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Guzi鋼琴調律師
-
2 # 物流專業阿歡同學
以下內容轉於知乎葉壯
我深知,在這種情況下,給家長帶來困擾的因素,未必只是這種情況本身,更有這種情況所展現出來的“行為規則的矛盾”——在不同的場合與人面前,為什麼我的孩子表現的不一樣。“暴躁”和“時不時暴躁”和“不同場合時而暴躁時而不暴躁”給家長們帶來的困擾是不一樣的。擱在您的身上,就算情況調轉,在家裡乖乖,可是在與他人交際的時候變身小霸王,恐怕您也一樣鬱悶。行為缺乏一致性和連貫性,這一點,甚至比“小霸王”這件事本身還讓家長苦惱。脫離你的具體情境來探討和建議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我掃了一眼眾多答案,有沒怎麼問情況就推薦書的,建議心理諮詢的,建議和孩子“好好談談”的,甚至還有建議體罰的,如果你想採納,請一慎再慎。看我下面說的話也請一慎再慎,我並不比提出其他意見的知友們更瞭解你的家庭與你的孩子。我覺得,問題不在情緒本身——誰家孩子還沒點兒性格呢?這個倔一點,那個皮實點,這個可能愛顯擺,那個有些太嬌氣。上週我講完課,兩個家長同時站在我面前跟我聊自己的孩子,左邊的擔心自己孩子太活潑,影響以後學習,右邊的擔心自己孩子太內向,耽誤以後人際交往。我在簡單確定倆人的孩子應該都沒有臨床上的問題後,說你倆都回家好好帶孩子吧,都是好孩子,沒事兒。退一步講,就算有的情緒和想法出格了,大人介入,我們幫著孩子改就是了。我覺得,這個問題在於情緒表現的不可預估或者不一致性。這是我看來當下更應當著力解決的問題。縱然是個孩子,做事兒標準也不能太信馬由韁,待人接物想起哪出是哪出這讓人民群眾怎麼接受得了。不區分場合與環境,好的行為不能一以貫之,標準和底線一天一變,愛好與厭惡日日不同,昨天的雷區卻能成為今天的話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更有甚者見人說鬼話見鬼說人話——家長如何扛得住。有人發私信給我“我家孩子明明會二十首古詩,每次叫他給客人們背,明明會就是說不會,進而不背,好苦惱。他為什麼要故意騙我,讓我下不來臺?”咱們不討論與評價這事兒,咱就說孩子“沒來由的”行為與家長“有根據的”期望的落差,挺讓家長們苦惱。至於這個問題的視角,我覺得不外乎下面我將提到的兩種。
追求真實的情感體驗。在幼兒園裡“乖乖”為什麼能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與讚許?因為這件事兒是“對”的。與人為善嘛,在社會群體裡“乖乖”,大家nice的相處,多好啊。現在回到家,變身小霸王,應該嗎?我想就沒那麼多人會認同了。家庭也是社會叢集,也應該nice地相處。家長們的錯誤想法在於認為孩子“逞了威風了”,“當了老大了”,“把全家人都制服帖了”——“爽了吧高興了吧?!”其實不是的。孩子當小霸王的時候,也憤怒、也哭號、也彷徨不知所措進而用自殘要挾家長——他/她也不爽。如果你不能理解,我問你,你的老公/老婆跟你吵架,罵你說:“你氣死我你就高興了是不是!”你真的是那麼想的嗎?你真的好高興氣死你的伴侶嗎?你不是的。對孩子也一樣,他當小霸王的時候,他也難受,他也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淚,家長不要以為孩子是為了當小霸王有快感而當小霸王。所以我們說,這種情感體驗——不真實,這是一種雙輸的情感體驗,在當前的情境下,孩子本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感受,而且這種情緒感受還是個負面的。這麼一來,問題簡化了——該高興高興,該難過難過,恐怕很多孩子還要學習這一點,縱然是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2009年我在貴州山區裡支教,帶初二的孩子們排了一場話劇,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大家都高興——雖然那是我見過的臺詞最生硬,表演最浮誇的話劇。這就叫該高興就高興。2013年我給某個國企培訓,有一個下午講心理劇,有個學員不參加,還在旁邊冷嘲熱諷其他參加的學員,我盛情邀請他參與進來,他說“我才不要和你們一起當神經病”。