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蜀中全哥
-
2 # iwanxu88
提法不全,反抗朝廷的是“反賊”,如果僅賊一個字會被誤認為是盜賊即小偷,危害百姓的叫土匪,也就是在當地佔山為王,的匪人即土匪。外來的侵略者稱敵寇。是國家民族的敵人。
-
3 # 零絮塵君
反抗朝廷成功了叫官,成了合法政府; 外來人侵推倒原來的政府也會變成堂而皇之的政府。有歷史為證。
-
4 # 言者青青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賊”、“匪”、“寇”這三個字的字義,再結合著“反抗朝廷”、“危害百姓”、“外來入侵”的意思,我們就會搞明白古人為什麼把反抗朝廷叫賊,把危害百姓叫匪,把外來入侵叫寇了。
“北宋六賊”蔡京
查字典得知:
“賊”字本義是破壞,引申義是,作亂、叛國、危害百姓的人。“賊”是會意字,當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用。
“匪”字本義是竹器,引申義有:副詞“非”(假借字),表示否定,關聯等;形容、動詞的行為不正,品質惡劣的人等。“匪”是形聲字,當名詞、副詞、假借詞用。
“寇”字本義是入侵,引申義是指“侵略者來侵犯”,當名詞解釋,入侵者。“寇”是會意字,當動詞、名詞用。
下面,我們結合“反抗朝廷”、“危害百姓”、“外來入侵”解析其含義,明晰為什麼必須要用“賊”、“匪”、“寇”三個字。
一是反抗朝廷的叫賊。“反抗朝廷”的都是些什麼人?“朝廷”是什麼意思?據有關資料,“朝廷”是古代以君主為首的統治者理政的中央機構。那麼,“反抗朝廷”的人,都是與朝廷離心離德的人。這些人對朝廷不滿,在暗處發牢騷,挑撥離間,煽動鬧事,唯恐天下不亂。他們深知,只有天下大亂,才能洩私憤,達到推翻朝廷的目的。這些人的言行,已經形成了作亂、危害朝廷安寧的事實,具有強烈的破壞性,無論對朝廷還是百姓,其危害性都是很大的。
“賊”的本義就是破壞。“反抗朝廷”,是謂賓關係,謂語“反抗”,賓語“朝廷”。在“反抗朝廷”後加上一個“賊”字,作補語,“賊人”,名詞作補語,在語法上一點沒問題。指的是“反抗朝廷”的人,是個像“賊”一樣的人。也就是說,只有“反抗朝廷”,起破壞作用的人,才能稱之為“賊”,“賊”就是破壞,因此,古人把“反抗朝廷”的人稱之為“賊”,恰如其分!
土匪座山雕
二是危害百姓的叫匪。“危害百姓”的都是些什麼人?“百姓”意思很清楚,就是平民、普通人、民眾、俗稱老百姓、“黎民百姓”。“百姓”的特質,忠厚朴實,勤勞本分,是建設人類美好家園的主力。那麼,“危害百姓”的人,都是些品質惡劣,行為不軌的人。這些人偷雞摸狗,行為不端,作風不正派,邪惡。他們經常騷擾百姓,傷害百姓,對百姓危害極大。
“匪”的本義是盛物之器,引申義做形容詞、動詞是行為不軌。“危害百姓”也是謂賓關係,“危害”動詞做謂語,“百姓”名詞做賓語。在“危害百姓”後加上一個“匪”字,名詞作補語,這在語法上沒問題。指“危害百姓”的人都是些行為邪惡的“匪”一樣的人,只有品質惡劣,行為不軌的人才能稱之為“匪”,因而,古人把“危害百姓”的人稱之為“匪”,是十分確切的。
三是外來入侵的叫寇。“外來入侵”的都是些什麼人?“外來”指的是外來的人,從外邊來到這裡的人。在“外來入侵”與“寇”相結合,就是特指的群體。這個群體帶有橫行霸道的,侵略成性,具有“賊”和“匪”合二為一的特徵,因而被稱之為“侵略者”。
“寇”的本義就是侵略者。“外來入侵”做動詞,就是侵略者來侵犯。“外來入侵”是主謂關係,主語“外來”,名詞,省略了“者”;“入侵”,動詞作謂語,在語法上沒問題。“外來入侵”者是侵略者,人們經常用盜匪、賊寇名詞來形容侵略者,那麼,再用“匪”或“賊”名詞當形容詞解釋“外來入侵”侵略者,肯定欠妥,但是,用“寇”字,直接表述侵略者或侵略者的行為,再恰當不過了。這就是古人為什麼稱“外來入侵”者為“寇”的主要原因,這是十分巧妙的用法,是必須的。
日本侵略者
-
5 # 使用者問蒼茫大地
因為“賊”、“匪”、“寇”都是貶義詞。朝廷當然稱反抗朝廷的人為“賊”,朝廷不是壓迫百姓嗎?為什麼朝廷還把危害百姓仔叫“匪”呢?因為雖然朝廷壓迫百姓,但百姓是幹活的,如沒有百姓幹活,那朝廷裡的人吃什麼、用什麼?所以朝廷還是要被動地保護百姓的,因此,朝廷還是稱危害百姓的為“匪”。朝廷當然要稱侵略中國的外國或外華人為“寇”。對於“賊”、“匪”、“寇”,朝廷都是要剿滅的。只有剿滅“匪”、“寇”才是對的。對剿滅“賊”,多半不對,不加詳述。
回覆列表
這要從古人創字時的本意來講。
賊,敗也。
匪,黑色大竹筐。
寇,暴力攻擊。
可見,官方稱“賊”表示其見光(官兵)必敗;匪則是以搶劫大量財物為目的的罪犯;而寇則是其戰鬥力能公開暴力攻城掠地,也就是有對等實力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