就徹底停止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一物理不及格,怎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