對他來說,參與心理劇或許並不是個值得高興的事兒,但起碼我沒看出來有什麼值得生氣的,這就叫做不該不高興的時候,偏偏不高興。很多孩子,由於種種的原因,情感體驗不真實,有可能是因為對社會規則不瞭解,也有可能是有創傷,還有可能是錯誤引申了家長的話語。在大街上看到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大聲嘲笑著街邊的乞丐——這種情感體驗就不太正確——他的母親斥責他,孩子說“灰太狼每次倒黴灰溜溜,羊村的羊就是這麼說他的。”你應該有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式,一進家門就變成“小霸王”這種事兒,可能不是一個壞習慣或者壞情緒的事兒,這可能是一個錯誤解讀情境導致的問題,在解讀情境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關注到孩子的情感體驗與當下情景匹配不匹配,而非直接探討情感體驗本身的對錯。到了要做思想工作的時候。恭喜,你家孩子已經過了需求的溫飽層面,正式進入了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階段。在這裡,吃喝什麼吃喝多少穿幾條秋褲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我敢打賭,“小霸王”情緒的爆發八成是源於家庭生活中關於一些具體決定的矛盾,就算在家裡,孩子也不會自始至終無事生非地“小霸王”。的確,如果你看過在幼兒園時期,孩子最應該學到什麼? - 葉壯的回答
這裡面我的答案,你就會對3歲孩子個體覺知與心理成長有個脈絡的把握和概括的瞭解。所以,自我啊成長啊這裡我就不談了,我想說明的就一點——到了重視思想工作的時候了我親愛的同志。我們為什麼要開會?所有回答“解決問題”的人肯定會覺的開會是個沒什麼意思的事情,尤其是一些一開一天兩天的會。開會不解決問題,起碼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哪怕你在外企,例會過後你也是領著自己的事情回工位處理去了,例會讓你知道你幹什麼,你團隊其他的成員在幹什麼,讓你的主管知道你在幹什麼,例會本身不解決什麼工作實際問題。開會更重要的功能是“統一思想”,不讓這個組織的能量因為個人與個人的差異造成無謂的輻散和損失。有的人家籌備婚禮都能把婚事籌備黃了,聽說過吧?就是因為還沒有統一思想就想解決問題,造成風俗的衝突,親家的不解,未婚夫與未婚妻之間的不睦——然後婚就甭結了。你家裡是不是還在有意無意的把孩子當作一個吃了睡睡了吃的Infant看待?其實人家早就是產生自我觀念的大人了——縱然這個自我觀念極不成熟,那也是自我觀念。舉個不恰當的比喻,你們家所有大人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思想已經高度一致,日子過得有條不紊——你們是這個家裡的主流執政黨。你們家孩子那就是新興的在野黨啊,在沒有把他拉進自己人圈子的前提下,他不跟你死磕他跟誰死磕去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沒拿人家當自己人看,老跟玉皇大帝看待潑猴一樣看人家,你就不要怪罪人家大鬧天宮。我能想到的,暫時是這些。你可能會指摘我沒有乾貨,沒拿出個具體方案來解決具體問題——沒錯我就是沒有提具體做法,我對問題的提出者不瞭解,我對他的家庭不瞭解,我對他的子女不瞭解,我甚至沒有從題目中得到太多“小霸王”行為的具體表現——那我不能妄斷這一對具體的父母該如何具體地對待他們具體的孩子。
但有一點我想我可以說,武志紅老說“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很多人誤解成了“家裡講情就行了,不用講理”,謬矣。
家是要講理地講情的地方。
回覆列表
如果??沒有如果!從小就把規矩定好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飯不說話,說話不帶髒,尊老愛幼,規律作息。以上這些一定三歲前定好,就不會擔心孩子成校霸,而是成大白。說白了,家庭教育要做好,每天晚上要陪孩子聊天,上了小學,家長少操心!我就這麼帶出來的。因為有了如果,你的生活中,面對的各種各樣的如果,那是太多太多,數不勝數啊!何止是學校的小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