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椒柵欄

    很遺憾大部分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很有限,很多行為和思維來自父母的引導和觀念。

    而媽媽天然就有孩子信賴優勢,所以說跟媽媽有關係,我覺得這是很多家庭存在的現狀。從我家庭來說也一直是媽媽來主導很多人情的,我個人也比較依賴外婆,但幸運的是,我媽媽也常肯定奶奶和爺爺的付出,所以即使個人熟悉程度上姥姥更親切,我內心也是非常惦念爺爺奶奶。

    我一直覺得這不是老人的幸運,而是我的幸運,我擁有明事理的父母,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而面臨這種困惑的老人,我只能勸大家要想開點,這個問題和家庭教育有關,老人們決定不了子孫的態度,但老兩口可以相互攙扶相互尊重,讓自己的晚年可以享受生活。自己生活的快樂,不自覺地都會收穫更多的鼓勵和尊重。

    而我的理想是,將來不給兒女帶孩子。

  • 2 # 豫家小張

    現在有不少老人當奶奶後,經常會向別人抱怨不滿,自己的孫子是自己帶大的,和自己不親,反而更依戀姥姥。

    一是婆媳之間有隔閡,婆婆把孩子和兒媳“一視同仁”。

    現在大部分家庭最頭疼的,估計就是婆媳關係了,把兩個思想不同,愛好不同,性格不同的女性放在同一個家裡,難免會因為生活中的瑣碎的小事情發生各種矛盾,婆媳關係緊張,導致婆婆和兒媳無法和睦相處。在孩子出生後,有些婆婆照看小孫子,會因愛生恨把孩子的兒媳“一視同仁”。不願意去替兒媳分擔勞累,所以孩子長大後就和奶奶的關係很一般,不和奶奶親。

    二是婆婆性格自私,不願意承擔看娃的勞累,"舒服一會兒算一會兒"

    很多婆婆性格自私,即使自己心裡喜愛孩子,但也因為照看孩子太過勞累,心生抱怨,雖然見到孩子也會流露喜愛,但陪還玩一會兒可以,長時間的帶孩子就會覺得嫌累,就會總是抱怨。這類婆婆秉承的觀點就是舒服一會兒算一會兒,這樣就導致媳婦和婆婆關係一般,自然和奶奶就不親了。

    三是媽媽依戀孃家

    媽媽是獨生女,過分依戀孃家,不習慣在婆家生活,經常跑去孃家。這樣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和更依戀姥姥,和奶奶有些疏遠。

    總之,老人們,無論是誰?對自己的孫子都是心存關切的,隨著孩子的成長髮現孩子和自己一點都不親,反而和姥姥很親,老人心中難免會受挫,就會找各種理由來搪塞自己的內心,經常把矛盾轉向兒媳,認為孫子和自己不親全是“壞”媳婦教的。其實孩子的心思很簡單,誰帶大的孩子和誰親。在孩子幼小的心裡,誰最關心自己?他們看的很清楚,誰願意陪自己玩?願意哄自己睡覺,那就是他們最親密的親人,作為家長,無論婆婆媽媽都能夠從孩子表現上看得到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媽媽和奶奶,讓孩子享受快樂的童年時光,和和諧家庭氛圍很關鍵。

  • 3 # 雪山頂上的蘭花草

    其實象這個問題有來自幾方面的原因。首先婆媳關係相處的不好。甚至於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婆婆帶孫子孫女的話。就會心不甘情不願了。有時就會在別人面前說三道四。說些兒媳婦的壞話。壞話一傳到兒媳婦耳朵裡。哪就不得了了。又會是一場針鋒相對的大戰。在這樣的情況下,兒媳婦就會在小孩面前說奶奶的壞話。就會說你奶奶很壞。天天跟你媽媽吵架。你外婆好。還拿好多好吃的來給你吃,今日一說,明日一說,奶奶就成了壞人。而外婆倒成了好人。不過我認為婆媳之間相處。兩個人都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尤其是婆婆更要大量,把兒媳婦當做女兒看,我相信就不會是這種情形了,和氣的家庭才會生財,才會幸福。

  • 4 # 阿才鄉村秀

    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奶奶有從下幾

    點分析:

    1:如果婆媳關係不好,母親會在孩子面前說婆婆的不好,久而久之會在孩子心裡埋下陰影,認為奶奶是“壞人”然後就不跟奶奶親了。因為他還沒有辨別對與錯的能力,母親說什麼他就信什麼。因為母親不會說外婆的不好!所以孩子認為外婆是好人。

    所以說母親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處事方法!

    2:奶奶和孫子天天在一起就是再親也顯的不親了,反之和外婆多長時間見一次面,見面後肯定親的不得了。其實是奶奶,外婆,一樣親,只是天天在一起顯得不那麼親了。感覺的問題

    3: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婆媳關係的重要性了。願天下婆媳都能和睦相處,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因為家和才能萬事興!

