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覓

    清明,大冬和七月半,都是中國民間祭奠先人的節日。這裡所說的“大冬”即冬至日,“七月半”即農曆七月十五,也稱中元節。

    中國一些地區的民間是有“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的說法,其中的“早”和“晚”,其實是指燒紙錢的時間早和遲。

    也就是說,在這三個祭奠先人的節日中,給先人燒紙錢,七月半這一天要早點燒,清明節也要早點燒,大冬這一天則可以遲一點。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我認為,其實,好多看似神秘的民間說法,其根源還是人的意志的體現。

    這三個節日中,清明節是在春季,七月半是在夏季,而大冬則是在冬季。

    從白天時間長短來看,七月半最長,清明節其次,大冬最短。也就是說,七月半天亮最早,大冬天亮最遲。

    這就很容易理解“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的說法了。七月半天亮最早,人們起床最早,自然燒紙錢也早了。而大冬這一天天亮最遲,人們起床也遲,燒紙錢的事肯定就忙到最後了。

    所以,這樣的說法其實只是人類自己的一種託辭。一切並非神靈的安排,不過是人本身的一種藉口而已。

  • 2 # 覃華26

    解釋,早清明,在於春季,一年之季在於春,一年之季在於勤這個道理,晚大冬按南方不講夠,還有七月半人等不到中,按地方不論,沒講夠?

  • 3 # 田野252932016

    沒聽過如此說法,中國地域之廣,各地民俗不一,在我家鄉山東日照一帶的說法:“早清明,晚十一”冬至俗稱“冬上”題主所謂的七月半即是農曆的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節俗稱“鬼節”。

    以上的幾個日子,是中國民間祭祖的節日,清明節上墳燒紙要早點去,中元節並不重要,可燒可不燒紙錢,但十月初一必須要燒紙錢,因為農曆的十月初一,天氣漸涼,給先祖燒些紙錢,讓先祖在那邊買些衣服(棉衣)穿,別凍著,這所謂的是“送寒衣”,這天燒紙可以晚點,大都到達墓地時,太陽已經落山,冬至上墳繼續了十月初一的做法,惟恐地下先人凍著,給先人燒些紙錢,讓先人在那邊多買些棉衣、棉褲、棉鞋等以御嚴寒。

    總之,民間的一些習俗透過一代一代的傳承,一是不能忘了根,透過祭奠形式來寄託哀思,懷念故去的親人,二是一種對自己心靈的慰籍。

  • 4 # 淡泊平凡鄧

    “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就一說其實是說祭祀的時間,不過這一說也有一定的道理。

    “早清明”這是說清明祭祀只能提早不能推遲,為什麼只能提早了:在以前很大一部分都是土葬,葬的地方差不多都山野效外,無人打理,清明節在春季,野樹雜草比較茂盛,節前了天氣溫度不高,像蟲蛇一類比較少方便行走,這時祭祀風險比較小。清明節後氣溫升高,蟲蛇比較活躍風險就比較高了,在祭祀時的行動很不便。

    “晚大冬”大冬是指冬至這一節氣,也叫食寒節,在以前人們的勞作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分工的,在什麼節氣做什麼工,一年的勞作到冬至就差不多結束了,也能夠看到勞作的成果是否豐收,由於冬至也是寒冬的開始,在這時候會準備食材團聚,一個是慶祝豐收,也會進行祭祀,述說一年來的不易,豐收成果,祈求保佑後人、來年風調雨順。為什麼是“晚大冬”呢,上面說了一年的勞作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的,到冬至才會結束,有的結果才能去祭祀先人,一年來的五穀豐登。早祭祀就好像在說自己偷懶了。冬至也是寒冬的開始,不勞作才有時間,收成有了結果才能有富餘給先人燒送衣物錢財渡寒冬。當然在冬至時節的蟲蛇也少,風險不高。如果提前風險也就高不少。

    “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這一說是祭祀不要在正中午或午後,七月半這時天氣炎熱,天乾物燥。祭祀時燒送香錢時這火不好控制,要是在早上祭祀氣溫不高,要安全很多。氣溫高:一是蟲蛇問題,二是容易中暑,三是用火問題,溫差過大很容易引起人生病。按神話說,先人在七月十四這天回來過節,七月半送走,去世人在陰間不能在陽間太久,便叫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因為中午的陽氣最足,亡人受不了,所以祭祀放要放在早上,好讓亡人領了香錢早回去。

