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得像影子
-
2 # 梨城雅士
二戰中常規炸彈空襲,
由於制導系統的缺失,
因此炸彈的消耗量高,
從而被迫地毯式轟炸!
但現在精確制導炸彈,
威力大,精度比較高,
勢必能提高空襲效果!
因此炸彈的消耗量少!
戰爭促進了軍事科技,
從而影響到戰略戰術!
-
3 # 血染戰旗紅
以前的炸彈都是笨彈,扔哪算哪,沒個準頭,只能靠地毯式轟炸來提升命中率。可即便如此,有時候還發生過投彈上百噸炸不毀目標的情況——例如越戰時美軍轟炸清化大橋,用B52、F111投擲了兩三百噸炸彈,結果就只炸傷了它一點皮毛。原因很簡單,因為扔的是笨彈,扔哪算哪,結果就只有一兩枚命中目標。
但後來,精確制導武器出現了。比方說還是轟炸清化大橋,四架F4各攜帶兩枚“寶石路”鐳射制導炸彈登場,僅僅一個攻擊波次,四枚炸彈就將它炸塌了。
為什麼區區四枚鐳射制導炸彈就完成了之前幾百噸炸彈都沒完成的任務呢?因為比較之前的笨彈,精確制導炸彈就聰明多了。它長了眼睛,有了大腦,我想讓它炸哪就炸哪。比方說鐳射制導炸彈,我只要將指示鐳射對準要轟炸的目標,它就自動引導鐳射制導炸彈去擊中目標。衛星制導炸彈,我只要將目標的座標輸入它的晶片裡,它就會在衛星的制導下準確的命中目標。所以,以前要幾加、幾十架、上百架轟炸機才能完成的任務,現在只需要少量的精確制導炸彈就夠了。
對了,精確制導武器並不是外國的專利,我們也裝備有。珠海航展上就展出許多精確制導炸彈,精確制導火箭彈。什麼衛星制導、鐳射制導、紅外製導、慣性制導等等,應有盡有。
-
4 # 四川達州人
當然不一樣。
以前,炸彈都是這樣空投。
炸彈是普通投擲,依慣性攻擊,所以二戰時期打擊具體物理目標,比如炸燬一個橋樑需要9000枚炸彈反覆攻擊。畢竟地面有防空炮,轟炸機只能高空水平轟炸,命中率實在很低。
由於科技發展,精確制導、自動尋的,按預定程式攻擊的導彈、滑翔炸彈,無人機等攻擊手段已是層出不窮。
摧毀一個目標,也許只要兩枚了。
-
5 # 老霍家那小勇
這個事情,其實就和打籃球投籃一樣,因為投的不準,就要多投幾次才能投進。如果投籃很準,一兩次就投進了。
二戰時期,轟炸機瞄準系統很簡陋,轟炸除了俯衝到很低高度,就只能憑投彈手的經驗,說白了,就是憑感覺懵。為了摧毀一個目標,不敢保證炸彈能命中,命中也不敢保證一枚炸彈就能摧毀,那就多炸幾次。對方也不是傻子,會組織防空和攔截,那就只能多派遣幾架飛機。
二戰時期,大規模轟炸除了為摧毀一個點目標做足冗餘量,保證摧毀目標以外,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需要摧毀的目標很多,比如摧毀一個工業區。
而現代戰爭,精確制導彈藥的普及,以及各種突防手段的升級,使得命中率得到了極大提升。所以每次打擊目標就不需要太多架次的飛機和太多的彈藥。
不過,這也不代表現代戰爭就沒有大規模轟炸了!
