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63986033597

    懸棺葬研究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課題,其一個個具體專案,幾乎都是懸案,所以也有人以“懸棺葬之謎”作為統稱。這裡簡略介紹一個和民俗學研究關係最密切的問題:這種奇特的葬俗是怎麼產生的?生活在福建周寧、福鼎、柘榮、屏南等地區的畲族同胞,有一個關於懸棺葬由來的傳說:上古時,畲族的始祖盤瓠王與高辛帝的三公主成親,育有三男一女,全家遷居鳳凰山狩獵務農。因盤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後兒孫們就用車輪和繩索把棺木置於鳳凰山懸崖峭壁的巖洞中。其後代代沿襲,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懸棺葬習俗。畲族的“畲”字,古時寫成“輋”字,也包含了這個故事的意思:在鳳凰山,有位大人物去世後,用車輪把棺木懸掛在峭壁巖洞中安葬。上述傳說,點明瞭古人施行懸棺葬的用意,是為了“死不落土”。那麼,這種觀念是如何產生的,其他地區和民族的懸棺葬習俗是否也受同樣的觀念支配?就筆者寡見,似乎還沒有人從這個角度探討過。相反,有人認為懸棺葬正是落土葬習俗的自然發展,具體而言,它與新石器時代的土葬墓有密切關係。當時中國的土葬墓遍及全國,包括文獻記載的懸棺葬地區和考古發現的懸棺葬地區。青海樂都柳灣馬廠型別墓葬的用木棍封門和齊家文化墓葬的獨木舟式棺材都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已經出現洞室墓和獨木舟船棺的萌芽。懸棺巖洞墓的出現,實質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巖洞的變化。還有人認為,懸棺葬與史前原始民族實行巖居有關,是人們洞處穴居生活的反映。人們生時既然住在巖洞裡,死後當葬回原處。亦有人認為懸棺的形成實際上與戰亂和科技水平有關,並無什麼其他複雜的原因。但駁難者指出,迄今為止還沒有資料表明這種葬俗的形成是與戰亂有關。也有人認為施行懸棺葬是“孝道”的表現或是為了追求吉利。如唐人張鷟《朝野僉載》記載古人的崖葬習俗,“彌高者以為至孝”,以至喪家爭相掛高;元代李京《雲南志略》則載土僚人死後,懸棺以“先墜為吉”。也有人認為古代越與濮及其後裔民族大多生活於高山僻壤中,把高山險峰、崇山峻嶺視為生活的依託,或因其難以接近、難以觸及而產生神秘感,進而把它作為神靈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頂禮膜拜,所以他們便把死者的靈柩置於高山峻嶺的崖穴之間,這樣不但使亡魂接近神仙天國,更重要的是使之易於皈附於神仙天國。如清人董天工《武夷山志》就記有西王母宴請武夷山眾鄉親的傳說,並稱葬有懸棺的崖洞口附近架置棺材用的木條為“虹橋板”,認為眾鄉親就是從這些“虹橋板”上跨空赴宴的。有學者便據此推測這些木條的真正用途是在於溝通道路,虹橋跨空,好讓崖洞中的靈魂自由出入,歸返天上。但亦有人否定這些看法,認為西王母是東漢以後道教中的女神,而生活於三千年以前的福建地區的古越人是不可能超越同一時期漢族社會的發展水平去崇拜道教中的“神仙天國”的;至於“圖吉”、“至孝”、“盡孝”這類涵義,當是年代較晚的懸棺葬受到漢文化影響的結果,這反映了懸棺葬包含的宗教信仰的演變,但不是它原來的觀念意識。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縱觀懸棺葬遺存的分佈,幾乎都在臨江面水的懸崖絕壁上,表現出行懸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處”的特點,而葬具形式則以船形棺和整木挖鑿的獨木舟式棺材為主,如果再結合置棺方式、葬制和葬式等各種情況綜合分析,懸棺葬習俗當屬原始宗教中在鬼魂崇拜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祖先崇拜觀念的反映。這些習於水上生活並以善於造船和用船著稱的民族篤信,祖先死後,鬼魂雖然到了人鬼相隔的另一個世界,但並未離開生前所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仍將與自己家人和後代長相廝守,並保佑他們繁榮興旺。所以船形棺或獨木舟式的棺具之主要涵義並不在於如有些人認為的是普渡靈魂迴歸故鄉或駛向彼岸世界,而在於滿足祖先在幽冥中的生活需要;至於將棺木高置於陡崖絕壁,則是儘量避免人獸或其他因素對屍骸的傷害,這樣才能使祖先的靈魂得到永久的安息,並得到其在冥冥之中的賜福和保佑。又有人從原始生殖崇拜觀念入手探索懸棺葬的起源。如楊軍、鄭從武在論述四川古濮人的懸棺葬時,認為這種習俗的起因,可以在僰人(居住在今宜賓地區的濮人又被稱為僰人)的傳說中得到較為正確的解釋。僰人民間傳說集《懸棺之謎》裡有則傳說雲:僰人受到病疫威脅時,祖先神母告訴他們,要逃脫病疫的死亡威脅,只有實行巖葬。可見僰人行巖葬的原因是岩石對他們有保護作用,這是石崇拜的一種表現。而僰人之所以崇拜石,一方面如他們傳說的那樣,是為乞求平安而把靈柩葬在崖上,另一方面則是希望石頭能賜嗣於己,使自己的群體人丁興旺。如《太平御覽》卷五十三記載,馬湖江南岸有“乞子石”,“僰人乞子於此有驗”。很明顯,僰人的巖葬包含有以石求子的文化因素——即對生殖的追求和崇拜。

