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秋之間的風

    我曾在一個山區,見到一棟樓,只有三個學生,兩個老師。

    農村撤點並校,其實也是大環境下的選擇。

    現在,人們在外打工的多,住城裡的多,住偏遠地區的越來越少。如果不撤點,意味著我開頭說的情況大量存在。幾個學生,得配幾個教師。不同年紀,科目,就算一個老師教多個科目,也是沒辦法做到一個老師全盤。教案都要寫很久。也沒有多少教師願意守在山裡教幾個學生。畢竟,也都有自己小家。從某些角度說,不併校,資源有點浪費。如果並校,師資力量整合,孩子們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不好的地方是,比較窮的人家,可能城裡沒買房,就無法到並校所在地點就學,導致輟學。雖然有貧困生補貼,但距離是個現實問題。低年級學生公立學校住校在大部分地區還是很少的。

  • 2 # 大唐左拾遺

    主要原因是農村發展緩慢,人口出生率低,條件好點的學生隨父母進城就讀,造成很多教學點學生比老師還少,而很多邊遠鄉鎮中心校學生數量也逐年增少,如不撤點的話既浪費了農村珍貴師資和裝置,也使中心校由於學生太少無法正常開班。這對學生而言是好事,既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和生活條件,而且住校後也不用每天到數公里外的學校去上學。弊端主要是對家庭和家長而言造成很多問題,如家庭生活成本增加,同時低幼年級還需要父母長期租房陪讀,致使家裡缺少勞動力,既無法外出務工掙錢,也顧不上照顧老人和家裡的農活。久而久之,也造成部分家庭破裂。

    搜尋

  • 3 # 冷新明

    一、花了那麼多錢蓋的教室,變為廢棄的建築,還得花錢拆掉;

    二、讓城鎮的學校更加擁擠不堪,為了配合城鎮化建設,多少農村的留守老年人,被迫去花錢租房陪伴孩子。

    三、讓那些有經驗的農村老師,大量失業或提前退休,浪費大量的財富。

    四、讓教育成本加大。

  • 4 # 漢闕故人

    利的方面:節省了編制,節省了財政開支。過去農村學校生源雖少,但學校存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幹活的不多,管事的不少。財政公業務費開支,學校每年的維修開支也要幾十萬。因生源少,三兩個人也要設個班,老師之間因為一級一班,缺乏競爭,沒有成就感,影響教學積極性。並校後,政府財政支出減輕了,學生班班滿員,一個年級五六個班,競爭大了,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是有利的。

    弊的方面:鄉村學校撤了,有的學生不能就近入學了,即使到教學點上課,路途也較遠,增加了學生的困難。有的家長不得不到鎮上租房陪孩子讀書,無形中增加家庭的負擔。浪費了國家資源,有很多鄉村學校,特別是中心小學,近幾年政府投入很大,功能齊全,現在關門大吉,實在可惜。當時認為農村學校留不住學生,是因為學校條件差,所以加大投入,其實農民進城鎮居住是大勢所趨,才是主要原因,對形勢估計不足。

    兩害相權取其輕,我認為撤掉鄉村學校,設教學點是正確,有利於教學成績的提高,減少了領導人員,基本上消除了代課教師。家長陪讀雖然增加家庭負擔,但對兒童成長非常有利,也是件大好事。

  • 5 # 潤物細無聲201

    孩子上學困難了

    1、校車接送給家長帶來了經濟壓力

    我們學校原來是收費88元,後來長到100元,120元,現在遠一點的200元。

    2、午飯需要吃盒飯

    一家有兩個孩子的的,需要飯費車費7百多,加上課後服務費,一個月近千元,如果在家附近什麼錢都不需要。

    3、孩子上學起的早

    有的孩子6點多就出發了,還有的孩子早飯都吃不上,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有時候也不要怨恨合校,孩子都不在家附近上學,都想去城裡接受教育。可以黃了一所學校容易,見一所學校就難了。

  • 6 # 風水秦川

    利,合理地整合了師資資源。減少了財政支出!

    弊,讓很多鄉下的孩子到鄉鎮上上學。基本上一個孩子要一個大人(母親)陪讀洗衣做飯照顧。牽涉到很多家庭買菜租房水電等額外開支。再加上這個照顧小孩的人,根本無法回家參加勞動。只有純粹的支出,而沒有收入。

    這些每天光照顧小孩的女人,每天除了洗衣做飯之外,基本上無所事事。於是,很多人就學會了打牌。更有一些女人因為夫妻長期分居,而移情他人導致家庭矛盾!

  • 7 # 歸來的文山會海

    撒點並校是新形勢下的必然結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的多,因此那時每一個大隊都有一所小學,而且班級齊全,學生也不少,每個班學生至少都有二十幾人。到了七十年代,為了擴大中學招生範圍和人數,公社中學辦起了高中班,大隊小學辦起了初中班,那時叫"戴帽",但師資卻增加不多或仍然是原來的那些老師,九十年代,小學中的初中班和公社中學的高中班又撒了,初中歸到了公社中學,高中歸到了縣級中學。那時農村學生就近上學很方便,家長也省心,而且不必接送。九十年代生源少了,小學開始撒並,那時數量不多。到了近十來年,根據形勢需要,農村小學的村小學幾乎全部合到了鄉鎮中心小學一個鄉只有一所中學一所小學,小學生上學就遠了,往往需要家長接送。最近幾年,隨著撒鄉並鎮,學校也隨之撒弄,中小學生上學就更遠了,家長就更麻煩了。小學還好點,中學要上晚自習,晚上八,九點鐘放學,家長更不放心,必須去接。這給學生的家長增加了多大的麻煩,只有家長們才清楚,而且開支也增加不少。當然撒點並校是必然,不可能幾個人開個班,建個校。那樣的好事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 8 # 紅塵嘹望

    利的方面:給電動車廠家增加了銷量,來回接送上學,增加了家長體質鍛練,減少上地勞動時間。弊的方面:老師多了,有人嘮嗑了,可以輪休了,小學也可以分科了。

  • 9 # 清閒的水滴ws

    農村學校撤點並校,是必然,是不得以而為之。

    辦學校,必須有學生。學校的硬體再好,沒有學生,老師對牆壁講課?農村學校生源減少,原因多種。

    前幾年的政策,農村人在城裡安家,私立學校湧現,分去了大部分生源。一所學校只有幾個人,十幾個人,怎麼開班?

    談到學生少,我想起解放不久,當時小學分完小,開設一至六年級;初小,最高開設到一至四年級。大部分初小都是複式班,一三複式,二四複式。如果學生太少,只能開一個班,一二,一二三複式,甚至一至四年級大複式都有。一個班一個老師,所有課程一人全包,連後勤,廚師都一人兼任。 當時縣教育局教研室把複式教學作為教研重點,經常舉辦公開課,研討會。提倡動靜結合,培養小先生等。時代發展到現在,是不可能再有複式班了。

    複式教學能解決學生就近入學的問題,但對教學質量影響是一定的。如果分班教學,一個教師只教幾個學生,也是教師資源的極大浪費。適當集中,實行多軌,對減輕教師負擔也有很大好處。如數學老師一人教同年兩個班,和不同年級兩個班,在備課方面就能減輕業務量。

    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全面發展,要求越來越高,開設的課程也多了,再實行復式教學根本不可能,轍點並校是必由之路。這給一部分學生家長帶來一些困難也在所難免。有關方面也一定會想法逐步解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裡面唱戲,為什麼看的人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