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洗過的白襯衣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看到這裡你就會明白了:老年人看三國演義,容易聯想起自己年輕時縱海四海、氣吞八荒的豪氣,從而生出英雄遲暮的感嘆!傷心、傷神,有害身體健康。故不贊成老年人去看。

    “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就出手”!少年人正處在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對社會中的是是非非還分不很清楚。而水滸傳中的人物多是些叛亂、義氣之人,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幫大俠之輩。殊不知這些人都有著各自的心理陰暗面。比如好殺的李逵,一副偽君子模樣的宋江等。少年人看了後容易產生俠義江湖的錯覺,拉幫結派,從而走上岐途。因而不贊成少年人去看水滸傳。

  • 2 # 華正先生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是自古至今,中華民族口口相傳的至理名言。

    《三國》、《水滸》,分別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故事情節演繹得風雲激盪、英雄豪傑、俠肝義膽,令人蕩氣迴腸。其時代特徵之強、戰爭場景之慘烈時間跨度之大,都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既然故事的可讀性之強,為什麼還會出現“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呢?這裡面的玄機真是大了去了。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是“老不看三國”吧!《三國》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之時。天下紛爭、戰火不斷。許多英雄人物紛紛粉墨登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篡權、孫權獨居江東、劉氏一族紛紛在各地佔地為王。在這群龍無首的亂世,每一個人都想趁火打劫、開疆拓土、妄圖成就一世霸業。這說明,在那個混戰的時代,人人都想成為千古一帝。而老年人在看這個場景時,是不是有英雄遲暮之感?

    老年人看《三國》,的確是會生出如“老將黃忠”般的無奈。曾經的一世英雄,歷經戰火的洗禮而屹立不倒,卻輸給了歲月的侵蝕,最終遺憾退場;狹肝義膽關文侯,一生受萬民愛戴,為各諸侯所敬重,最終身首異處,其悲涼的晚景,令人毛骨悚然。

    人老志衰,本是萬物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但人之將老,往往生出“我還有許多事業未完成”的無奈感慨,殊不知,即使是千古一帝,也會在歲月面前乖乖腑首稱臣,何況我們是普通老百姓呢?

    再說“少不看水滸”吧。《水滸傳》依然是中國著名的文學作品。故事發生在北宋年間,由於朝庭奸臣當道,全國權勢階層對老百姓的盤剝和壓榨,激起了全華人民的普遍反抗。先是江南方臘舉起義旗,糾集一幫人馬,殺縣越州,與朝廷分庭抗禮,獨霸一方,自立為王;後有山東梁山水泊,憑藉天然之勢,高掛“義”字旗,招攬五湖四海的殺人犯,在梁山水泊一帶殺人越貨、搶生辰岡、屢殺朝廷官員,與江南水冠一道對北宋王朝形成了崎角之勢,對統治階級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梁山與洞庭湖的反叛,使朝廷不得不動用邊防力量來剿寇,致使北方的女真族趁虛而入,最終導致北宋王朝的滅亡。

    而年輕的少年人看《水滸傳》很容易將它們帶入岐途。一些年輕人,憑著一股血性,對任何不平之事,敢於打抱不平,由於下手沒有輕重,導致各種事件的發生,這對它們的人生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假如他們也如梁山人物一樣,糾集許多不良少年一道,對社會形成危害,是不是與父母的“讀書以建功立業”的初衷背道而馳呢?顯然,這是由於看《水滸》的結果,這結果,是人類社會所不需要的。

    《三國》是身處亂世的作品,而《水滸》是宣揚暴力、製造亂世的作品,歷來被各個歷史時期所不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水滸傳》就是一本禁書。這兩本書,一個講的是建功立業、一個講的是擾亂社會。它們分別是在向人們宣講一個明辯是非的樣板,既“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從這兩本書中,分別找到做人的道理和辯別是非的能力。這就是“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的根本原因。

  • 3 # 覺醒207580216

    那是以前的論斷。意識是說,三國的計謀篇,老年人看了之後“老謀深算”多。而水滸呢,所謂的江湖義氣,為哥兒們義氣兩肋插刀;年輕人看多了,易衝動、愛打架,惹禍端。如今人們已經看開了,不再有此一說。

  • 4 # 榆木疙瘩牌慧根

    老了別那麼多心眼兒,

    小心用腦過度中風;

    反過來,

    小屁孩兒則要多留個心眼兒,

    當心衝動“犯事”了,

    任何時候牢房永遠比黑社會多。

  • 5 # 坦坦蕩蕩的學之龍

    或許是因為:

    三國之謀與水滸之勇並不符合我們的農耕文化之理念的緣故吧!