  • 2 # 瞿宇輝公社人

    懸棺葬中國古代葬式的一種。

    即人死後,親屬殮遺體入棺,將木棺懸置於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於崖洞中、崖縫內,或半懸於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其俗流行於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

    懸棺葬的歷史,自古以來在川南民間流傳著一個悲壯的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僰人中有一位深受人們愛戴的首領名叫阿旦。他的弟弟阿段也是一個武藝高強、英勇剽悍的小夥子。有一年,疫病流行,死亡威脅著阿旦的族人。更不幸的是,他們又遭到了敵人的趁火打劫。阿旦帶領族人浴血奮戰,自己身負重傷。在生命垂危之際,阿旦囑咐弟弟,到遙遠的地方尋找遠祖的智者,以挽救族人的命運。

    阿段歷盡艱辛,在高山密林中找到了那位富有智慧的老人。在她的指點下,僰人將當時盛行的土葬改為將殮屍棺木懸葬在人獸難以到達的山崖絕壁,使祖先的遺體得到妥善儲存,祖宗的靈魂得以安息,就能保佑子孫,造福後代。在神女阿咪的幫助下,僰人學會了在高崖絕壁上鑿孔打樁,將殮屍棺木擱置在上面的葬法。

    然而,如何才能將沉重的棺木放到陡峭崖壁的木樁上,卻成了一個難題。神女阿咪招來一群老鷹,剎那間,它們變成了黑衣力士,用手托起棺木,冉冉升起,將殮屍棺木穩穩當當地放到崖壁的木樁之上。麻塘壩最南端的那座如刀削斧劈、直衝雲霄的山崖,也因此得名“老鷹崖”。至今崖上還儲存了十多具完好的懸棺。

    這個傳說折射出的本質,即僰人將死者懸葬在險峻的高崖絕壁,其實是原始宗教中祖先崇拜觀念的反映。

    “僰人”,一名,始見於《呂氏春秋》,主要聚居在地處川南邊陲的珙縣。

    僰人以膘悍、善騎、勇武、善戰著稱;周朝時因助武王伐紂有功,被冊封為“僰侯”,率先在“無君”的西南建立了“僰侯國”。此後,儘管歷經興衰沉浮,始終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僰人長於漁獵,種植發達,僰道荔枝、葡萄聞名於世。僰文化獨特,以懸棺為代表的神秘文化,雖歷千載,令人不解。明朝萬曆年(1573年),在這銷煙瀰漫的日子裡,僰人被明朝十四萬大軍剿殺殆盡,消失於歷史,但那些高掛的僰人懸棺似乎一直在向人們訴說著他們的興盛與悲哀。

    川南 珙縣洛表麻塘壩和蘇麻灣是僰人懸棺最集中的地方,僅在縱深4km長的麻塘壩懸崖絕壁上,現存上萬個棺樁棺孔;數百具懸棺,是世界上懸棺分佈最集中,儲存最完好,數量最多的地區,被譽為“世界一絕”、“天然懸棺葬的博物館”。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神秘的文化,獨特的葬式,耐人尋味,千古難解。同時,隨棺而作的數百幅巖畫,色彩鮮豔,栩栩如生;形象地再現了僰人時代的自然環境、社會生產、民風民俗、宗教信仰,令人折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孩子未成年,殺你都不犯法”真的是這樣嗎?法律對此如何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