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玫子

    在古代,"信"和"書"的區別比較明顯。

    ◇在古漢語中的“信”,主要是指信使,即送信的人。 不例外的是,在古代有時“信”也作書信講,如《梁書·到溉傳》有:“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書信”就是寫信。值得一提的是:″信”,是比較隨意的,非官方不正式的,一般是親友之間的信件。

    ◇在古漢語中″書”,是指書信的意思。唐朝杜甫《春望》中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家書就是家信。《世說新語》中“謝萬壽春敗後,還書與王右將軍雲:慘負宿顧”,還書就是回信的意思。

    而且,″書″:多偏重正式場合,彰顯莊重。朋友之間的書彰顯莊重認真,官場的書彰顯形式和正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書”、“信”的含義逐漸發生了變化。

    *“書”在現代漢語中指的就是書本,*“信”的含義比較豐富一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可以作“資訊、書信、相信、信用”等意義用。

  • 2 # 西安晚報

    說說書和信

      在中國古代,“信”字表達的是人不是物,指送信的人,而並非信件信函的意思。這裡的送信人含義較廣,既包括遞交函件、傳遞訊息的人,也包括外交使臣。

      《史記》:“說楚王發信臣。”《世說新語·雅量》:“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古樂府詩句:“有信數寄書,無信心相憶。”《資治通鑑》:“宜急追信改書。”《越絕書》:“越絕糧,使素忠為信,告祟於吳。”以上的“信”都是指使者,即送信人的意思。上文中的“書”指的是今天意義上的信。

      既然古時“書”是信的意思,那麼古代的書一般又是用什麼來表述呢?我們知道,古代的“書”是刻在竹片或木片上的,刻在竹片上的書叫“簡”;刻在木片上的書叫“牘”,這裡的“簡” “牘”以及把它們裝訂在一起的“冊”就表示古代的書。

      古人寫信,一開始寫在木板上,寫信的木板長約一尺,故稱“尺牘”, “尺牘”便成為古代書信的代名詞。為了與“簡牘”區別開來,人們把作為書信的“尺牘”叫作“檢”,在“檢”上簽字稱為“署”,現在的“署名”就是由此而來。有的“檢”上還有一塊凹陷的裝飾叫做“函”,今天“信函”“函件”即由此而來。

      至於“信”字演變成物,成為一封信的信,則是近現代的事。

    (作者 劉鵬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考英語有哪些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