只不過,現在大多數的大規模空襲是分波次的,打一個波次之後,要對毀傷情況做評估,再做出是否出動下一波次的飛機。
比如說美國打伊拉克,航母上飛機一直允許範圍內在不間斷的出動,只是每一次空襲出動飛機數量沒那麼多了。
-
6 # 諸葛村的里正
以前,沒有智慧炸彈,能夠飛到目的地上空,扔下去就不管了,是否命中只能夠靠機率,也就是靠人品,看看能否撞到既定目標。
二戰的時候,工廠、軍營之類的地方,距離大城市不可能太遠,畢竟要考慮到工人上下班、糧食、電力、油料、醫療補給等情況。因此,大城市就成為重點空襲的目標。
二次大戰,人類還沒有諸多條條框框限制,交戰雙方對於平民的殺戮,也是一種戰略手段,因為戰爭機器的運轉,也是依靠平民的工作來維持的。比如:糧食的生產、槍炮的製造等,都需要大量國民參與,地裡不會長出炮彈,水下也不可能釣出來飛機。
當年的空軍轟炸,如果飛的太低,會受到地面炮火的打擊,一座大型城市的地面,梯次部署上千門高射炮,還有幾百個高空攔截氣球,脆弱的螺旋槳飛機,裝上攔截氣球的鋼絲繩,螺旋槳被絞,尾翼被割斷,都是致命的。
因此,遠端轟炸機,基本上要飛到數千米,甚至上萬米上空躲避地面防空火力與探空氣球,基本處於雲層之上了,敵人也不是傻瓜,收到空襲警報,整座城市會拉響警報,拉滅路燈,戰鬥機升空攔截。
此時,地面的重要目標,看起來比火柴盒大不了多少,投彈手需要根據飛機的航向、速度,配合光學瞄準器具,計算提前量,拉下投彈操縱桿,炸彈呈現拋物線下墜,其間會受到風阻,指不定飛到哪裡去,偏移幾百米,都是常事。為了避免被戰鬥機屠殺,轟炸機趕緊投彈,掉頭溜走才是正確選擇。
當年的航空炸彈,威力不能等同於原子彈,爆炸範圍有個百十米,就已經很不錯了,因此需要幾個波次的投彈,才能奏效。有時候,第一波炸完之後,煙霧繚繞,第二波基本就找不到目標了,只好胡亂投彈。這在夜間轟炸的時候,命中率更加感人,敵方城市會造出一個假目標來欺騙轟炸機,而真正的城市地區,實行燈火管制,漆黑一片。
曾經在義大利戰場,美軍為了炸一座橋,用了200枚航彈。沒辦法,炸彈不長眼睛的。
現代戰爭就不一樣了,偵察機、衛星等工具天天在軌道上空飛行,那些高分衛星每隔幾小時就來拍一張照片,地表的建築物特徵已經被比對過1000次,註明了經緯度,基本上很難躲得了被偵察的命運。
炸彈在飛出彈倉之前,透過資料線,已經獲得了飛行引數、地形匹配、影象匹配或者是經緯度座標,炸彈本身有制導系統,可以中途修正彈道,直接王目標飛過去就得了,打擊目標,比如工廠、橋樑、電力等設施,又不會跑掉,哪怕沒有光學特徵,大霧瀰漫、雲層超厚,對於這些“聰明炸彈”來講,都不是問題。
現在更牛叉的炸彈,無人機在20000米飛行,可以主動引導炸彈飛行,攻擊個人目標都不在話下,哪怕這個人在狂奔。
這也是一種較為經濟的打擊方式,畢竟炸彈十分精貴啊,精確制導炸彈的單價都是數十萬、百十萬美元起步。地主家也沒有餘量的。
再說,此時的國家之間,基本沒有滅國的需求,屠殺平民為人不齒,要受到各個方面的口誅筆伐,因此,必須縮小打擊範圍,做到一擊必中。
這都是得益於科技的高速發展,而不是軍隊變得“文明”了。
回覆列表
兩個字,精度。二戰時還沒精確制導炸彈呢,現在甚至都可以精確到說打汽車後座就傷不到司機的程度了。另外,精確制導炸彈的成本並不比一飛機的普通炸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