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林主人

    紅林悟道《韓非子-心度》 第一章 愛之本

    從今天起,開始講《韓非子-心度》。心度,意為胸懷,度量。我們常說胸懷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但韓非子所講的心度卻不是這個意思,“心度”二字應拆開而論,心,是心思,心意,思想,度,是法度。“度”字,最早見於戰國文字 ,本義為伸張兩臂量的長短,引申指計量、揣測等意思。《說文》所說的“度,法制也”。心度,就是用心之意,用心之法。

    在筆者看來韓非子講《心度》旨在將依法治國論按“心意”的角度進行論述,說白了就是君主依法治國的良苦用心,揭示了君主為什麼要依法治國。春秋戰功,既是各國戰亂激烈的時代,也是百家思想爭鳴的時代,不同的治國主張與認知思想在各國之中盛行與實踐。韓非子正處在這個思想激發的時代,他自然也要為自己的思想主張向世人說說心裡話,畢竟“依法治國”太生硬,在那個時代不象現在已經深入人心,在那個時代,真正理解“依法治國”深意與內函的人並不多。

    如何讓法家依法治國的思想被世人接受,韓非子所採取的辦法是一切聖賢都用過的辦法,就是“攻心為上”。我們也曾經論述過,不管是佛家,還是道家,儒家,所創立的思想如要傳播後世造福世人,就要持續地傳播,要有人信奉並實踐,如何傳播,如何演說,就顯得非常重要,所有聖賢都深知“人是事物的主體”,必須“以人為本”,按照“人心”來講,最容易被接受,最能走進人心。只是聖賢們從不同的“人心”入手,佛家的切入點是“得福無量”,道家的切入點是“可道可名”,儒家的切入點是“功名”,法家的切入點是“為君之道”。作為世俗世界的君主那個不想成為明君,建立萬世之功,流芳百世。

    “依法治國”從執行角度講過於殘酷,不易受到臣民的喜歡,所以韓非子必須說明依法治國的本意,他說“聖人之治民,度於本,不從其欲,期於利民而已。”意思是:聖人治理民眾,是從根本上考慮問題的,並不以滿足民眾慾望為目的,只希望給民眾帶來實際利益罷了。這句話太絕了,既擺明了立場,又拉攏了人心。

    聖人治人,從民眾的根本出發,什麼是民眾的根本,就是現實利益,而不是慾望。從這一點看,韓非子就將法家與道儒兩家區別開來,法家的思想更加接地氣,更加現實,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第一百二十九章貨殖列傳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可見早於司馬遷的韓非子是多麼的“務實”。

    “治民度於本”這是原則,“不從其欲”這是態度是底線,“期於利民”這是宗旨。韓非子的意思就是君主依法治國根本目的就是要給民眾帶來利益,言下之意就是君主依法治國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統治或是權威。為了進一步說明問題,韓非子又說“故其與之刑,非所以惡民,愛之本也。”意思是:因此,當君主對民眾施用刑罰的時候,他並不是憎恨民眾,而是從愛護他們的根本利益出發的。

    國家律法以刑罰為主,而在世人眼中刑罰殘酷,是不受臣民喜歡的,律法的殘忍帶來了臣民對君主的惡意,自然而然的認為君主無仁愛之心,不像天地包容一切。所以韓非子強調說,君主依法懲罰犯罪的人並不是憎恨他,而是從愛護民眾的利益出發。其實,這一點也是實事,違法者惡行的受害方是民眾,君主嚴懲犯人就是為了保護民眾的利益。韓非子在這裡巧妙地將極少數犯法者與絕大多數守法者區別開來,將君主與守法者結為一體,那麼就形成了絕大多數人認同此理念的局面。這就是典型的走群眾路線。

    【聖人之治民,度於本,不從其欲,期於利民而已。故其與之刑,非所以惡民,愛之本也。】

    “治民度本”的提法,讓依法治國的思想有了根基,以民眾利益為根本,執政為民。依法刑罰,是為保護民眾的利益,而非“惡民”,這是“愛之本”,這遠比宗教神學,世俗顯學要更加真誠,更加得民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展糧食烘乾機有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