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勇9085
-
2 # 鄉村鄉情丶
中國已經沒有犀牛了,中國的最後一隻犀牛於1972年因人類獵殺滅絕。
現存的4屬5種的犀牛除白犀牛外,都瀕臨絕種,其中以爪哇犀牛的數目最少,約50頭左右;而黑犀牛也只有約1萬到3萬頭。這些居住於亞洲與非洲的犀牛面臨原生棲地破壞,東亞的犀牛角買家與歐美狩獵觀光者的威脅。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許多盜獵者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數量因此而銳減。為了挽救面臨絕種的犀牛,1973年白犀牛和亞洲犀牛都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一中。
1993年,中國政府頒佈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2018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嚴格管制犀牛和虎及其製品經營利用活動的通知》,嚴格禁止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以外所有出售、購買、利用、進出口犀牛和虎及其製品的活動。
-
3 # 獵奇動物社
就目前來看,犀牛僅分佈於非洲、印度、越南、印尼等地,而且有一些犀牛還是某一地區獨有的物種。其實,早在20世紀以前,中國就分佈著三種犀牛的亞種,而且數量還不少。那麼,為什麼這些犀牛會在中國滅絕了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現存犀牛的種類以及分佈犀牛是一種大型的哺乳動物,在陸地上,它是體型第二大的哺乳動物,僅次於大象,但是由於大象是哺乳綱長鼻目動物,所以,犀牛是現存體型最大的奇蹄目動物。
犀牛屬於哺乳綱奇蹄目犀科動物,在犀科下又分為4屬5個種,它們分別是:白犀屬下白犀、黑犀屬下的黑犀、獨角犀屬下的印度犀和爪哇犀以及雙角犀屬下的蘇門答臘犀。
其中白犀是現存野生狀態下數量最多的犀牛,數量約有2萬頭左右。它僅分佈於非洲,但是它們在非洲的分佈較廣,在非洲的中、南、東部都有分佈。
黑犀牛是現存野生狀態下數量第二多的犀牛,它也是僅分佈於非洲,與白犀一樣,黑犀在非洲的分佈也很廣,也是在非洲的中、南、東部都有分佈,但是由於黑犀在非洲南部數量較少,所以它的數量不如白犀多。
印度犀是一種瀕危的犀牛,現存野生數量不足2500頭,它們主要分佈於印度東北部以及尼泊爾。
蘇門答臘犀是現存體型最小的犀牛,它僅分佈於印尼的蘇門答臘島上,野生種群數量不足300頭
爪哇犀是現存犀牛中數量最少,保護級別最高的一種,現存野生數量已經不足60頭,它們全部在印尼爪哇島上的國家公園和越南的國家公園中,其中越南國家公園中的爪哇犀數量不足10頭,剩下的全部在爪哇島上。
從上面5種犀牛的分佈和數量看,犀牛的現狀不容樂觀,尤其是蘇門答臘犀和爪哇犀,野生數量已經達到了極危(CR)的保護級別,如果再沒有有效的保護,它們極有可能成為滅絕動物。曾在中國生活的犀牛們人們習慣將曾經生活在中國的犀牛稱為“中國犀牛”,這讓許多人誤以為這是犀牛的另一個不同的種,其實,中國犀牛是曾經生活在中國境內的蘇門答臘犀、爪哇犀以及印度犀這三種犀牛的總稱。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能夠看出,這三種曾經生活在中國境內的犀牛,在其他的地方依然有存在,這些犀牛的種並沒有滅絕,只是在中國境內滅絕了。因此,我們稱這種滅絕為:區域性滅絕。
從這三種犀牛的現存分佈看,它們依然在中國的東南(印度)以及南(印尼)還有存活,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這三種犀牛應該是曾經分佈於中國的南方地區。從三種犀牛的歷史分佈上看,也確實如此。根據史料記載,在春秋時期中國犀牛曾廣泛分佈在大半個中國。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這三種犀牛在中國的滅絕時間
從1916年開始,在中國的野外就再也沒有人見到過蘇門答臘犀,經過數十年的尋找無果後,終於在1970年,蘇門答臘犀被認定為滅絕。
爪哇犀早在20世紀以前有兩個亞種,分別是印度亞種和印支亞種,其中印支亞種早在1885年就已經從中國消失了,而印度亞種則是在1922年在中國滅絕的。
印度犀則是在1920年從中國滅絕的。
犀牛為什麼會在中國滅絕?從以上三種犀牛在中國的滅絕時間看,大都集中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它們滅絕呢?它們滅絕如此相近的時間是巧合嗎?
