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坐古談今
-
2 # 於左
有史料支援,但不確定是否真實,是否厚葬。
魏忠賢是河北肅寧人,成年以後因為賭博輸錢而自宮,萬曆年間入宮做了太監。他與明熹宗的乳母客氏關係親密,是明熹宗最倚重的親信。
整個天啟年間,魏忠賢勢力大張,控制東廠,嚴酷打擊朝中異己,“內外大權一歸忠賢”。
一時之間,在宮廷內外形成以魏忠賢為首的強大政治勢力,一般稱之為閹黨。朝中大臣紛紛投靠,有所謂的“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名目。
可惜好景不長。天啟七年八月,明熹宗病死,弟弟朱由檢繼位,就是崇禎皇帝。
很快就有人彈劾魏忠賢,列舉他的十大罪。十一月,崇禎皇帝下令,把魏忠賢趕到鳳陽去,魏忠賢上路不久,崇禎皇帝追加命令,捉拿魏忠賢。
此時魏忠賢已經走到阜城,得到這個訊息,明白自己死期已到,自縊而死。崇禎皇帝下詔,碎剮其屍,首級送往河間示眾。
當年被傳首九邊的熊廷弼,死後一直棄屍荒野,後來他的兒子百般請求,到了崇禎皇帝時代,才勉強允許家屬安葬。參照熊廷弼的例子,刑後魏忠賢的屍體也一樣無人敢於安葬。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關於太監的使用。崇禎皇帝剛即位時,大力清除閹黨的勢力,撤掉了各地的監軍太監。但朝中文武大臣越來越讓他失望,很快他又恢復了監軍太監的做法,從崇禎二年冬天,派遣太監到各處監視文武大臣。
到了崇禎七年,崇禎皇帝又撤回各地監視太監,惟一留下的是山海關的監軍太監,因為這裡位置異常重要。
明崇禎十七年春天,李自成率軍從山西殺往北京,形勢越來越危急。崇禎皇帝又想起太監們,讓他的心腹太監王承恩全面統管北京的防務,重新起用太監曹化淳,負責守衛彰義門。
《明季北略》中是這樣說的:“起舊司禮太監曹化淳戴罪守城,上密旨收葬忠賢遺骸。”
這種說法不知真假。
風雨侵蝕十多年的魏忠賢的遺骸,估計此時也快爛光了。收葬這些遺骸,對死去多年的魏忠賢毫無意義,這個舉動是象徵性的,崇禎皇帝藉此表明一種政治態度,想做給活人看,因為這個時候,他能依靠的只剩下太監了。
-
3 # 曾園
崇禎皇帝葬魏忠賢骸骨一事記載於明代野史。明末清初是重大歷史時刻,野史較多,後來改寫編造也多,很多並不可信。今天有一些並不嚴肅的書會引用這類記載。如《NO!我不是大清正史 》以及《三天讀懂中國五千年趣聞傳說》。聽書名就明白這些記載不可信。
崇禎收葬魏忠賢相關記載如下,值得提一下,絕不可能厚葬。
馮夢龍編《甲申紀事》叢書中《燕都日記》記載:
十四日,起復內臣曹化淳。化淳經事故璫魏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骨。馮夢龍對上述文字的評價是:忠賢之骨尚可收,何不召用馮琢州耶?
清鄒漪《明季遺聞》:
“起復太監曹化淳守城。又命收葬魏忠賢骸骨。”張岱著《石匱書後集列傳》如下:
曹化淳,不知所出;向在魏忠賢門下,落職已久。崇禎甲申三月,賤勢甚急,起化淳管理皇城。化淳奏言:“忠賢若在,時事決不敢壞至此”!上聞之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骨。晚清著名文史學家李慈銘所著《越縵堂讀書記》對這個傳聞很不滿,他的議論如下:
其尤謬者二旦二月十四日,崇禎帝密旨收葬魏忠賢遺骸。以曹化淳嘗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無論當日兵事倉猝,不暇為此,莊烈於逆閹,銜恨次骨,所定逆案,終帝之世,持之甚堅。化淳出王安門下,又為錢牧齋教習學生,故系附東林,錢瞿之獄,深藉其力,何得雲嘗事忠賢耶?不特厚誣莊烈,並汙化淳矣。李慈銘的分析較為嚴密。眾所周知,魏忠賢與王安是死對頭,曹化淳出自王安門下,與錢牧齋有關係,顯然與東林黨人有關,不可能與魏忠賢有什麼瓜葛。
-
4 # 雲在青天麻子說茶
無史料支援,不符合邏輯。原文出自《歷史上那些帝王們》一書,作者,劉繼興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這根本不符合邏輯,崇楨自殺前五天,北京戰火連天,城圍的鐵桶一般,皇帝如何有可能去翻此案,更無可能將魏墳移到香山。
網傳真偽還要過下腦。
回覆列表
這個純粹是瞎說。主要是一些作者為了迎合讀者不讀專著、不讀原著、不讀正經書,喜好獵奇、喜好奇談怪事的心理,讀過一些老書,不管是否是真的就寫出來。
我們說說,在“崇禎厚葬魏忠賢”傳說中,是這麼說的,當年,崇禎在上吊前的三月十四日聽到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非常感慨,便要人為魏忠賢收拾墳墓事宜。馮夢龍的《甲申紀事》、鄒漪的《明季遺聞》、清朝李慈銘的《越縵堂讀書記》三本書都是如此,然後崇禎要去搜集遺骨。
那麼,這種說法可能嗎?
