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德才21
-
2 # 宋繼勳
這已經是大約75年前的事了。我嘗試過種穀子糜子用點葫蘆,點種子。葫蘆裡裝種子,用繩子斜挎在肩膀上,用一個小棍棒,敲打下面的管子,種子漏下,後面的人用腳蓋土踩實封上。
-
3 # 商丘水中魚
我來回答:以前農村裡“老物件”多類是:
1)紡車子.打車子.落子,柺子和織布機;
2)水車.石磨.石碾子.石磙耮石.打地石磙和打地不磙;
3)獨輪小木車,獨輪氣胎紅車子和四輪太平木車和馬車;架子車。
4)仨齒木叉,耙子揚場木掀,簸箕.竹篩子,長籃子和糞蘿頭。
5)種地用的有:土木犁土木耙和木樓(播種子用的),牛籠嘴,馬鞍子,牛套牛籠頭,大磐子小磐子,等等。
還有很多很多的老物件,都是那時過來人永遠懷念的呀!
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原來那些與農村農民農業息息相關的“老物件”,都是做過大貢獻的。
回答完畢,不當之處還請師友多多指點!
-
4 # 熱愛祖國熱愛母親
應該是有很多,比方說挑水的扁擔拾糞的筐,織布的梭子打煤球的夯
-
5 # 鈺說時光
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鄉愁是這條回憶之路的源頭。時至今日,20多年過去了,農村裡的那些老物件,仍然牽動著我的那一抹抹鄉愁,令我終身難忘。
我生於上世紀80年代,那時農村裡的很多老物件,彷彿都流淌著生命力,令人產生諸多的不捨與眷戀。那麼,你還記得有哪些老物件呢?一起來看看。
一、碓窩這種老物件,叫作碓窩(duì wō),是一種石制、鐵製或木製的深窩狀工具,常見為石制。它是一種用杵(即碓窩棒)來舂米、面、餈粑或花椒、辣椒粉等的古老的生活工具。
小時候,母親將炒過的芝麻、陳皮、花生米與紅糖、豬油等放在碓窩裡,用碓窩棒將它們舂成又香又黏的湯圓餡。每次我都屁顛屁顛地和母親一起去舂,舂完後忍不住上手擰一塊放嘴裡吃,真是太香了!
碓窩,在上世紀四川的農村會經常見到,也經常用,只是現在比較少了,因為有了更好的替代品。在一些古鎮上,我們會經常見到一些商家用它來打餈粑等。但不管何時,碓窩都是一代人滿滿的回憶。
二、石磨這種老物件叫作石磨,是勞動人民發明的由兩個圓石做成的用水作動力,將米、麥、豆、玉米等糧食加工成粉末、漿狀的一種人力機械。
值得注意的是,兩個圓石接觸的兩面都有紋理,這樣有助於滾動過程中將糧食磨碎,成為粉末,這就是傳統工藝。
記得小時候,農村用得最多的是磨豆漿、磨玉米。將泡好的豆子加到石磨中間的孔裡,再轉動石磨,每次都是母親磨,我舀豆子,當看到白色豆漿從石磨中間滲透出來後,特別興奮。
還有就是磨玉米,新鮮的玉米棒脫粒後,將玉米粒放在石磨裡磨成玉米粉,再煎成香噴噴的玉米餅子,也太好吃了吧。
現在農村裡用石磨的情況少了,在一些古鎮裡能看見用來磨豆花、豆漿等,如今最讓我懷念的就是母親做的玉米餅子。
三、黑白電視
黑白電視,這種帶有兩根天線接收訊號,有時需要人手控制,否則就會出現很多“雪花”的電視,最具有懷舊的情懷,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滿滿的回憶。
那時村裡買黑白電視的很少,我們看《霍元甲》、《射鵰英雄傳》、女排等節目,還要去隔壁村看。
有一次,晚飯還沒煮好,姐姐就帶著哥哥和我,餓著肚子、端著小凳去鄰村看電視了。父母得知後,第二天就買回來一臺電視,把我們興高得手舞足蹈。
四、三轉一響
三轉一響,又叫四大件,包括腳踏車、收音機、縫紉機、手錶。一般家庭擁有了這四大件,就意味著過上了小康生活。
四大件是那時代人們能擁有的最高財富,也是農村女子陪嫁的標配,有了四大件,出嫁女子也有底氣了。
我們小時候學騎腳踏車,用的就是加槓、加鈴鐺的腳踏車,那年代的腳踏車有鳳凰牌、永久牌或飛鴿牌等。收錄兩用的錄音機,也是那時稍富裕家庭的必備品。
會用縫紉機做衣服,是那年代年輕女子的必備技能,農村女子一旦有了這種技能,會被認為是優質女,這有著中國傳統的男耕女織思想。
那時中國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戴手錶,記得我上初中和高中時,戴的是石英錶。
五、算盤
算盤,也是比較老的物件了,它起源於中國,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上小學時老師還教過我們記口訣、打算盤,現在已忘得差不多了。