許多資料顯示,中國犀牛的滅絕與氣候變冷有關。但是我不太認同這個觀點,因為,這些犀牛都是在20世紀初滅絕的,而且它們主要分佈於中國的南方地區,而中國的南方地區向來就是以溫暖適宜的環境著稱,不像北方有著極其寒冷的冬季。因此,中國犀牛滅絕的原因與氣候關係不大。那麼,與什麼關係最大呢?
種種的跡象都將矛頭指向了人類。
首先就是人口增加,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我們透過簡單的一組資料來看一下,在1866年的中國,當時人口總數約為2.56億,到了1911年,華人口總數約為3.68億,也就是說在55年間,中國的人口增加了1.12億。這還不算,到了10年後,也就是1921年,中國的人口數就變為4.43億。
也就是說在19世紀,人口增加1.12億用了55年時間,而在20世紀初,增加0.75億人口僅用了10年時間。
人口的增加無疑就需要更大的棲息地和活動範圍,而增加了人類的棲息地,無疑就等於縮小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這是中國犀牛滅絕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人類的獵殺。翻閱史冊,早在宋朝,中國就有用犀牛角入藥的記載,也就是說至少從宋代開始,人類就開始了獵殺犀牛。到了清朝,清政府開始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政策,也就是說只允許官家獵殺犀牛。儘管如此,也難以避免民間的偷獵行為。
之後再到了近代,捕殺犀牛的行為依然存在,最後導致了犀牛的滅絕。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利益。
總結中國犀牛的滅絕主要有兩方面原因-棲息地減少和為了利益獵殺,而這兩個原因的“罪魁禍首”都是人類本身。其實,不止是中國犀牛,原本遍佈中國境內的華南虎作為一種大型的食肉動物都在瘋狂的“打虎熱”下野外滅絕了。
因此,如果再濫殺野生動物,我們的後代瞭解動物可能就只能透過書本了。
-
4 # 峰憶思念
說起犀牛,大家第一印象總是會想到非洲。
所以,總覺得犀牛離我們很遠,以為中國沒有犀牛。
但在古代,中國本土是有犀牛的。
儲存在博物館裡的眾多犀牛造型文物,就證明了這一點。
青銅器犀牛 戰國晚期
在殷商時期,也就是幾千年前,不僅青銅器有犀牛的造型,甲骨文裡也時常出現殷商貴族狩獵“兕”的記載。
商周之交及春秋戰國,北方長年兵戈紛爭,犀皮被大量製作成鎧甲,據《越語》中載:“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
而犀角又被用作雕制各種器皿酒具,犀牛遭遇到空前的瘋狂捕殺。
至秦漢北方犀牛已成稀獸,唐代之後犀牛僅存於華南小部分割槽域。
圖錯金銀犀牛銅帶鉤 戰國
那麼,那時的犀牛有多珍貴呢?
據《神龍草經》載:“犀角出南郡,上價八千......”可見犀角價值之昂貴由來已久。
小臣艅犀尊
據說,唐貞元年間,宮裡養了一頭犀牛,已經被當作寶物了。
但是,當時西安氣候到冬天很冷了,已經不適合犀牛生活了。
白居易有詩說:
馴犀生處南方熱,秋無白露冬無雪。
一入上林三四年,又逢今歲嚴寒月。
飲冰臥霰苦蜷局,角骨凍傷鱗甲縮。
所以,據《舊唐書·德宗紀》記載,在唐貞元十二年冬天,這頭犀牛就凍死在了長安皇宮動物園中。
宋朝時,犀牛的形象已經基本被人們淡忘,所以還發生了一個趣事:
宋仁宗嘉佑三年,國外進獻兩頭犀牛,非說是麒麟,滿朝大臣議論紛紛。
當時幾乎沒有人能夠認識這兩隻“怪物”,以至於北宋的大學者沈括竟然說犀牛是神獸“天祿”......
到上世紀20年代,在中國大地生存了幾千年的犀牛在中國徹底的絕跡了。
今天,儘管人們仍然可以從中國的動物園內目睹和觀賞到犀牛,但是,原本土生土長在中國野外環境裡的犀牛,卻永遠一去不復返了。
我們能看到的這些犀牛,它們依然處在瀕危狀態,仍然急需我們人類的保護。
所以馬先生作為野生救援公益大使,就去到非洲,宣傳人與動物和諧共生,宣傳“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理念。
在非洲之行中,馬未都一行人還意外受到了犀牛“友好”的攻擊,差點把馬先生坐的車頂翻......
