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獨角獸工場
-
2 # 雲獸
首先共享單車的出現,表面上對滴滴來說是搶了城市3-5公里出行的市場。其實3公里的出行原來也不算是滴滴的地盤。
2-3公里的出行,計程車用滴滴很難叫到,專車用各種手段逃避接單,所以說不上影響。3-5公里的出行則有很大的影響,一部分人對共享單車的不錯的客戶體驗和環保出行理念的認同,還有一些人還加上對滴滴的厭惡,寧可騎車也不叫專車打車。
其次滴滴今時今日的差口碑和網上一片喊打聲,與共享單車出的出現並沒有直接關係。
滴滴的自我作死在於壟斷後,把客戶體驗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企業最重要的宗旨完全丟到了一邊。叫車難,服務差,費用高,在非網際網路時代都不一定活的下去做法,在網際網路時代還能耀武揚威的原因,就是壟斷。
易到曾經火過一段時間,除了補貼之外,還有相當一部份的使用者在潛意識裡是對滴滴的懲罰,我偏支援你的對手,看你再囂張。
網際網路3.0時代,客戶體驗為王,得消費者得天下。這道理滴滴和程維分明沒有真懂!
馬雲在講解新零售的時候強調,線下線上的打通不是為了更好的賣東西,而是更好的服務客戶!這就是企業家和商人的區別,卓越企業跟爛企業的差別。
滴滴合併案還造成了一個極壞的標本,就是資本代替了技術成為共享經濟企業的發展的原動力,使得推動企業燒錢形成壟斷地位後,把利益最大化後退出,成為資本標準流程,而這個過程老百姓只能為魚肉。
下一個壟斷的標本就是共享單車,我們不妨邊走邊看。
-
3 # 產品私享家
來來來,說說我的實際體驗吧,應該有很多小夥伴跟我一樣吧。
上班路上我公司離地鐵站2公里多一點,在滴滴補貼厲害的時候,叫個快車五塊錢左右,經常用滴滴。政府加強管理後,叫不到車,就只能騎共享單車了,那個時候腳踏車還不是很多,要靠搶。
等OFO、摩拜鋪滿地鐵站後,滴滴也漲價了,從此就只騎腳踏車了,碰到颳風下雨坐公交車,反正有公交車到站時間資訊,也挺方便。
享騎單車漸漸多了起來,天熱就選擇它了,省力啊!天冷了就扛不住了,還是騎共享單車暖和點。
往返爸媽家我家離我爸媽家5公里多點,有補貼的時候經常叫滴滴,十塊錢左右。壟斷市場漲價以後,有時候也叫,因為這個距離騎車累了點,懶啊~天涼快的時候騎騎當是鍛鍊身體了!
有了享騎單車後就放棄滴滴了,所以我一直覺得共享電單車或者助力單車是未來,方便又省力,絕對的滴滴殺手!
颳風下雨我還是依賴滴滴快車的,價格比較計程車還是便宜點。
-
4 # 管錐
共享單車與滴滴基本沒有對抗交點。
滴滴多用來遠距離相對於共享單車,比如去機場,火車站,喝完酒打車回家,如果夏天免了太陽底下打車的辛苦,冬天迴避了寒冬等出租的寒冷。遠距離當然都不會去選擇單車,如果會玩在北京的話會選擇春秋,冬夏這麼幹就傻了。
共享單車多數是公交地鐵最後幾公里代步工具,太遠體力時間不容許,而且現在機動車太多,不熟悉的路騎太遠首先安全是個問題!
回覆列表
我認為,摩拜單車和ofo小黃車所在的出行市場是一個非常非常巨大的市場。滴滴出行與摩拜單車和ofo小黃車目前並不直接發生競爭。
坦白說,短距離出行(提供腳踏車租賃共享服務)在大城市本身就是非常有價值的,未來中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人口還將持續湧入,堵車已經是這些大城市一個很難解決的城市病。
從小區到地鐵的最後幾公里,滴滴顯然遠遠沒有滿足廣大城市人的需求。滴滴的成本在大幅度的上升,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選擇放棄滴滴的服務,而摩拜單車和ofo小黃車則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替代品之一。總的來說,摩拜單車、ofo小黃車以及滴滴出行並不是一個技術變革帶來的創業專案,而都是基於商業模式的創業創新,所以無論是短期還是中長期,都是靠運營驅動。
最後說說,摩拜單車和ofo的風險:首先,腳踏車租賃,很多地方政府已經做了很多佈局,確實也已經很方便。比如我所在的首都北京,政府的腳踏車租賃服務幾乎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基本上有小區的地方,都已經有了腳踏車擺放點。我們小區南北兩個門已經都有兩個點腳踏車擺放點,非常方便。
其次,地方政府以及城市管理機構對腳踏車的管理肯定是一個很大的擔憂,滴滴的前車之鑑就發生在不久之前。
順便插一句,雖然滴滴確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出現了一大批外地的的司機,完全不認識路,服務體驗也很差。但是,網約車新規有點矯枉過正,在我看來,至少讓有北京車牌的人當滴滴司機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