    以上說法是本人理解的,無依據一說。各位看官全當幻想小說。

  • 5 # 我喜愛這片熱土

    此語我來批。

    此三句話,講的是中國中北方民間民俗的三個重大陰節,陰節也叫鬼神節,而鬼節又包含家親亡人。

    這三句話指的是在清明節,七月十五中元節,農曆十月初一鬼節(俗稱十來一)中的祭祀過程與祭祀時間。

    俗稱早清明,即清明節祭祀要提前,無論添墳土,掃墓,植墳樹,送香表祭祀只可提前,不興推後,過了清明這一天,再去上墳便不算數了,就沒感應意義了。而提前只可在春分節後,不可提到春分之前。添墳土可提前半個月,而祭祀可提前七天以裡。

    晚大冬,非指冬至。它是說十來一鬼節祭祀,不可早一天。兒與媳及家後人可在當天,出門女可在初二後,家人在外者,往家趕可推遲到立冬日,過後不祭。這就叫晚大冬。

    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是說中元節家祀,不可提前,家人若遠居在外,路途遙遠又加秋忙,故古人對此條件放寬,可往後推,但不可與中秋相遇相混。因為二節意義不同,因此古人對此認為中元祭鬼不可遲過八月初九,遇十見旬則不利了。

  • 6 # 春風不識歸路

    自古民間認為陰間的先族亡靈清明前便會外出務工,一直到陰曆十月一日後方才返回,只有趁清明前和十月一後,子孫上墳祭祖,逝去的祖宗才能收到。所以才有"早清明,晚大冬"的說法。

  • 7 # 澹奕

    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

    這句俗語也有不少其他的說法,比方說“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祖宗等不到中”,但大致上的意思都是差不多的。

    其實也沒有什麼別的意思,這句俗諺就是清明祭祖要早一些,冬至的時候祭祖通常都是在晚上的時候,而七月半祭祖,則要在吃午飯之前。

    從古至今,祭祀祖先就是咱們的傳統習俗,而在諸多祭祀先祖的節日之中,清明節、冬至日與七月半中元節這三天是最重要的。

    清明節與冬至都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日子。

    清明節在初春季節,冬至是在數九寒冬的開端,而七月半則是在盛夏季節,在這三個日子之中七月半是白晝最久的,其次是清明,最短的就是冬至日。

    通常來說,清明祭祖的時候,都是選擇在早上的時候,小時候回到家鄉祭祖上墳,都是凌晨就出發,在剛吃完早飯的時候就已經開始。

    而冬至日祭祀,有的也是早上,但大多數人,都習慣於在晚上的時候燒紙祭祀。

    七月半中元節,傳聞這一天是鬼門開啟的日子,因為這樣的傳說,所以大部分人都要提前進行祭祀,需要在中午之前將紙錢燒掉,不然先祖就收不到祭祀供品。

    清明節不僅僅是祭祀的日子,而且是春天的開始,人們在這一天不僅是要去祭祀祖先,而且還會趁著春光正好,集體出門踏青遊玩。

    既然如此,祭祀自然越早越好,而清明祭祀的日子很長,在清明前後二十天內都是。

    通常來說,清明節當天上墳之外,前七天後八天都是可以祭祀的,但是不管哪一天都要在早上八點之前開始,不然就沒有什麼意義了,然後在十二點前吃午飯。

    當然,中國如此廣大,即便是同樣的節日在不同地方風俗也是不同的,也有很多地方祭祀是在晚上並非白晝,比方說中元節與冬至的時候。

    尤其是在七月半,很多地方都是在晚上進行祭祀,未必是在上午。

    整體來說,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祖宗等不到中,這些說的就是不同節日的時候祭祀祖先的時間會有所不一樣,但大多都是越早越好。

  • 8 # 魔法乘風破浪的白雲za

    道家認為,萬物有靈魂。古代人吃不好飯,這些靈更是,清明要早青黃不接,每個生命最弱,隨時飄散,要早,十月天寒晚點天暖靈少受罪,七月天太熱靈體受煎熬,很少有靈體能堅持到正午,善待自己,善待每個生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輕人找病,年老病找人。是人生難繞的怪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