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壺清茗品春秋

    歷史能夠流傳下來,自然是靠的親歷者的口述或記載,這樣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當事人的主觀色彩,經過當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加工堅,隨著流傳有經過了不同人的加工。所以,我們所看到的歷史其實都是加工的歷史,滲透著許多前人的主觀色彩,很多事件已經遠非事實的本身。就拿堯舜禪讓來說,除了正統觀點,也記載了事件的另一面,《竹書紀年》上就記載了“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韓非子》記載“舜逼堯,禹逼舜”。同一事件,兩種截然相反的解讀,在儒家典籍中,這時人民對君主選賢任能的嚮往;在法家口中成為了一次血淋淋的奪權事件。至於歷史真像早已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還有《史記》明顯帶有司馬遷個人的主觀傾向和色彩,比如在描寫垓下大戰時,霸王別姬寫得十分悲壯、悽切,在項羽全軍覆沒的情況下,項羽垓下歌是怎麼流傳下來的,戰場上如此緊急,項羽慷慨激昂、視死如歸的話語又是被誰記錄下來的,正是司馬遷適當的加工,主觀色彩恰如其分的融入,才成就了《史記》,獨一無二的歷史地位。所以,歷史就像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看到都是經過加工的歷史事件。

  • 2 # 江蘇臨淵閣徐淵

    歷史,這兩個字大家都認識,但到底什麼是歷史呢?

    對於這個問題,上至史學大家,下至平頭百姓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心中都有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和認識。

    “歷史”中的“史”在甲骨文上與“事”想象,故便理解為“事件”的意思。

    那我們瞭解歷史到底有什麼用呢?

    1、瞭解過往

    我們常說“中國文化上下有五千年”,那我們是怎麼知道有五千年的?沒錯,就是通過歷史,透過前人所記載的事件以及考古發現所總結出來的。

    通過歷史,我們還可以瞭解從古至今所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從而對中華的文化理解得更透徹。

    2、瞭解時代的發展

    俗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朝代更迭,透過研究其更迭規律,便可瞭解時代的變化。

    3、以史為鑑,借古論今

    歷史都是真實存在的,那些失敗和成功的經驗都是透過血的教訓而得出來的,這些都是值得借鑑的,查漏補缺,取長補短。。。以史為鑑,借古論今。

    歷史,其實很簡單,在你眨眼之間,上一秒就成了歷史。

    我們應該帶著虛心的態度去看歷史,去學習歷史。歷史真的很有趣,當你用心去讀時,你會真的愛上它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過年晚上一家人還一起看春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