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切問近思61177173
-
2 # 扶搖中國風
因為最初的“寺”就是古代政府的行政管理機構,只不過後來因為佛教西來把佛教的廟宇稱為了“寺”。
“寺”的起源寺的稱呼最早源於西周時期,在中國“寺”的原意指的是宦官、太監。西周時期稱呼太監為“寺人”,《周禮》中謂天官冢宰所屬有寺人,為宮中侍御之宦。
後來到了秦朝時期,寺逐漸演變為管理宮中宦官的機構,“寺”這個字逐漸就帶上了政務機構的屬性。漢滅秦以後,繼承了秦朝的各種遺產,政府各種管理機構也在秦朝的基礎上加以改良。寺就逐漸演變成了九卿的官署的通稱。不過九寺成為正式的官署定名是在南北朝的北齊時期。例如大理寺、鴻臚寺等這些大名鼎鼎的機構。
“寺”的演變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六:“漢明帝夢金人,而摩騰、竺法始以白馬陀經入中國,明帝處之鴻臚寺。後造白馬寺居之,取鴻臚寺之義。隋曰道場,唐曰寺。本朝則大曰寺,次曰院。”
東漢明帝時期,因漢明帝“感夢求法”,派遣官員西行求法,將佛教引入中國。漢明帝派出的官員他們在西域的大月氏(古代阿富汗)遇到了來自天竺的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得佛經佛像,於是相偕同行,以白馬馱經,並於永平十年(67年)來到當時的京城雒陽。為了給兩位高僧一個居住和翻譯《四十二章經》的地方,漢明帝敕命在城西的雍門外按天竺式樣建造了一組建築,以僧人們暫住的“鴻臚寺”的“寺”字稱之,為了紀念白馬馱經之功,便將這組建築命名為“白馬寺”。
但是據考證漢朝時雖然九卿之中有大鴻臚一職,但是並沒有設立鴻臚寺,鴻臚寺是在北齊時真正定名的。所以這裡寺是由鴻臚寺演變而來這種說法是存疑的。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建立之後,中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
“寺”的含義所以”寺“在中國古代有三重含義:
1.佛教的廟宇,發展到後來其他宗教的廟宇以及一些帶有祭祀性質的建築都被稱為寺,例如伊斯蘭教的清真寺。
2.官署的意義,一般以九寺代稱。
3.宦官的含義,一般以寺人代稱。
-
3 # 一老沈一
是的,“古代政府機構很多都叫‘寺’”。
這大約起於秦,或曰始自漢。
《左傳.隱七年》之《疏》曰:“自漢以來,三公所居謂之府,九卿所居謂之寺。”
《漢書.元帝紀》:“地震於隴西郡,……壞敗豲(huan)道縣城郭官寺及民室屋。”《注》:“凡府庭所在皆謂之寺。”
古代官府何以稱“寺”?
《說文》雲:“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從寸,之聲。”
插上一句,小篆的“寺”,上面是“之”字,隸變之後,才改為“土”。
(小篆“寺”字)
徐鍇解曰:“寸,法度也,守也。”
段玉裁注:“言法度字,多從寸。”
許慎這是說,“寺”,是形聲字;本義為朝廷或官廷,從寸表示遵從法度。
這是一種說法。
《釋名》雲:“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
這是說,“寺”的含義是“嗣”,表示歷代官員均在此治事。
這又是一種說法。
還有第三種說法,與前述“寺”起於秦有關。
《詩.秦風.車鄰》:“未見君子,寺人之令。”《毛傳》:“寺人,內小臣也。”《集疏》:“寺、侍古字通。……寺人即侍臣,蓋近侍之通稱”。
《周禮.天官》:“寺人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令。”鄭玄《注》:“寺之言侍也。”
按《毛傳》《集疏》和《鄭注》的說法,“寺人”即宮廷內的官員,“寺”義為“侍”。
康熙“諭令”陳廷敬、張玉書等所編《康熙字典》,不贊成這種說法,認為“以侍釋寺義,非”。
歸結起來看,許慎《說文》關於“寺”之解釋,可能更靠譜一些。
從這個本義上,後來引申有“恭敬承奉”的“近臣”之義,再孳乳出“侍”字,這比較符合邏輯。
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則認為,先秦之“寺人”,就是東漢開始所稱的“宦官”云云。
“寺”指“宦官”,也是一種說法。
但無論如何,九卿官邸稱“寺”自漢始,這是有據可查的。
《唐書.百官表》曰:“漢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司農、少府為九卿,後魏以來卿名雖仍舊,而所蒞之局謂之寺,因名九寺。”
要說的是,“寺”,最初與佛教無關。
東漢明帝年間,天竺僧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經東來,初駐於東漢負責“外交事務”的鴻臚寺,後以“寺”為名,在洛陽雍關西移建“白馬寺”。
這是中國最早稱浮屠所居為“寺”。
梵語,稱“寺”為“伽(qie)藍”。
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改所有僧寺為“伽藍”。
隋煬帝大業中,改“伽藍”為“道場”。
至唐,又將“道場”改回到“寺”。一直至今。
-
4 # 蘭臺說
現在說到寺,我們往往認為就是指寺廟。
其實,“寺”字的字形和涵義,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變遷過程,而且含義很多。
它的早期涵義之一,就是指官署。寺廟是後來的引申含義。
“寺”字最早見於西周金文,是個會意兼形聲字。它的本義是持取,即“持”的本字、古字。
同時,它與一些漢字通用,有多個含義。
那麼“寺”字又怎麼指官署呢?
