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磊哥說保

    關於理財,你一定要記住一件事:只談「收益」而不談「風險」,那絕對是“耍流氓”。

    在投資理財中,我們要權衡考慮的要素有三個,分別是「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而這三個屬性構成的三角形,我們往往會稱之為“不可能三角”。意思是,不存在這三個要素都很高的單一的理財產品。(嗯嗯,上一個敢說自己都很好的,已經“跑路”了)

    那如果只是就問題中的「收益」與「風險」二擇一的話,我一定會更加優先的關注「風險」——這其實就是典型的“未慮勝先慮敗”的思維。

    舉一個例子:很多盲目衝進股市的人,都是“先慮勝”,即考慮的是自己可以如何如何在股市中賺到錢。而以我的經驗和看到的案例,從一開始就考慮“勝利之後(入市賺錢)”這種狀態人,往往對如何真正如何獲得勝利(收益)的這個過程是沒有想得足夠明白的。

    而“先慮敗”(先考慮風險)的話,會更多的關注和思考“可能會在哪些地方失敗”以及“失敗之後的損失是否能夠承受”。

  • 2 # 大聰明BigClever

    關於理財,或者說關於任何以盈利為目的的投資,都需要先看風險,再看利益

    不用關心風險的投資實際上只是儲蓄,它所帶來的投資回報率是相當有限的。而要想去的高收益,就必須承擔其相應的高風險,兩者是呈正比關係的。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沒有哪項高收益投資,是承擔低風險的後果的,就想說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一樣,什麼事情都強調個因果關係。而在投資過程中,風險是因,而收益才算果。

    這樣綜合看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很清晰了,一般回報率超過6%左右的理財投資,都必須優先考慮其風險等級,再看投資回報率是否合理。

  • 3 # 雪落石健

    關於理財,我更在意的是風險。

    投資理財的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收益越高風險越大,我很在意投資理財的風險。銀行存款是最安全的,受國家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但是存款利率比較低,我只能把一部分錢存進銀行,一部分錢用於投資理財。

    我購買過銀行的理財產品,銀行的理財產品相對於其他的投資,風險比較小一點兒,但是現在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也不斷下降,我就又將資金投入到了股票市場,股票市場的投資風險很大,但是我認為我能夠規避一定的風險,我有做股票的經驗。股市風險的大小,和個人的綜合能力關係很大,對不同的人來說,風險的大小也不同。

    期貨投資的風險更大,這種投資大家儘量不要參與,因為有可能承受不了期貨的風險。我認為應該重視風險,穩健收益最好。

  • 4 # 七步知財

    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主要會考慮風險、收益、流動性這三個方面。很多投資者總是會對比這三者誰更重要,其實都重要,三者缺一不可。但很難找到完全符合這三個因素的理財產品,所以需要權衡利弊來選擇理財產品。每個投資者對待理財的想法不同,所以首要考慮的因素也會存在差異。但是對於我而言,我認為首要考慮的因素一定是風險。

    1、風險

    眾所周知,收益和風險是成正比的。而很多投資者因為貪婪的心態,總是會追求理財高收益,伴隨著高風險,但他們總是會忽略高風險。從而導致最後理財失敗,虧損累累。

    試問一個保守型投資者,把所有資金都拿去買股票基金。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這類投資者持有股票基金的時候一定膽戰心驚,因為心態受影響,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操作,導致最後虧損。

    因此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先考慮風險,理財如果連本金都無法保證安全,那麼高收益大多也是天方夜譚。風險要考慮兩方面,一是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二是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兩者要對號入座,也可以透過資產配置分散投資來把握風險。

    2、收益

    理財收益也非常重要,這是關乎理財最終的結果。但它並不能作為考慮的首要因素,炒股能夠盈利更多,但不代表每個人都能盈利。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看上去比較誘人,但風險同時存在。投資者不能單純考慮收益,但是要在風險、流動性允許的情況下,優先選擇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

    3、流動性

    流動性也是大家常常忽略的因素之一,例如說銀行的存款產品或者定期理財,一般而言期限越久收益越高。但並不是每個投資者都會選擇收益最高的理財產品,因為還要考慮自己本金的流動性。假設三五個月就要使用這筆資金,肯定不能用來購買期限一年以上的理財產品。這樣不僅會讓自己現金流陷入緊張,提前拿回本金可能會導致理財收益大打折扣。

    綜合來說,普通投資者選擇理財產品,首要考慮的因素一定是風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是沒有道理的。理財並不是比誰在過程中盈利更多,常常能夠保證本金安全的才是最大的贏家。

  • 5 # 乾鼎昇資料

    買理財肯定在意收益,收益是根本目標,不容置疑。

    市場上投資者形形色色,有的投資者賺就能賺一點,虧損就虧的慘不忍睹。這樣的是投資者是怕賺不怕虧。有的投資者賺錢起來膽子大,虧錢起來就怕的要命。這兩種投資人都是不可取的。