首先,魏忠賢他有墳墓嗎?魏忠賢本來就是在衡水被肢解的,腦袋被掛到河間府,被崇禎下令挫骨揚灰。也即他的物質早就沒了。崇禎在迷信他往無主墳墓裡塞啥能寄託呢?北京西山的碧雲寺卻有個魏忠賢的墳墓,但那是魏忠賢活著的時候自己修的,而且本身就給送進去過衣服。這個能算啥事兒。除非他的擁護者給藏過某個部分。
其次,上吊前六天,也即三月十四日,那個時候人心惶惶。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就開啟正陽門,王德開啟德勝門迎接李自成,還有好多好多的說法,諸如曹化淳或者貢獻了廣寧門或者貢獻了東直門等等,這短短的幾天時間裡,還有如此心情實在太難了。因為十七日就已經開始攻打德勝門等城門。
從故宮到海淀香山在路上也不好走呀。厚葬還要找人、找錢、找工具等等,這個工程也並不太小。十七日必須要進城呀,因為還有獻城的既定動作呢。
再次,曹化淳這個人是反魏忠賢的,怎麼可能說那些話,除非康熙元年時的曹化淳的精神狀態跑回崇禎年。有這麼一種說法,曹化淳是天津武清人。曹化淳在魏忠賢被殺後就主要平反冤假錯案,對於魏忠賢非常憤恨。
崇禎十一年即1639年,為秉筆太監、東廠提督、主管京營戎政。次年二月回武清老家居住。一直到清朝,曹化淳于1644年十月前往北京幫助整理崇禎的葬禮,並進入內監任職。其後,經常遭到東林黨的投降派陷害,為此,曹化淳在1662年臨死前怨恨東林黨。
曹化淳的石碑
最後,綜上所述,曹化淳在不在北京、在了是否投降清軍了,這些都很難說。因為,那個時代天下大亂,各種謠言滿天飛。計六奇先生就曾經在自己的著作中提過崇禎的錢這件事兒,但他選擇不信認為是謠言。但有人看完他的書卻信。這就是問題所在。
有的人寧可選擇謠言,有的人不信。還有的人說瘟疫突如其來,明軍根本沒注意,崇禎也不知道。但問題是1643年九月瘟疫已經大規模爆發,崇禎手下有忠心的人,不可能不像其彙報。而且最終也證明,內城之所以破,主要是投降而不是瘟疫。跟著崇禎一起上吊的王承恩還跑去率部抵抗,開著大炮打清軍,最後不敵而尋找崇禎。
因此,針對那一時期的各種訊息就是要不能聽其言,要仔細考慮、多看多分析。
正史在這時期都有很多不正確地方。
正經的野史許多人都沒有在崇禎旁邊、沒有在北京城,把故事說得神神的,本來就值得奇怪。更何況,即使是眼見人所言,他對什麼人、什麼事兒的觀點就應該考慮。比如曹化淳就曾經非常強烈地向南明皇帝說過,自己沒有獻過城牆。但問題又來了,沒有獻過那麼你為何很快又投降了清軍。
所以,歷史本來就因為離去難以說出真相。更何況,曹化淳本人並非主要人物更他的過少了,他到底在沒在北京都難以說清楚。因此,正經的歷史人物根本就不注意他。那麼,這就給瞎編者帶去了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