“寺”字包含有“寸”字部首,“寸”字有分寸、尺度、法制的含義。
於是,它就被引申為朝廷、官署。因為朝廷、官署掌握著制定、執行法度的特權。
秦朝時已有這個說法,例如“卜、史、司御、寺、府”都是官署名稱。
到了漢朝,“寺”字就普遍成為官署名稱。寺舍、寺曹、寺署等,都是指代官署。
例如大理寺、太常寺等,都是中央常設的行政機構。其長官一般都屬於“九卿”,是僅次於“三公”的高官,相當於今天的部局級。
“九卿”包括:太常、光祿、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司農、少府,其長官被稱為“寺卿”,這九個官署被統稱為“九寺”。
而且一些官職名稱中也有“寺”字。例如寺互、寺正、寺丞等。
因而《漢書》中,對“寺”字的註解曰:“凡府庭所在,皆謂之寺。”
同時,君王身邊有隨從,於是就有了“侍”字,有親近、侍御的含義。
例如,古代有侍中、侍郎、常侍等官職名稱。
再如“寺人”本來泛指皇宮內行政後勤人員,後來專指皇宮的宦官。
“侍”也逐漸泛指身邊侍從,例如侍衛、侍女。
那麼,“寺”字為什麼又指寺廟呢?
這與佛教有關。
東漢初年,佛教已經過西域,在中國上層人士和民間小範圍地流傳。
東漢永平七年(64年),漢明帝聽說西方有異神,就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人,遠赴天竺求法。
三年後,他們偕同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以及一批佛經、佛像,回到東漢國都洛陽。
漢明帝十分高興,對二位天竺僧人極為禮重,親自接見。
按照東漢的制度,鴻臚寺主管禮賓、外交事務,於是天竺僧人被臨時安排在鴻臚寺居住。
但鴻臚寺是官署,不可能久居,而當時沒有專門的政府招待所、酒店。
於是,漢明帝在第二年下詔令,專門為天竺僧人在洛陽雍門外新建居所。
因為要以外交賓禮對待天竺僧人,因而這個新建居所延續用“寺”命名。
而且當時是由使者牽著白馬馱經回到洛陽的,於是就取名“白馬寺”。
二位天竺僧人在這裡安居樂業,譯出了《四十二章經》。這是現存的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從而,白馬寺成為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被譽為“天下第一寺”、佛教祖庭聖地。
之後,在中國興建的佛教場所,就沿用“寺”的稱呼。民間俗稱寺院、寺廟。
後來也指伊斯蘭教徒禮拜、講經的地方,例如清真寺。
相反,官署逐漸有了更多、更新的稱呼,就極少稱為“寺”。
例如我們經常聽說的大理寺,掌管刑獄案件審理,是國家最高審判機關,長官名為大理寺卿。清末新政時,改稱為大理院。
而且“寺”與“司”字通用,一些官署也就改稱為“司”,演變為中央行政機關的司(局)。
回覆列表
朝廷也叫廟堂,當然不是供奉如來的地方,華人事死如生,對待自己祖先非常崇敬,古語曰國之大事祀與戎,凡重要事體必須先齋戒沐浴焚香禱告先祖,取得先祖的許可才能行事。久而久之祭祀先祖的寺廟就引申成了最高階的地方所在。而後釋迦牟尼佛教才進入中國,出於膜拜自然也要安排到寺廟同一等級的場所,所以是現有寺廟後有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