回覆列表
氣候逐漸變冷:何業恆與人合著的《中國野生犀牛的滅絕》一文指出,氣候逐漸變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犀牛是一種喜歡溫暖氣候的熱帶、亞熱帶動物。
從公元前500年前後黃河以北氣候明顯變冷開始,該地區的犀牛種群持續南遷。到唐朝時,黃河以北地區已完全不適合犀牛生存,唐貞元年間那頭得到最高禮遇的犀牛,白居易詩中描述的生活情形是“馴犀生處南方熱,秋天白露冬無雪。一入上林三四年,又逢今歲嚴寒月。飲冰臥霰苦蜷局,角骨凍傷鱗甲縮。”《舊唐書·德宗紀》記載,797年(貞元十二年)冬天,“大雪平地二尺,竹柏多死”,這頭犀牛就凍死在了長安皇宮動物園中。
此後,唐人放生馴犀一般都要送回原產地去,如東南亞送來的帶回東南亞去,渠州(今四川廣安一帶)送來的也帶回原籍放生,而不是就地放生,這正是因為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變冷,已不再適合犀牛生存。
到1050年前後,似乎不僅長江流域的氣候也開始變冷,冬天連嶺南鬱林州(今廣西興業縣)的犀牛都要“掘地藏身而出鼻”,也就是犀牛在地上挖個坑,把自己整個身體躲進去,僅留個鼻子在外面。 棲息地不斷縮減:以犀牛在商周之際的1800千米的北界作一條邊,以最西北端屈吳山作原點,由原點向南與雲南西南端連一條線、與中國東部海岸線的弧形之間圍成的扇形區域,就是中國古代犀牛分佈的總面積。
根據這個扇形面積的縮小速度,東北師範大學的王振堂教授等人進而提出,三千多年來,中國犀牛棲息地北界線一直在以每年500米的速度向西南移動,直到當代歸零,造成這種改變的外力,不僅是氣候改變和直接大量捕殺,人類活動範圍擴大、人口壓力增加,無形之中就一直改變著犀牛棲息地環境。
“人口壓力較低時,人口種群的生活地區與犀牛生存地帶相間交錯分佈。犀牛隻因直接捕殺而減少。但棲息地與人類交錯的野生動物,都會承受一定的人口壓力,因為人類數量超過一定範圍後,必然焚燒山林、藪澤,開墾丘陵及湖畔,永久性破壞其生存環境,大面積佔據其棲息地。”
犀牛也是如此,在氣候與人口壓力的共同作用下,其生存空間遭到永久性破壞後,便出現了地域性滅絕。
王振堂研究古文獻後得出,古代犀牛在最適生境區內最高密度可達每100平方千米6-7頭,但在古代州郡建制的大範圍內,只能達到每600平方千米l頭。結合犀牛的被捕殺頻率,以及犀牛近兩年才產一仔的繁殖率,他用數學模型計算出,犀牛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壓力為4人/平方千米。
王教授還統計分析了唐代34個產、貢犀或犀角的州郡,發現其中除連州人口壓力為3.17人/平方千米、玉林為3.03人/平方千米外。其他各州皆小於2.90人/平方千米,且有10個州郡人口密度小於1人/平方千米。
400年後的宋代,唐代曾有犀牛生存的各州,除雲貴高原外,其他州郡的人口壓力皆已在4人/平方千米以上,其中除2個州郡尚偶有犀牛記載外,其他各州已無犀牛生存。
到明清時期,中國犀牛已僅在雲南省有殘存了,此時雲南省境內,大部分地區的人口壓力都在5人/平方千米以上,甚至15人/平方千米,只有普洱府、鎮元府、沅江府人口壓力低於4人/平方千米,當時尚有犀牛記載的州府,也正是這幾個。
人類的獵殺:犀牛角是一種珍貴的清熱涼血中藥材,其皮和血也可以入藥,救人無數,在中國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記載,另外犀牛皮也在古代被廣泛用於士兵皮甲製作,這加速其滅絕速度。同時也將它與象牙一樣用來雕刻製成各種精美的工藝品,人還將犀牛的皮和血入藥,在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記載。由於犀牛數量稀少,因此越發顯得珍貴。
到了清朝,南方各省官員為了使犀牛角成為官府私有的財產,發出公告,不許民間亂捕犀牛,只許官方獵殺。這樣,犀牛遭到了官兵的狂殺濫捕,他們打死犀牛,當場把犀牛角鋸下,然後多數進貢給他們的上司和皇上,為自己以後升官發財鋪平道路。當時最多出動上千官兵,一次能捕幾十頭犀牛,當時民間一些人為了發財也大量偷獵犀牛。
如此瘋狂捕殺,到了公元20世紀初,犀牛在中國所剩無幾。這時的犀牛角更顯得珍貴,但據當時官方資料,在公元1900年到公元1910年,僅10年間,官方和民間進貢的犀牛角就有300多支,這還不包括偷運到國外的!而這之後,犀牛就極少能捕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