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流史學家

      成吉思汗雖然橫掃歐亞大陸,卻沒有滅掉宋朝一統天下。之後窩闊臺汗、貴由汗、蒙哥汗等雖然屢屢發起對宋朝的騷擾和攻擊,但都沒有滅掉宋朝統一中國,而忽必烈做到了,建立起統一的元朝。比起他的前輩,忽必烈在思想、策略、用人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他重用漢族儒生,改革蒙古舊制,採取比較進步的政策。他這種思想的形成,與三個漢人分不開--劉秉忠(子聰和尚)、姚樞、郝經。

      子聰俗姓劉,名侃,字仲晦,為官後改名劉秉忠。史書說他"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八歲入學,日誦數百言。"十七歲即為邢臺節度使府的令史,算得上是位大器早成的神童。子聰博學多才,天文、地理、律歷無所不精,對《易經》造詣尤深。"論天下事瞭如指掌",忽必烈"大愛之"。他是忽必烈招納的第一位漢族儒生。

      郝經字伯常,自幼家貧,他白天打柴買米供養母親,晚上苦讀詩書。在一次戰亂中,其母被煙火燻死,當時才九歲的郝經,居然用野菜拌著蜜汁將母親救活。此事傳到大將軍張柔耳中,特將郝經接到府中,待為上賓。張家有許多藏書,郝經幾乎都讀遍了。後來,張柔聽說忽必烈招納賢士,便推薦了郝經。忽必烈問以"治國安民"之策,郝經陳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姚樞字公茂,柳城人,是當時有名的程朱理學家。他向忽必烈提出上千言的治國之道,從定典章、立綱常到興辦學校、重農桑等幾乎都涉及到了。 這三個人幾乎在每一個歷史轉折點上,都對忽必烈有重要的影響。主要有:

      一、退回封賞,避免懷疑。蒙哥把漠南大片土地全賞給了忽必烈。他飲酒慶賀,獨姚樞悶悶不樂:"我看此事非福,而是禍。天下乃大汗的天下,他把大片肥沃之地都給了你,他要什麼?你不蓋過大汗了嗎?"忽必烈第二天便將漠南封地退回給蒙哥,避免了一場可能的殺身之禍。

      二、杜絕濫殺,爭取民心。忽必烈奉命征討大理,在一次軍中宴會上,姚樞講了當年宋太祖趙匡胤的大將曹彬攻佔南唐後不殺一人,市不易肆的故事,委婉地勸諫忽必烈不要濫殺。忽必烈當時沒有說話,第二天出發時,在馬上大聲對姚樞、也是對全軍說:"汝昨夕言曹彬不殺者,吾能為之,吾能為之!"但是,不濫殺說說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忽必烈的鐵騎包圍大理城以後,採納姚樞等人建議,派玉律術等三名使臣前去勸降。大理國王段興智有歸降之意,但大權在握的外戚高和、高祥為了杜絕段興智投降的念頭,卻暗中將使者殺害。脾氣暴烈的忽必烈急了,下令殺光城裡的人。姚樞、郝經苦苦相勸無果,而劉秉忠則把當權者比作牧羊人,把老百姓比作羊群,"牧羊人得罪了你,你拿無辜的羊出氣,這公平嗎?"忽必烈立即將"屠城令"改為"止殺令"。史書是這樣記載的:"裂帛為旗,書止殺之令,分號街陌,由是民得相完保。"

      在這些漢族儒生的影響下,忽必烈對軍隊約束較嚴。伯顏攻下南宋皇都臨安(杭州),史書稱之為"九衢之市肆不移,一代之繁華如故"。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三、忍辱負重,以屈求伸。蒙哥在阿里不哥和宰相阿藍答兒等的慫恿下,乘忽必烈遠征大理之機,以其封地官員貪墨和府庫虧空為由,設立以阿藍答兒和劉太平為首的鉤考局,對其官員進行鉤考。除少數幾個資深官員外,幾乎全都關進監獄,嚴刑拷問,不少人被折磨死。

      忽必烈被激怒了,氣勢洶洶地要去與蒙哥辯理。又是姚樞、郝經和劉秉忠三人把他攔住了。他們認為,蒙哥就是要使忽必烈做出過激行動,以便抓住把柄將其整掉。忽必烈明白利害關係以後,不但自己赤揹負鞭去向蒙哥請罪,而且把妻子和兒子送到和林汗廷作人質。這一做法果然解除了蒙哥的懷疑,撤銷了鉤考局,使忽必烈躲過一劫。

      四、果斷撤兵,搶登汗位。蒙哥在第二次攻打南宋時,暴死在四川釣魚山前線。此時,忽必烈正在攻打圍困日久的鄂州(今武昌),留守和林汗廷的阿里不哥是忽必烈的嫡親兄弟,二人一向不和。

      蒙哥去世的訊息傳到忽必烈大營以後,姚樞郝經這些謀士們分析了形勢,懇請忽必烈立即撤軍,回和林汗廷商議擁立新大汗事宜。但忽必烈一是立功心切,二來對阿里不哥的野心認識不足,堅持攻下鄂州以後再班師。就在這時,留守開平料理王府事務的劉秉忠,以王妃察必的名義送來緊急情報,把阿里不哥圖謀搶登汗位的種種跡象密報給忽必烈。他這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立即撤軍,搶在阿里不哥之前登上汗位,爭得了主動權。

      另外,在以後的建立元朝,制訂典章法度,設立官吏機構,以及治理國家等方面,姚樞、郝經、劉秉忠等人,都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忽必烈對這些漢族官員始終是信任的。建立元朝以後,他們都被封官晉爵,委以重任,都得到了善終。而這些漢族大臣,也始終沒有對忽必烈起過二心。郝經奉命率使團出使南宋,被賈似道秘密關押達十六年之久,但對忽必烈的忠心始終不改,一時傳為佳話。

  • 2 # 李尋講酒

    最受忽必烈器重的漢人有三個:劉秉忠、郝經、姚樞

    劉秉忠(子聰和尚)、姚樞、郝經子聰俗姓劉,名侃,字仲晦,為官後改名劉秉忠。史書說他“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八歲入學,日誦數百言。”十七歲即為邢臺節度使府的令史,算得上是位大器早成的神童。子聰博學多才,天文、地理、律歷無所不精,對《易經》造詣尤深。“論天下事瞭如指掌”,忽必烈“大愛之”。他是忽必烈招納的第一位漢族儒生。  

    郝經字伯常,自幼家貧,他白天打柴買米供養母親,晚上苦讀詩書。在一次戰亂中,其母被煙火燻死,當時才九歲的郝經,居然用野菜拌著蜜汁將母親救活。此事傳到大將軍張柔耳中,特將郝經接到府中,待為上賓。張家有許多藏書,郝經幾乎都讀遍了。後來,張柔聽說忽必烈招納賢士,便推薦了郝經。忽必烈問以“治國安民”之策,郝經陳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姚樞字公茂,柳城人,是當時有名的程朱理學家。他向忽必烈提出上千言的治國之道,從定典章、立綱常到興辦學校、重農桑等幾乎都涉及到了。

  • 3 # 龍天一馬

    當然是蒙元三朝重臣史天澤了,史天澤文武雙全官至右丞相,是當時漢人在元的最高官位,死時被忽必烈大帝追贈太師,諡忠武,立廟,這是元唯一為漢人立廟的,伯顏是他弟子滅南宋記著史天澤的囑付並沒有濫殺,史天澤一生為元朝做出了重大貢獻,是忽必烈大帝寫入功臣策的十大功臣之一,而且是唯一漢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可波羅計劃的競爭激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