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孔見之明

    上不知天有多高,下不知地有多厚,中間不知人心險惡,所以天不怕,地不怕,壞人更不怕,做成大事的往往還就是這種人。

  • 2 # 鄉村幹豇豆聊天室

    不知否、不知道,不知曉。這就是三不知。

    你問我,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我說:“不知否,不知道,不知曉。”

    “不知否”常常是古人說的話。比如你問:“幹豇豆多少錢一斤?”我說:“不知否。”因為我是古人。

    有一種說法是:不知天,不知地,不知人。明明下雨了,你問我,“豇豆!天上下雨了嗎?不知否。地上有雨水沒有?不知道。人在路上走,會不會溼鞋子?不知曉。”一問三不知。

    還有一種說法是:人、神、鬼。

    有人問我:豇豆,你知道世界上有沒有神?

    我說不知否。

    “世界上有沒有鬼?”

    我說不知曉。

    “世界上有沒有人?”

    我說不知否,不知道,不知曉。

    就連問世界上有沒有人,我也不知否、不知道、不知曉。哈哈!真是糊塗的一問三不知。

    一問三不知是指裝糊塗,也用來諷刺人見識少。

  • 3 # 星空星中心6866

    一問三不知的三不知好像被誤解了,我認為這個三不知並不是指的三個不知詞,或一個問題裡面有上,中,下三個不知內容,(不知否,不知曉,知不道等等),而是指的別人問你三個問題或更多的問題你都回答不出來,才會被別人說你一問三不知,也就是說你這個人沒文化的意思。

    別人問你第一個問題,你沒聽說過,你答不出來,說不知道,問你第二個問題,你也不懂,也答不出來,說不知道,問你第三個問題,你還是不明白,說不知道,這樣別人才有可能說你一問三不知。

    別人問你第一個問題,你說不知道,肯定不會說你一問三不知,因為還不夠數,問你第二問題你也答不出的話,有可能會說你一問三不知,雖然問題還沒超過三個呢,為什麼要說你一問三不知,那隻能說對方是個急性子,4舍5入把一問三不知先說出來了,如果問你三個問題或更多的問題都答不出來,那別人肯定會說,這孫子,一問三不知。

    對三不知還有一種解釋,就是說你是個文盲,不學無術,什麼都不懂的意思。

  • 4 # 一老沈一

    “一問三不知”,一般認為,此語出自《左傳》。

    所謂“三不知”,是指事情的“開始”“中間”和“結果”。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載——

    中行文子告成子曰:“有自晉師告寅者,將為輕車千乘以厭齊師之門,則可盡也。”成子曰:“寡君命恆曰:‘無及寡,無畏眾。’雖過千乘,敢闢之乎?將以子之命告寡君。”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這一年,是公元前468年。

    晉國知伯領兵進攻鄭國。鄭國向齊國求援,當時總覽齊國朝政的是陳成子,決定發兵救鄭。中行文子對齊國的陳成子說:有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晉軍準備以一千輛輕型兵車,迫擊齊軍營門,此可全殲齊軍。陳成子說:寡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少數的敵兵,不要害怕眾多的敵兵。敵軍即使超過一千輛戰車,我怎麼敢趨而避之?我會把你的話告訴我的寡君。中行文子說:到今天,我終於知道自己為何會逃亡在外了。君子謀劃一件事,對事情的“開始”“中間”和“結果”都要考慮到,然後“向上報告”。我現在對這“三個”情況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也是很難(令人信服)的了!

    “一問三不知”,即指此。

    此段,杜預《注》雲:“謀一事,則當慮此三變,……所謂君子三思。”

    題目所問,大致就是這樣。

    “陳成子”,即“陳恆”“田恆”,亦稱“田成子”,齊國田氏貴族第八任首領。其於前485年,唆使齊國大夫鮑息殺齊悼公,立齊簡公,自己任左相,獨攬齊國大權。前481年,“陳成子”又殺齊簡公和右相闞止,立簡公弟為國君,是為齊平公。《莊子.胠篋》記述陳成子竊國之事,得出結論,說出“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等振聾發聵之言論云云。

    《左傳》這段話,還有一些註釋附後——

    杜預注云:“文子,荀寅,此時奔在齊。”原為晉卿,又稱“中行寅”。“厭”,同“壓”。“及”,“攻擊”“打擊”之義。“闢”,同“避”。“吾乃今知所以亡”,杜預注云:“自恨己無知。”“衷”,同“中”。“舉”,“謀也”。

  • 5 # 言者青青

    平時,我們經常聽到“一問三不知”這句話,給人感覺,這是在埋怨某人傻乎乎地,像個笨蛋,“一問三不知”,什麼事也不知道,令人氣憤!

    真要是問起來,“一問三不知”是啥意思?指的是哪三不知?有的人還真不知道,回答不上來。是啊,“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呢?

    說起來話長。這句話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記載中,距今約3000年,歷史悠久。從這句話中,我們得知“三不知”具體指的是什麼了。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記載中的“一問三不知”是講了一個歷史典故

    春秋末年,晉國國卿荀瑤率兵攻打鄭國。齊國擔心自己受損,並防止晉國擴大地盤,齊國君王便派出手下大將大夫陳成子帶兵支援鄭國。

    就在此時,陳成子手下的一位部將旬寅,為討好陳成子說是晉軍有一個人告訴他,晉軍計劃出動一千輛戰車襲擊我們的軍營大門,打算把我們齊軍全部殲滅。

    陳成子聽後很氣憤,張口罵他,長敵人的威風,滅自己計程車氣。說是我們出發前,國君就命令我們不要追趕零散計程車兵,也不要怕千軍萬馬。晉軍出動千輛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啊!接著陳成子怒懟部將旬寅,指責他竟然講出這種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渾話!

    這位部將旬寅見頂頭上司陳成子發火了,知道自己失言,說錯了話,深感內疚。同時,他從中悟出了一些道理,他感慨地說,聰明人,謀略一件事情要有始有終,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周到,才能向上級報告。而自己在什麼情況也不明事理的情況下,為討好上司,就報告了,這是很錯誤的。這真是拍馬屁拍到蹄子上了。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所記載的這個典故對後世影響很大。從此以後,後人引用這個典故的人越來越多。再到後來,又有了匆忙間、意想不到、突如其來等方面新的引申意義。例如,路上或某個場合上突遇貴人或仇人,必然會感到突然,不知問什麼,說什麼好了。又說某人是“一問三不知”的無知識、無頭腦的笨蛋等等。

    綜上簡述,我們對“一問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指的是什麼已經很清楚了。其實,就是對事情的開始、經過與結果完全不知道

    今天,我們再來重新認識“一問三不知”的具體內容與意義,對於我們增長知識,靈活使用這句話,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 6 # 背井客789

    一問三不知,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

    第一不知是指不知事情的起因是什麼。

    第二不知是指不知事情的發展過程是什麼。

    第三不知是指不知事情的最後結果是什麼。

  • 7 # 自我認同

    一問三不知是指這個人不單只是三不知,是什麼也不知,但不代表他真的不知,有可能他認為不應給你知,也無必要講你知,所以裝瘋扮傻。

  • 8 # 驕然

    一問三不知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那麼三不知都知哪三不知呢?實際上很簡單,就是原因、過程,結果都不知道,合在一起叫三不知。

    大家聽明白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天早上幾點晨跑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