    謀略和義勇還不是我們的文化主流!

    我們的文化主體是仁和與合一。

    謀略和義勇只是在特殊歷史時代時的特殊文化。

    我認為

  • 6 # 紫氣東來4805

    人們常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是什麼原因?

    我的粗淺認識是,三國演義是描寫東漢未年黃巾起義后皇帝無能,奸臣當權,民不聊生,群雄割椐,互相殘殺,戰爭無數,白骨如山,血流成河的場景。

    最後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利,劉備占人和三國鼎立相對穩定了一段時間。但戰爭依然不斷,直到三國歸晉。所有的英雄好漢巾幗謀士都是為他人作嫁衣。

    人老心慈,不願看戰爭殘酷的場景,同時也懂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哲理,所以者不看三國。

    少不看水滸?水滸傳是描寫北宋未年皇帝昏慵無能,以蔡京,高球等四大奸臣當權,貪官無數,惡霸橫行,民不聊生,冤案無數。

    所以就岀現了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殺了人命當逃犯,風風火火闖九州。梁山一百單八將都有命案。

    現現在的時代,人民政府,紅色政權,以法治國,年輕人學法懂法,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衝動是魔鬼,幹萬不要哥們義氣,兩脅插刀,犯錯犯法犯罪,當今社會你犯了罪跑到天涯海角,也能繩之以法。

    所以說少不看水滸。

  • 7 # 隨緣而顯

    1,誰說的這句話,不知道。也算是玩笑之話,打個圓場。

    2,水滸傳講成長之路,本就是各自內心追求,所體現的不同角色。少年本來陽氣足,不斷追求成長,如果不能理解水滸傳各階段的內涵,只看見表面的打打殺殺熱鬧場面,而誤以為怎樣?就是衝動之上加衝動,魔性即出,影響正常生長。

    3,三國演義講衰老之路,也是各自面對死亡的不同態度。老年人陽氣衰竭,本就開始怕死,計謀就是多想多疑,又誤解三國演義內涵,變成了越老越疑神疑鬼,影響自己,也影響別人。

    4,水滸傳按儒家經典編寫。三國演義按道家經典編寫。應該有認識到的老師,給青少年們正確講解,會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

  • 8 # 夏雨風

    民間有諺語:"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就是證明了三國是一部謀略小說,充滿了智慧比拼;水滸是一部英雄傳奇,充滿了江湖義氣。

    它的本意是讚美兩大古典小說具有各自特色。三國演義了三大戰役丶三足鼎立及三國歸於晉的整個過程,刻畫了戰將如雲丶謀士如雨,塑造出了諸葛亮丶曹操丶周瑜丶司馬懿丶荀彧丶郭嘉丶龐統丶賈詡丶陳宮丶魯肅丶法正丶許攸等等許許多多謀略家,相互鬥法丶甚至爾虞我詐丶進行著一場又一場殘酷的歷史大決戰。

    老不看三國,並不是貶低三國小說,恰恰是證明這是本了不起的古典歷史小說,是專門描述智慧的角逐丶謀略的展現。而用來比喻某些人老奷巨滑丶門檻老精的。與其說是貶義,倒不如說是三國確實是一本長知識丶談計謀的書,可以令人學習和借鑑。當然,必須吸收其精髓,提高文學水平和精神文明,而不能效仿一些兇殘丶坑害他人的陰招和險招,真的變成大奸臣。

    少不看水滸,水滸充滿了江湖義氣和殺氣,描寫了一幫好漢智取皇帝生辰綱,等同今天搶劫華爾街金融一條街。官府追殺,好漢嘯聚梁山108將。

    水滸讚美了梁山好漢,敢於反抗黑暗王朝,歌頌了魯智深丶武松等路見不平丶拔刀相助的俠義精神。它從頭至尾,充滿著刀光劍影丶血風腥雨,大碗喝酒丶大碗吃肉的綠林好漢,令人看了熱血沸騰,豪氣萬丈。

    但處在發育期的少年確實要有人指導下看水滸更好。打打丶殺殺場面多,英雄氣丶江湖義,生活中不宜濫學濫用,否則後患無窮。

    我記得我最早在嵩山路,路遇了"少年版水滸(80回),"我一口氣讀完,真的是熱血沸騰。可惜,當年父親在海外飄泊,沒人正確指導,人易陷入單純的草莽英雄格式,衝動丶莾撞,而缺乏大局觀,更上一層樓。

    總之,三國丶水滸都是古典名書,多讀丶細讀,會善於汲取精華,一定大有禆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者榮耀那些沒肉,輸出低的輔助是怎麼上分的?如孫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