  • 5 # 鄉村龍少

    熊孩子和親這個問題實在是妙,人文關懷的分析和親情之間微妙延伸,各位看友和讀者請聽我一言:

    1:首先談談婆媳關係:婆媳關係不好的話,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利於團結,如果孩子也在,甚至婆媳之間在孩子面前爭吵的話,對孩子有絕對的影響,而孩子媽媽會在孩子面前討論婆婆的不好,久而久之會在孩子心裡埋下陰影,認為奶奶是不是不團結和不是一個好奶奶,孩子小時候沒有辨別對與錯的能力,媽媽說什麼他就信什麼,長期下去,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對奶奶的疏遠,

    所以說媽媽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影響孩子的性格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相處方式:因為大部分家庭孩子和奶奶相處的時間可能也是最多的,相處久了,再親也顯的不親了,反之和外婆多長時間見一次面,見面後肯定親的不得了,其實是奶奶,外婆,一樣親,只是天天在一起顯得不那麼親了,還有就是外婆也是要很長一段時間才回來一次,而一來就會帶很多吃的玩的給小外孫,所以感覺和外婆就會親一些

    3:教育方式:父母在教育方式下也要有科學性和時效性,科學性就是要從小教他,不管在哪個方向,都要合理的教育孩子,教他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則,和人交往的方式,還有父母本身對孩子的影響,父母怎麼樣對長輩,孩子會模仿,也會怎麼樣對父母,時效性就是,做任何事都給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要這樣,並引導孩子完成

    4:不管是婆媳關係,還是相處的時間關係,又或者是家庭的教育方式都重要,當然了,最好提一點,長輩們對於教育孩子也要有方式方法,畢竟現在的時代和婆婆奶奶那一時代的方式方法也變了,不存在孩子跟誰親,對於家庭來說,孩子都是寶,好好對待孩子的教育,那才是最重要的。

  • 6 # 愛生活的鹿小妞8f

    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奶奶有從下幾

    點分析:

    1:如果婆媳關係不好,母親會在孩子面前說婆婆的不好,久而久之會在孩子心裡埋下陰影,認為奶奶是“壞人”然後就不跟奶奶親了。因為他還沒有辨別對與錯的能力,母親說什麼他就信什麼。因為母親不會說外婆的不好!所以孩子認為外婆是好人。

    所以說母親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處事方法!

    2:奶奶和孫子天天在一起就是再親也顯的不親了,反之和外婆多長時間見一次面,見面後肯定親的不得了。其實是奶奶,外婆,一樣親,只是天天在一起顯得不那麼親了。感覺的問題

    3: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婆媳關係的重要性了。願天下婆媳都能和睦相處,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因為家和才能萬事興!

  • 7 # 知秋TT

    一是兒子多,所以孫子也許不是一個,即使自己心裡喜愛孩子,但也因為孫子多照看孩子太過勞累,心生抱怨,雖然見到孩子也會流露喜愛,但陪還玩一會兒可以,長時間的帶孩子就會覺得嫌累,就會總是抱怨,這樣就導致媳婦和婆婆關係一般,自然和奶奶就不親了。

    二是媽媽依戀孃家媽媽是獨生女或過分依戀孃家,不習慣在婆家生活,經常跑去孃家。這樣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和更依戀姥姥,和奶奶有些疏遠。

    總之,老人們,無論是誰?對自己的孫子都是心存關切的,隨著孩子的成長髮現孩子和自己一點都不親,反而和姥姥很親,老人心中難免會受挫,就會找各種理由來搪塞自己的內心,經常把矛盾轉向兒媳,認為孫子和自己不親全是“壞”媳婦教的。其實孩子的心思很簡單,誰帶大的孩子和誰親。在孩子幼小的心裡,誰最關心自己?他們看的很清楚,誰願意陪自己玩?願意哄自己睡覺,那就是他們最親密的親人,作為家長,無論婆婆媽媽都能夠從孩子表現上看得到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媽媽和奶奶,讓孩子享受快樂的童年時光,和諧家庭氛圍很關鍵。

  • 8 # 寶貝倆個

    1:如果婆媳關係不好,母親會在孩子面前說婆婆的不好,久而久之會在孩子心裡埋下陰影,認為奶奶是“壞人”然後就不跟奶奶親了。因為他還沒有辨別對與錯的能力,母親說什麼他就信什麼。因為母親不會說外婆的不好!所以孩子認為外婆是好人。

    所以說母親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處事方法!

    2:奶奶和孫子天天在一起就是再親也顯的不親了,反之和外婆多長時間見一次面,見面後肯定親的不得了。其實是奶奶,外婆,一樣親,只是天天在一起顯得不那麼親了。感覺的問題

    3: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婆媳關係的重要性了。願天下婆媳都能和睦相處,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因為家和才能萬事興!