算盤是祖先的大智慧,是現代計算機的前身,是中國古代計算技術的符號。現在偶爾還挺想念小時候打算盤“嘀嗒、嘀嗒”的悅耳之聲。
五、爆米花機
經常有人扛著爆米花機挨村竄戶而來,爆米花不需吆喝,只要在村裡響起“嘭”的一聲,孩子們就知道爆米花的人來了,就會用葫蘆瓢、小鐵盆裝上玉米粒、大米去排隊換爆米花了。
等到要爆時,就趕緊捂起耳朵躲得遠遠的。
六、桿秤
那時,城鎮農村都用這種桿秤,這是電子秤問世前用來稱重的物件,是很多商店、小販等的必需品。我們那時還在上學,對這類秤還真不會認。
這類秤有一個鐵的秤砣,因此造就了一個俗語:“王八吃秤砣,鐵了心”。
七、彈弓
彈弓是孩子們最喜愛的玩具,是男孩子的英雄情結,那時的男孩幾乎人手一個。作為女孩的我也喜歡玩,常常纏著哥哥,也給我做一個。
那時男孩子喜歡用彈弓來打鳥,只是後來不允許了。這種玩具還是有點危險的,要小心。
八、火柴
在沒有打火機的年代,火柴是尋常的生活必需品,農村裡用火柴生火做飯。劃一根火柴,磷片上便摩擦亮起小小的火花,一股獨有的、有點帶香的味道便飄了出來。
直到1994年火柴廠倒閉,故事裡賣火柴的小女孩永遠失業了。
九、飯盒、茶缸
鋁製飯盒,是那一代人上班、上學的必備品,裝滿家的味道。我上初中時,就裝一些米、紅薯等放在鋁製飯盒或茶缸裡,帶到學校食堂去蒸飯,總覺得用它們蒸出來的飯特別香。
上次回老家,看到母親還存有這樣的茶缸,只是經年累月,很多瓷皮都已退卻,露出了黑色的底色,向我們彰顯出了年代的久遠。
十、連環畫
在我們的童年時光裡,沒有繪本,沒有漫畫,有的只是充滿故事的連環畫,也叫小人書。
那時,但凡哪個同學有一本小人書,大家就會輪流借閱來看,有時還在煤油燈下連夜看。
十一、老式煤油燈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是很好,農村經常停電,這時煤油燈就派上了用場。
記得我還在昏暗的煤油燈光下寫過作業,一不小心湊近了,額前的頭髮就被“呲呲”燒著了,發出了一股好聞的味道。我有時還故意湊到燈下去燒頭髮,被母親發現就胖揍。
十二、墨斗
墨斗,是那時木匠放線時必備的工具,小洞口裡放一些墨汁,用手搖動旁邊的小把手,線拉長並用力一彈,就形成了一條黑直線留在了木板上。小時候,一有木工到家裡幹活,我就對墨斗很感興趣。
十三、絲瓜布
那年代,農村洗碗用的就是“絲瓜布”。絲瓜嫩時可用來食用,絲瓜老時去籽曬乾後,就成了絲瓜布。不得不說,農村老一輩就地取材的做法,堪稱智慧!
不過,現在洗碗用的都是超市裡買的洗碗布了,但有的老人家還會用這種古老的東西。
十四、紅箱子
這種箱子離今不久遠,在老家的母親還在使用,還有兩三個,看起來質量不錯,還沒壞。
這種大紅箱子,是上世紀結婚的必備品,不管誰家結婚,都少不了大紅箱子,它喜慶、實用。在箱子底部放上樟腦丸,衣服香香的,很好聞。
十五、老風扇
這種老風扇,風力很大,質量很好,我家用的第一臺風扇,就是鐵外殼的那種,用了幾十年了,現在老家還有它的身影。一看到它,我就想起我的童年。
十六、老牌香菸
那時還小,對香菸不熟,記得有大前門、哈德門、阿詩瑪、喜鵲、紅塔山、紅梅等老牌香菸。
當然,農村裡的老物件還有很多,比如還有收稻穀用的風車、簸箕、米篩、曬墊等,還有葫蘆水瓢、水缸、永固鎖等,就不逐一介紹了。
寫在最後隨著時光的流逝、時代的變遷,農村發展越來越快,很多老物件被淘汰了,只留下時光磨礪後斑駁的回憶。但它們在父輩及我們小時候的內心深處,終是不可取代的。
看著它們,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溫馨的瞬間及生活中的趣事,且終身難忘呢?在城裡為生活奔走、打拼的你我,是否會停下來,在記憶長河裡尋覓鄉愁?讓心靈迴歸呢?
但願,歲月如故,眉眼如初!
-
6 # 瑞雪喜紅梅
就是我昨天發現手錶和手鐲,那是我母親小時候帶的。金耳環是大表哥從母親耳朵上取下來!給我說這是你姆媽唯一的紀念品,保管好!不要忘記你姆媽!可是父親叫妹子要去,只怪我太善良。母親唯一紀念品也沒有保管好!還好有這隻手鐲,這是我最難忘的物價。
回覆列表
大石磨才能我終身難忘的老物件!
記的小時候,只要我媽去隔壁石磨坊磨面,一定的叫上我們姐弟仨人中的其中一個,可那時我媽磨面叫的次數最多的人就是我,當時呀,因為我年齡小,只要推上磨子把手的一頭,就使的我頭暈腦脹,而且推石磨磨面時間還長,之於說樂趣,那是一點也沒有,有的只是我看見那個磨麵坊就發愁!同時它還讓我終身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