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ao悅讀
-
2 # 頁川木木
以前多生孩子是養兒防老,多子多福根深蒂固,生孩子成本小收穫大,一不小心生了一個很有出息的就掙大了。
如今養兒不一定會養老,現在國家政策好人人有養老金不一定需要兒養老。養孩子要給孩子好的生活好的教育,要給孩子購房娶媳婦,生孩子成本巨大又見不到回報,生孩子意義何在。
生活條件好了是不錯,要託時代進步的福,但相應的開支不也在水漲船高嗎,承受不住消費壓力自然就望而卻步了。
這一切都得拜房價太高、學費昂貴、看不起病所賜。
以前生孩子都窮養,如今你窮養試試,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不能讓孩子輸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其實就是不能讓孩寒酸,寒酸了就有失體面。
當今誰都不想過寒酸的生活,生一個也許不寒酸,生兩三個就難確定以後不寒酸了,畢竟詞典裡還有“量力而行”,誰不量力而行試試。
因此你得重新審視啥叫“生活條件好了”,過去是窮得沒吃沒喝大膽的生,如今只是吃飽喝足就不能算生活條件好了,生活條件好最基本的條件是福利要同步,福利不同步你試試。
-
3 # 白水90944696
因為社會發展的階段不同,生產力不同,生產要素也不同。
在過去的農耕時代,人就是最大的生產力。人口越多,那麼勞動力也就越多,勞動力越多,那麼可以耕作的範圍和麵積就越大,整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強。
在一個純靠體力的情況下,人的體力會在中年的時候達到頂峰,然後從此不斷消減,最後老年的時候喪失了勞動力。為了預防自己在沒有勞動力能力的時候,還能正常生活,所以人們採取的最佳策略是囤積。
一是對於財物的囤積,比如家裡田地,個人的小金庫,俗稱棺材本;二是對於人力資本的囤積,比如孩子,尤其是男性,因為體力的緣故,男性的勞動能力是遠高於女性的。有錢有人是保障自己晚年生活的兩個核心要素。
在過去,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低,而收益高。家裡多個孩子,基本上就是多雙筷子,年紀大的孩子會照看著小一點的孩子,稍微再大點的孩子就可以幫忙做家務,再大一點就可以幫忙去田裡幹活,可以說,孩子在比較小的時候,就可以幫助家裡勞作賺錢了。
同時過去因為醫療不發達,幼兒的死亡率是比較高的,多生幾個孩子,可以分攤風險,卻不會增加很多的成本,所以多生孩子,是對沖未來風險的重要途徑。
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生產要素改變了,人的體力不是最重要的,人的頭腦和創意才是最重要的。一個自媒體大V,發給廣告幾十萬,但是一個快遞小哥,即使再北上廣深,月工資最多也就是2萬。
收入的分層,決定了培養下一代的方向是精耕細作,而不是過去的粗放式放養。於是培育孩子的成本就很高,這就反向要求家長必須有一定的實力,比如經濟實力,但是家長的經濟實力取決於他參加社會勞動的稀缺性,想要有稀缺性就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必然沒辦法對付出大量的時間,所以養育的成本就上升的更快。
最後多重博弈的結果是,減少養育孩子的數量。
回覆列表
這個應該是一個觀念問題。
以前絕大多數人之間的條件都差不多,心裡落差小,養孩子也多數都是窮養,沒有太多規劃,教育孩子壓力小。再加上人丁興旺就是家族榮耀這一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所以都願意生孩子。
現代社會,經濟增長快,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就大。現在大多數人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畢業進入社會,教育成本高。一個家庭的成員往往把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從這個方面講,跟以前相比,絕不僅僅是為了孩子吃飽穿暖的問題那麼簡單。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孩子的教育成本高,投入的精力大,多生孩子顯然就顯得力不從心。很多人都選擇少生孩子,而把精力都放在提高孩子素質上。