  • 9 # 新農志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都是以婆媳、母子、姻親、血緣關係為出發點來分析,雖然有些道理,但我有不同意見,有些事不能只看表面,一個現象的出現牽動的是多層次的。

    在大家的認知中,都會認為孫子比較依戀外婆,不喜歡奶奶的原因之一是婆媳關係不好,認為婆媳關係直接導致了自己的孩子也不喜歡奶奶,雖然有這種可能,但實際上另有原因。

    要說這女人嫁給男人之後,倆人一起生活,組建家庭,生兒育女,這是符合中國傳統的,但不管這個家庭有多麼幸福的生活,也只能說是自己的家,而對生養自己的另一個家庭總會有另外一種依戀,而這種依戀是會傳染的,也就是所謂的“愛屋及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接觸時間上來看,母親與孩子的接觸時間會長一些,所以大多數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比較親近母親,而受母親的情緒影響,勢必會親近母親所親近的一方。雖然婆媳關係緊張也會加重這種現象,但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從而導致孩子對姥姥也會有一種類似母親的那種依戀。

    但大多數孩子在成長一段時間後,隨著自己三觀的完善,對姥姥的那種親切感會逐漸變淡,雖然情感依然在,但卻少了童年的那種依賴感。

    而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自我三觀的建立,自我獨立、自我認知、自我定位,知道自己姓甚名誰,慢慢的開始獨立,對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對是非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理解,所以不會愛屋及烏,也不會再人云亦云。

    第二:隨著孩子的成長,大多數都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雖然還是喜歡親近外婆、姥姥,但這種情愫會改變,畢竟現代社會子女還是隨父姓,從傳宗接代、宗族劃分的角度來看,大多數孩子長大後都會繼承這些,雖然依然會親近姥姥,但這種親近已經不一樣了。

    第三:孩子對親人的依戀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國外有個研究機構做過一個試驗,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不管家人對她做了什麼,她最想呆的地方永遠是這個家,而在她害怕、恐懼的時候,想要回到的也是這個家;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她會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親近一些人,但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很久;當她成長到一定程度後,當初的一些情感都會被淡化,甚至會生出一些逆反心理,這在思想相對比較傳統的農村會更嚴重一些。

    所以,孩子出生喜歡依賴媽媽,長大後受媽媽影響會依賴姥姥,但隨著年齡的增加,自己思想認知的提高,可能會更喜歡去奶奶家,而隨著年齡的再次增加,可能會都不喜歡,因為他已經有了判斷是非的能力,對誰好、依賴誰、誰對他好,他一清二楚。

  • 10 # 宗元三農堂

    對於農村的父母的確不容易,養大一個兒子含辛茹苦,後來兒子結婚了又開始再帶孫子,一直把孫子帶大。一旦孫子上學了,就不會再依賴爺爺奶奶了,主要以上學作為自己的生活的主體。但隨著孫子的不斷長大會出現,不喜歡奶奶卻喜歡外婆的現象,其實這種現象也是非常好理解的。爺爺奶奶教育的方式就是以自己的個人的親身經歷來教育孫子,畢竟孫子是自家的繼承人,天天看著孫子慢慢的長大,有時對孫子成長過程當中出現指指點點的執教作用,特別引導孫子做人的道理,有時會使得孫子感覺的,非常的厭煩,畢竟還是用一些傳統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會使得孩子產生反感的現象,久而久之就出現了不喜歡爺爺奶奶。對於外婆來說,是特別疼愛這些外孫子的,只要有什麼好吃的都願意給外孫子吃,而且滿足外孫子的幾乎一切要求,儘管有時不合理也願意去滿足,似乎感覺的不像自己的孫子一樣,而是以作為一種外來的客人對待的感覺。所以孫子就特別喜歡這種被寵愛的感覺,而且還有時能夠獲得意外的驚喜,比如一些好吃的東西,或者是過年有一些更多的壓歲錢等等,所以使得孫子稍微大一點就開始喜歡外婆而不喜歡奶奶了。但如果孫子有了自己的判斷意識,知道自己姓什名誰,屬於哪個家族的人,就會有了自己的三觀認識。特別對於孫子,如果有一個家族的感覺,在成人以後就會逐漸的喜歡奶奶,可能比較疏遠外婆,畢竟不是天天處在一起,如果說天天與外婆處在一起的話,這些孫子會喜歡奶奶,而不是喜歡外婆了。當然父母作為第1任教師,特別是受到母親的影響,因為母親或許由於婆媳關係造成的家庭不和諧因素,會使得孩子也傾向於母親所喜愛的家人們,所以母親是喜歡外婆,而有點討厭婆婆的現象,孩子也就是愛屋及烏了。總之,對於農村的母親把孩子含辛茹苦地帶大,後來又幫著帶孫子,特別現在經濟壓力比較重的情況下,為了孩子的教育,不得不外出打工賺錢,來繳納高昂的教育費用,這就會使得孩子成為了留守兒童,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看管。久而久之,爺爺奶奶會就這些孫子的做人道理,而且有時言語特別的多,也就是說囉裡囉嗦、婆婆媽媽的現象,讓孩子產生了對爺爺奶奶厭煩的心理。當然對於外婆而言,見面相對比較少一些,而且外婆經常給外孫子一些好吃的,或者是一些零花錢,這就會使得孩子從精神上滿足了自己的虛榮,所以會更加喜歡外婆而討厭奶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大多數魚都是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