    投資者買進理財產品就是來賺錢的,在這個漫長的過程當中,風險伴隨。如果刻意強調利潤不看風險,早晚會摔跟頭的。如果強調風險,而不在意收益,是根本不適合來做投資的。風險和收益到一般會保持一個均衡點,時是正常的。當變化偏向風險時,風險時主要的,要規避風險,出局觀望。當變化偏向收益時,要忽略風險,讓利潤奔跑一會,積極參與。

  • 6 # 芳姐有的聊

    理財,我更在意的是用有效的手段,在控制好風險的前提下,賺取穩定的收益。其實,理財和投資是有區別的,可有很多的朋友,一開始就把理財當作了投資,膽大、隨意,總想著憑運氣賺一筆大的,於是一頭栽進去,於是就出現了很多的韭菜。

    那正確的理財觀是怎樣的,芳姐從三個方面來談。

    我們要區別看待理財和投資。

    投資(Investment),是指犧牲或放棄現在可用於消費的價值,以獲取未來更大價值的一種經濟活動,通俗地講就是用錢生錢。投資實際上是一件相對比較專業的事,包括實業投資以及證券投資等。

    理財(Financing),指對財務(財產和債務)進行管理,以實現財務的保值、增值為目的。理財關注的是人生規劃,它不僅要考慮財富的積累,更要考慮財富的保障。

    從投資和理財的定義可以看出,投資側重的是特定時間內的報酬率,對個人的專業能力要求會更高,想要在投資中賺到錢,就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選擇投資標的(包括股票、債券、房產以及其他型別的資產或者產品等),並選擇合適的價格買入,以求獲得可變現的收益;而理財同時包含了對財產和債務兩個方面的平衡管理,更側重於資金的整體規劃和長期保值增值,需要個人在理財過程中考慮的更加全面,可以透過專業機構幫助實現財富增值。

    投資和理財有的時候是重疊的,在一個階段內,投資可以是理財過程中的一項內容,即短期以獲得回報為目標,而理財則需要想得更長遠,不只是當下。這樣一說你應該就會明白了,我們通常把買理財和炒股票買基金的行為統稱為投資理財,這個時候你會認為投資獲得短期收益更重要,往往會忽視了風險的存在,看到別人買股票賺錢多,自己就會把所有的錢拿去買股票,讓不理智的思維左右了自己的投資行為。

    我們要為自己制定一個更長遠的理財規劃。

    通常在制定理財規劃的時候,考慮的更多的是家庭理財規劃,即要根據自己的年齡、家庭整體收入狀況、負債狀況、預期的收益目標、風險承受能力等做一些長期的投資理財規劃,綜合考慮各類資產的收益和風險平衡。

    這裡就要談到的是資產配置的問題,著名的“標準普爾資產象限圖”之所以把家庭資產分成了四個帳戶,就是要在家庭理財過程中,即要考慮日常資金的流動性(現金帳戶)、家庭成員的保障性支出(槓桿帳戶)、用錢生錢提升收益(投資帳戶)以及保證資產的保值增值(長期帳戶)。這四部分的財產管理,不是一個人的能力所能夠覆蓋的,因此,我們自己沒有專業的判斷能力和投資經驗的時候,可以透過一些專業的機構,選擇專業的投資工具來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

    家庭的理財規劃不是一沉不變的,要跟隨我們所處的生命階段去動態調整的,比如,年輕的時候可以激進一些,適當調高投資帳戶的比重;有了子女之後日常消費較高,工作壓力較大時,適當調高現金帳戶和槓桿帳戶的比例;財富積累較多的時候,同時考慮子女教育及養老需求時,可以適當增加投資帳戶和保證長期帳戶的穩健增值;年老時要完全控制風險,降低投資帳戶比重並儘量增加長期帳戶的比重。

    如何在理財過程中有效提升收益控制風險?明確自己的能力邊界,對自己看不懂的產品不投,沒有專業的投資能力就選擇專業機構間接參與投資。不要選擇單一產品做投資,要做好資產配置,用不同風險的產品去做組合投資,有效降低風險獲得穩健收益。有效控制高風險產品的投資比例(投資資產的30%-50%),理智地投資,即便出現市場性風險或黑天鵝事件,不會讓投資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嚴重的影響 。投資是反人性的,遇到市場過熱的時候要做逆向操作,不要追漲殺跌,不要跟風炒作,當市場情緒高漲時要賣出(如新基金髮售過熱或原來投資嚴重虧損的人又重新殺回市場),當市場情緒極度悲觀時買入。

    總結:理財,需要我們具有長期思維和全域性思維,不為追求短利,而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使喚別人的人是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